利巴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利巴嫩,外文名:LEBANON,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新約》組成[2]。
簡介
利巴嫩是敘利亞的山脈之一。這個名字亦常籠統地泛指該山脈鄰近的地區(書十三5),它也是一個現代共和國〔黎巴嫩〕的國名。
Ⅰ 名稱
希伯來的 l#b[a{no^n 源於字根 lbn,意指「白色」。這山脈得名的原因有二:高聳的利巴嫩山脊上遍布白色的石灰石,每年有六個月之久山頂更覆蓋着皎潔晃亮的積雪;參:耶十八14。至少從主前第十八世紀開始,古時的記錄已提到利巴嫩一地;見下文「歷史」。亞述人稱它為臘安(Lab~an),然後又稱臘南努(Labnanu);赫人稱它為尼巴蘭尼(Niblani);埃及人稱它為 rmnn 或 rbrn;迦南人(如:在烏加列)自己稱之為 Lbnn,與希伯來文一樣。
Ⅱ 地形
利巴嫩山脈的南端是北加利利眾山的直接延續;二者是由利他尼河(Litani)下游那段東西走向的深谷分開,河水在推羅以北幾公里的地方入海。利巴嫩山脈延綿約一百六十公里,沿着腓尼基海岸西南向東北的走向,從西頓後面向北伸展,達於科罷河(Nahr el-Kebir,古稱依魯得勒斯河 [River Eleutherus]);此河谷作東西走向,並將利巴嫩與較北那綿亘南北的山嶺分隔(後者即努希日山 [Nuseiri Mts] 或安撒里雅山 [Ansariya Mts])。
利巴嫩山脈包括一連串的高峰。由南至北的主峰是西頓後邊的日罕山(Gebel Rihan),投瑪特山(Gebel Tomat),尼哈山(Gebel Niha),山高在1630公尺至900公尺之間;貝魯特後邊的巴陸山(Gebel Baruk),昆尼以色山(Gebel Kuneiyiseh),森寧山(Gebel Sunnin),其山高各別約為:2200公尺,2100公尺,2600公尺;在特里波里(Tripoli)東南偏東的梭達峰(Qurnet es-Sauda)是最高的山峰,高約3000公尺;靠北方的高峰是阿汝巴峰(Qurnet Aruba),高約2230公尺。上述高山以及沿海一帶雨量充沛,但在「雨影」區的大馬色和畢卡平原(Biqa{`)的北部,每年雨量不足廿五公分,所以必須依賴河溪之水。
這山脈的西麓陡斜地插入地中海,所以,迦南/腓尼基城市所在的沿海平原頗為狹窄;在陡坡與大海相接之處若須建築道路,甚至要沿山岬開鑿。在貝魯特以北的甲別河(Nahr el-Kelb)附近的山岬可稱其中的典型。山脈的東麓鄰接畢卡平原。此平原(或可稱為廣闊的山谷)的最高地區位於巴力比克(Baalbek)附近,此即為書十一17所提到的「利巴嫩平原(biq`at[)」。這平原往北下到俄隆提斯河(Orontes),往南則下至利他尼河以及約但河上游的溪流。這兒即希臘古典文學提到的*基利敘利亞(Coelesyria,意即「空窪的敘利亞」),其東陲為與利巴嫩山脈平行的逆利巴嫩山脈(Anti-Lebanon)。後者的走勢亦為西南至東北,但被一高原橫切為二;巴拉達河(Barada River)由高原東流,它灌溉着大馬色所在的肥沃異常的沙漠綠洲。這山脈的最高峰是位於南端的黑門山(超過2800公尺)。全區的地理形勢的圖表俱見於巴利的書(D. Baly, Geography of the Bible, 1957, 頁11,圖3)。至於貫通畢卡、逆利巴嫩山脈,以及大馬色的路線,請參同書110-1頁。
西頓人(即腓尼基人)稱逆利巴嫩山脈的黑門山為西連山(Sirion),亞摩利人則稱之為示尼珥山(Senir)(申三9)。這兩個名稱皆見於古代的記錄。在主前841年,亞述的撒縵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稱示尼珥為撒尼汝(Saniru)(ANET,頁80右;DOTT,頁48)。主前約1320年,一段赫人的記錄稱西連山為撒日燕納(Sariyana)(ANET,頁205左);另外,迦南人/腓尼基人也稱黑門山為西連山,這點可證諸主前十三至十四世紀的烏加列文獻,其中描述利巴嫩和西連所出產的木材被用來建造巴力廟(ANET,頁134左,§vi)。學者通常認為,黑門山就是詩六十八15所說的「多峰多嶺」的「巴珊山」,但巴利(見 Baly,上引書,頁194、220、222)提出黑門山也可能是那雄偉的德魯茲山(Gebel Druze)的諸山峰(*巴珊,*黑門,*示尼珥,*西連山)。
聖經的作者有時只是概略地界定應許地的範疇:「從曠野和利巴嫩,並伯拉大河,直到西海」(申十一24;書一4),意即在這個東西和南北的範圍里。利巴嫩山脈成為腓尼基沿岸城市的天然屏障,足以阻截從內陸來的侵略者。亞述王沙史亞達一世(Shamshi-Adad I)在主前第十八世紀到過臘安(ANET,頁274右),在主前第十四世紀,赫人的君王蘇皮洛流瑪(Suppiluliuma)以此山嶺作為國土西南方的疆界(尼巴蘭尼山 [Mt. Niblani],ANET,頁318右),這兩王都絲毫沒有騷擾沿岸的城市。
Ⅲ 資源
利巴嫩以前因其茂密的林木而出名。十一月和三月沛降的雨水,以及石灰石的山嶺,構成遍地泉溪,或向東,或向西流注(歌四15;耶十八14)。沿海一帶、畢卡平原以及較低的山坡都宜闢作園圃、橄欖園、葡萄園、果園(桑椹、無花果、蘋果、杏、胡桃),以及面積較小的農田(Rawlinson, Phoenicia,頁17)。較高的山麓則遍布蓊鬱的桃金娘樹和針葉樹,再往上走,便滿目是雄偉的香柏木森林;然而,很可惜的是,今日尚存的只有一、二個孤零零的樹林(由於砍伐無度),最大的一個位於特里波里東南的巴沙惹(Bsharreh)(圖片見 L. H. Grollenberg, Shorter Atlas of the Bible, 1959,頁13)。利巴嫩山區的肥美和林木花果可見於以下的經文:詩七十二16;歌四11;何十四5-7,以及早期的銘刻(主前第十五世紀,杜得模西士三世 [Tuthmosis III] 的第五及第七次遠征,ANET,頁239左、右)。這兒是各種野生動物出沒之地(如:王下十四9;歌四8)。
聖經常以雄偉的香柏木象徵威嚴和能力;參:士九15;王上四33;王下十四9(= 代下廿五18);詩九十二12,一○四16;歌五15;賽卅五2,六十13。它們也象徵被神怒責的世人的狂傲;參:詩廿九5-6;賽二13,十34;耶廿二6;結卅一3-14;亞十一1-2。香柏木的樹木亦被喻為避難所(耶廿二23)。但在古代的東方,利巴嫩的香柏木和針葉樹(杉、柏,等等)最重要的用途乃是供應最堅實的建築木材;埃及、米所波大米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區的統治者都須用這種木材。有關其運送的情況,最為人樂道的一次,就是推羅王希蘭一世為耶路撒冷的聖殿而運送大枇這類木材給所羅門王(王上五6、9、14〔= 代下二 8、16〕,七2,十17、21〔= 代下九20〕)。至於所羅門用以交換木材的食物,見*食物(所羅門王宮的食用供應)。利巴嫩和逆利巴嫩(西連)的杉木是推羅人的造船材料(結廿七5),和埃及聖船(sacred barges)的原料(ANET,頁25右、27左;主前約1090),並且可製成家具(歌三9)。耶路撒冷的第二聖殿的木料也來自利巴嫩(拉三7)。
Ⅳ 歷史
利巴嫩的歷史基本上就是沿岸腓尼基城市的歷史,也是這山區的珍貴林木被採伐的故事。這些迦南/腓尼基城市,由南而北計算,包括推羅、亞黑拉(Ahlab)、撒勒法(Zarephath)、西頓、貝魯特、比布羅斯(Byblos,亦稱迦巴勒 [Gebal],今稱耶貝爾 [Jebail]),和森美拉(Simyra,特里波里以北);它們的貨財除了來自海上貿易,便是利巴嫩山區腹地的資源。詳細的歷史(除了貝魯特和森美拉),見各別條目;亦見*迦南及*腓尼基。
利巴嫩的木材貿易始於遠古。大約早於主前2600年,第四王朝的法老王斯挪富汝(Snofru)曾取得四十船的香柏木(ANET,頁227左),而他的繼承者在其後的世紀照辦可也。比布羅斯後來更差不多成為埃及的附庸;它的王族深受埃及文化的同化,甚至採用埃及象形文字來書寫他們的閃族名字(參 ANET,頁229左)。第十二王朝的法老王以美麗的金飾換取他們的木材(主前約1900-1800)。
埃及新王國(New Kingdom)的法老王征服敘利亞之後,就向該地區徵收「正宗利巴嫩香柏木」作為歲貢(ANET,頁240右;杜得模西士三世,主前約1460);塞都斯一世(Sethos I, 主前約1300)的一幅浮雕,更生動地繪畫敘利亞的王族為法老王砍劈利巴嫩林木的情景(ANEP,頁110,圖331,或 Grollenberg, Shorter Atlas of the Bible,頁14;參 ANET,頁254,C 段及末段)。後來(在第二十王朝),法老王必須付出可觀的代價才獲得這類木材(參:所羅門);蘭塞十一世 Rameses XI 的特使溫那孟(Wenamun),便曾因此付出不菲的代價(ANET,頁27左)。
在迦南地,早在主前二千年期,有關巴力、亞拿特(Anath)和亞奎赫(Aqhat)的烏加列文敘事詩,提及「利巴嫩和它的樹木;西連和它秀美的香柏」,說這些是巴力的住所(即巴力廟)的木料(ANET,頁134左,§VI;C. H. Gordon, Ugaritic Literature, 1949,頁34),這種木材也用以建造船頭(ANET,頁151右,§vi;Gordon,同上書,頁90)。
亞述人亦向利巴嫩徵收木材,作為廟宇建築之用──主前約1100年的提革拉毗列色一世(Tiglath-pileser I; ANET,頁275左)和大約主前675年的以撒哈頓(Esarhaddon; ANET,頁291右)曾下此令。亞述人也常採伐於較北地區的亞瑪奴(Amanus)山林(ANET,頁276右、278左);利巴嫩林木的砍伐,參:王下十九23;賽卅七24。尼布甲尼撒王亦照辦如儀(ANET,頁307;DOTT,頁87)。哈巴谷先知(二17)提到利巴嫩將被巴比倫蹂躝,以賽亞先知也預見此事(十四8)。
參考文獻
- ↑ 聖經中最讓人感動的10句話,中國日報網,2007-04-30
- ↑ 世界十大最受歡迎的宗教書籍,買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