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利比亞 | |
---|---|
利比亞國(阿拉伯語:دولة ليبيا,英語:State of Libya),簡稱「利比亞」,是北非的一個國家,位於地中海南岸,與埃及、蘇丹、乍得、尼日爾、阿爾及利亞跟突尼斯相鄰。面積176萬平方公里,首都的黎波里。 [1] 公元前3世紀建立努米底亞王國。曾先後從屬於迦太基、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1912年淪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被英、法占領。1951年獨立,建立利比亞聯合王國。 1963年改名為利比亞王國。1969年9月1日,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1977年改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起使用國名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2011年,爆發反對卡扎菲的利比亞內戰,卡扎菲政權覆滅。2013年5月,國名改為利比亞國,但此後仍然衝突不斷。
利比亞長期實行單一國營經濟,依靠豐富的石油資源,曾一度富甲非洲,但由於局勢動盪,利比亞石油出口銳減。 [2] 利比亞仍處於過渡期,政局動盪,政黨紛爭不斷,司法體制不健全,軍警體系不完善,戰後武器泛濫,民兵猖獗,極端伊斯蘭勢力滋生蔓延,暗殺、綁架、搶劫等暴力事件頻發,安全局勢惡化。政治和安全局勢的惡化導致利比亞經濟重建緩慢。 [3] 2017年9月24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利比亞在新版旅行禁令名單中。 [4]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利比亞國 | 英文名稱 | State of Libya |
簡 稱 | 利比亞 | 所屬洲 | 非洲 |
首 都 | 的黎波里 | 主要城市 | 班加西,蘇爾特,艾季達比耶,圖卜魯格等 |
國慶日 | 1951年12月24日 | 國 歌 |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
國家代碼 | LBY | 官方語言 | 阿拉伯語 |
貨 幣 | 利比亞第納爾 | 時 區 | UTC+2 |
政治體制 | 總統制共和制 | 國家領袖 | 國民代表大會主席:阿基拉·薩利赫·伊薩,總理:法耶茲·薩拉傑 |
人口數量 | 637萬(2017年) | 人口密度 | 3.6人/平方公里(2016年) |
主要民族 | 阿拉伯人、柏柏爾人 | 主要宗教 | 伊斯蘭教 |
國土面積 | 176萬平方公里 | GDP總計 | 483.20億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
人均GDP | 7235美元(2018年,國際匯率) [5] | 國際電話區號 | +218 |
國際域名縮寫 | .ly | 道路通行 | 靠右駕駛 |
最大城市 | 的黎波里 | 人類發展指數 | 0.771(2013年) |
氣候類型 | 地中海氣候和熱帶沙漠氣候 | 別 稱 | 沙漠王國、乾旱之國、非洲雄獅 |
國 花 | 石榴花 | 主要學府 | 宣教學院、石油學院 |
歷史沿革
古代
公元前3世紀,利比亞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國統治的鬥爭中曾建立統一的努米底亞王國。 7世紀,阿拉伯人打敗拜占庭人,征服當地柏柏爾人,帶來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 16世紀,奧斯曼帝國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亞和昔蘭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區。
近代
1912年,利比亞在意土戰爭後成為意大利殖民地。 1943年初,法、英分別占領利比亞南、北部。二戰後,由聯合國對利全部領土行使管轄權。 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亞宣告獨立,成立聯邦制聯合王國,伊德里斯一世成為國王。
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亞共和國。 1977年3月改國名為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1986年4月改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 卡扎菲執政時,利比亞政府持有143噸黃金儲備,卡扎菲欲藉此創建一個泛非貨幣,與全球現行的美元系統相對抗。利比亞巨大的石油產量,也是美國軍事干涉利比亞內政的原因。 [6] 美國和卡扎菲政權之間的積怨由來已久。1970年6月,利比亞宣布收回美國設在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附近的軍事基地。1980年,美國宣布利比亞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關閉了駐利比亞大使館。1981年,美國海軍的飛機擊落了兩架利比亞飛機,兩國斷交。1986年,時任美國總統里根下令停止與利比亞的經濟和貿易關係,凍結利比亞在美國的資產。此後,美利接連發生軍事衝突,里根下令空襲利比亞。1988年12月,美國泛美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客機製造爆炸,機上的259名乘客和地面11人罹難,即洛克比空難,美國認為是兩名利比亞情報官員所為(但當事人始終未認罪)。 美國政府在打敗薩達姆之後,在所謂的「戰後重建」中越陷越深,從而對卡扎菲採取了懷柔政策。而卡扎菲在威懾和利誘的情況下,也選擇了退讓。 1999年,利比亞同意移交兩名疑兇給聯合國受審。 21世紀初,美國已經開始從伊拉克脫身,而且有埃及政變這麼好的機會,美國會趁機順手推動卡扎菲下台。 2003年9月12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3票贊成、2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第1506號決議,決定解除聯合國因1988年洛克比空難和1989年法國聯航空難事件而對利比亞實施的長達11年的制裁。
利比亞戰爭與卡扎菲家族的覆滅
2011年2月16日起,利比亞多個城市出現抗議活動,要求卡扎菲政府下台,抗議活動向全國蔓延,演變成武裝衝突;3月17日,聯合國決定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以法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展開「奧德賽黎明」軍事行動;8月21日,反對派攻入的黎波里;兩天後,占領卡扎菲權力象徵的阿齊齊亞兵營,卡扎菲政權正式倒台,反對派成為利比亞執政當局。[7]
10月20日,執政當局稱完全占領卡扎菲殘餘最後一個據點蘇爾特,卡扎菲及其接班人穆塔西姆被俘身亡。執政當局武裝將兩人遺體送至米蘇拉塔一處肉類冷藏庫中向市民展覽了4天 [8] 後秘密下葬。卡扎菲身亡後,利比亞分崩離析。 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改國號為「利比亞國」。 [9]
後卡扎菲時代
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歷史上,利比亞由的黎波里塔尼亞(西部)、昔蘭尼加(東部)和費贊(南部)三個地區構成。2012年3月6日,利比亞東部的拜爾蓋地區(舊稱「昔蘭尼加」)宣布實行聯邦自治。 2018年12月1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在北京宣布其理事會已批准新一批6個意向成員加入,其中包括利比亞。 [10]
自然環境
區域位置
利比亞位於非洲北部,面積1759541平方公里,位於東經9°-25°,北緯18°-33°之間。東部與埃及交界,東南與蘇丹為鄰,南部同乍得和尼日爾毗連,西部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接壤。北部臨地中海。海岸線長約1900餘公里。
地形地貌
利比亞全境95%以上地區為沙漠和半沙漠。大部分地區是平均海拔500米的低高原,受寬闊低地分割。北部沿海有狹窄平原。荒漠與半荒漠占總面積90%以上;西北部與南部多礫漠、石漠;其餘為沙漠,間有綠洲。
氣候特徵
利比亞北部沿海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內陸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其夏季平均氣溫為35℃,冬季平均氣溫為15℃。 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南由500毫米----600毫米遞減到30毫米以下,常有來自南面撒哈拉沙漠的乾熱風為害。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乾燥的地區之一。
水系分布
利比亞境內無常年性河流和湖泊。井泉分布較廣,為主要水源。
時區
格林尼治中午12時,為利比亞14時,即北京時間20時。
自然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探明儲量位居非洲第一,分別為430億桶和1.54萬億立方米。 利比亞是主要的石油出口國之一。利比亞1955年頒布國家石油法,並開始石油勘探。1959年發現了第一批油田,1961年開始出口原油。利比亞原油油質好,並且含硫量低,蠟油產率高。2011年內戰爆發前,利比亞原油日產量約160萬桶。截止2014年9月統計,利比亞天然氣儲量1.54萬億立方米,居非洲第四位。2018年,利比亞石油生產趨向穩定,目前日產量約95萬桶。 利比亞其他資源有鐵(蘊藏量20-30億噸)、鉀、錳、磷酸鹽、銅、錫、硫碘、鋁礬土等。沿海水產主要有金槍魚、沙丁魚、海綿等。
行政區劃
區劃
1990年利比亞重新劃分行政區域,將原來的13省合併為7個省(沙拉拉、巴延奧盧、五點、蘇爾特灣、的黎波里、綠山、西山),下設42個地區。1998年,利比亞全國劃分成26個省。2002年增至28個省及兩個地區。 主要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蘇拉塔、扎維耶、塞卜哈、貝達、艾季達比耶、德爾納、圖卜魯格、邁爾季、茲利坦。
首都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75萬(2006年)。的黎波里是利比亞最大港口,位於國境西北部,瀕臨地中海南岸。的黎波里是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自古便是重要貿易中心和戰略要地。的黎波里作為城市名稱,有着一段漫長的歷史。公元前7世紀,腓尼基人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建立起3座城市,這就是奧薩、布雷撒和萊普蒂斯,統稱為「的黎波里斯」。
國家象徵
國名
卡扎菲執政時期國名為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國名暫定為利比亞(Libya)。2013年1月9日利比亞國民議會正式批准停止使用「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名稱的決定,報道稱,議員們批准了「利比亞國」(State of Libya)作為現國名,在新憲法確立以前,將一直使用這一國名。議會領導層的消息稱,「通過這個決定的目的是讓政府可以修改所有官方文件,這些文件仍採用以前的國名。」 國名源於希臘語,意為「白種人居住的地方」。
國旗
利比亞國旗為紅、黑、綠三色橫旗。中間黑色帶子代表昔蘭尼加地區,闊度是紅色和綠色帶子的兩倍。黑色帶子中央的新月和五芒星是多數阿拉伯穆斯林國家的傳統標誌,這個設計來源自塞努西穆斯林教派黑底新月五芒星旗。紅色帶子代表費贊地區,亦象徵人民的鮮血;而綠色帶子代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和伊斯蘭教,亦是繁榮的象徵。
國徽
利比亞自2011年利比亞內戰後,利比亞政府尚未設計確定新國徽。2013年起,利比亞國駐外使館及護照所使用的星月徽章作為國徽。
國歌
《利比亞,利比亞,利比亞》
人口民族
利比亞全國總人口637萬(2017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他為柏柏爾人。
外交
外交政策
利比亞新政權建立以來,獲得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利比亞新政權的對外政策可概括為:堅持阿拉伯、非洲、伊斯蘭和發展中國家屬性,強調獨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等原則。新政權奉行全方位、均衡外交,在總體方針上,摒棄卡扎菲時代「個人外交」、「非洲領袖」的烙印,踐行相對務實、溫和的「新外交「理念,將本國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立場的出發點,重視民意和對外民間交往。 [11]
同美國的關係
卡扎菲執政後,利美關係一直緊張。1980年裡根政府上台後,美指責利"支持國際恐怖主義",兩國關係迅速惡化。1991年,美、英指控利兩名情報人員策劃了1988年洛克比空難事件,推動安理會對利實施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問題上對美、英做出重大讓步,表示願支付27億美元巨額賠償並為利官員行為承擔責任。2004年利美恢復代辦級外交關係,美宣布全面取消對利經濟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復與利比亞的外交關係,並將利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2008年1月,利外長沙勒格姆訪美。 2009年4月2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會見利比亞國家安全顧問、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之子穆塔西姆·比拉·卡扎菲時表示,美國非常重視同利比亞的關係,彼此有許多增進合作的機會。希拉里和穆塔西姆就安全合作等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 兩國關係實現正常化。 然而,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美公開要求卡扎菲下台。3月,美聯合多國部隊對利實施軍事打擊。3月31日,美向北約移交對利軍事行動指揮權。7月15日,美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合法執政當局。10月18日,美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訪問的黎波里。12月17日,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訪問的黎波里。 2012年7月、9月,美國副國務卿伯恩斯訪問的黎波里。2013年3月,利總理阿里·扎伊丹訪問美國和聯合國。2014年5月利局勢惡化後,美國逐漸加大對利問題斡旋力度,參與利問題國際斡旋努力,同意大利等國共同主持數次利問題國際會議。8月,利臨時政府總理薩尼赴美出席首屆美非峰會。 美駐利大使遇襲身亡事件:2012年7月,以色列裔美國人製作的影片《穆斯林的無知》被上傳至視頻網站YOUTUBE,引發全球多國穆斯林不滿。9月11日晚,數百名利民眾包圍美駐班加西領事館,抗議電影上映。部分武裝分子縱火焚燒了領館建築,並同館內安全人員發生交火,造成美駐利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及3名使館人員身亡。事發後,利予以強烈譴責,承諾保護外國駐利外交機構和人員安全,願與美國配合開展相關調查。美已認定該事件為恐怖襲擊,但表示此事不會影響美利關係。2014年6月,美在利抓獲襲擊事件主謀之一阿布·卡塔萊。 當地時間2016年4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接受美國福克斯新聞台(Fox)採訪,承認出兵利比亞是任內最大錯誤。
同歐盟的關係
在利局勢發生動盪前,歐盟是利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石油的主要銷售地。2007年,歐盟與利簽署了全面恢復與利關係的框架協議,並宣布與利建立全面夥伴關係。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歐盟於2月28日決定對利政府實施制裁。4月12日,歐盟外長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呼籲利政府停火,並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訪問班加西,宣布歐盟駐班加西辦事處正式運行。
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
利比亞是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和阿拉伯馬格里布聯盟(馬盟)成員國。但卡扎菲認為阿盟沒有發揮應有的政治作用,阿盟在洛克比空難等問題上對利支持不夠,多次威脅要退出阿盟,並與沙特等國領導人爆發激烈爭吵。 2011年2月利局勢發生動盪後,阿盟中止了利在阿盟的席位。3月12日,阿盟召開外長會並發表聯合聲明,支持在利設立「禁飛區」。8月25日,阿盟宣布承認「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人民惟一合法代表,並恢複利在阿盟的席位。
同非洲國家的關係
利比亞是非洲聯盟(非盟)成員國。卡扎菲執政時期,利積極參與非洲事務。1997年8月,利倡議成立薩赫勒-撒哈拉國家聯合體。1999年9月,卡提出建立「非洲聯盟」設想。2000年7月,卡推動非洲統一組織(非統)第36屆首腦會議通過《非洲聯盟章程草案》。2001年7月,非洲聯盟正式成立。卡還提出設立非盟聯合政府並進而建立「非洲合眾國」等設想,強調非洲在包括聯合國改革等重大問題上應團結一致,「用一個聲音說話」。 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發生動盪後,非盟積極進行政治斡旋,設立高級別特設委員會,先後提出政治利問題的「路線圖」、《框架協議建議書》等,並推動聯合國安理會召開利比亞問題會議。9月21日,非盟宣布承認「國家過渡委員會」。10月20日,非盟表示,利可以恢復在非盟及其下轄各個機構的活動。
同中國的關係
1978年8月9日,利比亞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2011年9月12日,中方宣布承認「利比亞國家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執政當局和利比亞人民的代表。利比亞外長海亞勒於2012年6月訪華,並派外交部部長助理參加了於2012年7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五屆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另中國承認利比亞現政府的條件,即利比亞戰爭中中國的損失由利比亞承擔。
同卡塔爾關係
2017年6月5日,利比亞政府宣布與卡塔爾斷交。
相關視頻
1、局座: 利比亞原來多麼好的一個國家
2、卡扎菲時期的利比亞: 豪宅家家有, 轎車天天開, 現在怎麼樣了呢?
參考來源
- ↑ 利比亞國家概況,外交部網,2019年7月
- ↑ 後卡扎菲時代,利比亞亂象叢生,新民網,2015-03-23
- ↑ 駐利比亞經商參處參贊致辭,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利比亞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網,2014-05-14
- ↑ 特朗普簽署最新旅遊禁令:朝鮮、乍得、委內瑞拉進入名單,央廣網,2017-09-25
- ↑ 利比亞gdp、人口,世界銀行網,2017-07-25
- ↑ 希拉里郵件:美國為黃金石油軍事干預利比亞,鳳凰網,2016年01月10日
- ↑ 利比亞局勢動盪 卡扎菲被捕死亡 ,中國網絡電視台網,2019-02-22
- ↑ 卡扎菲屍體已被利比亞執政當局埋葬於秘密地點,騰訊網,2011年10月25日
- ↑ 利比亞國民大會決定停用卡扎菲時代國家名稱,騰訊網,2013-02-13
- ↑ 亞投行成員擴至93個繼續歡迎新成員,中國政府網,2018-12-19
- ↑ 利比亞軍隊軍事警察部隊司令宣布解散國民議會,中新網,2014年0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