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制造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制造业

制造业,是指机械工业时代利用某种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业品生活消费产品的行业。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在世界发达国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份额。[1]

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可划分为离散制造业流程制造业

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设备组装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

分类

主要分类

制造业1.jpg

01农副食品加工业

02食品制造业[2]

03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04烟草制品业

05纺织业

06 纺织服装、服饰业

0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0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制造业2.jpg

09家具制造业

10 造纸和纸制品业

11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12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13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5医药制造业

16化学纤维制造业

17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制造业3.jpg

1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0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1金属制品业

22通用设备制造业

23 专用设备制造业

24 汽车制造业

25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6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27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8 仪器仪表制造业

29 其他制造业

制造业4.jpg

30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31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生产类型

1.按定单设计(Engineer To Order,简称ETO)或按项目设计(Engineer To Project)

2.按定单装配(Assemble To Order,简称ATO)或按定单制造(Make To Order)

3.按库存生产(Make To Stock,简称MTS)

4.重复生产(Repetitive)

5.批量生产(Batch)

6.连续生产(Continuous)

用电量统计

制造业5.jpg

中电联22日公布的1-4月[1] 份电力工业运行简况显示,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环比有所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增速明显放缓;日均制造业用电量创月新高,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环比较3月份有所回落。就电力行业本身而言,水电表现优异,火电的投资也在增加。

4月份,全国制造业用电量235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4%;全国制造业日均用电量78.5亿千瓦时/天,比上月增加12.7亿千瓦时/天,创制造业日均用电量新高。

值得庆幸的是,四大高耗能行业4月用电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环比较3月份有所回落。4月份,四大高载能行业用电量合计13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

就电力行业本身而言,受上年基数偏低影响,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电厂水电发电量18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2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水电公司1-4月将有不错的业绩表现。

水电设备利用小数增加越多的公司,业绩表现可能更佳。中电联的统计显示,在水电装机容量最大的12个省份中,广西水电设备利用小数同比增加 454小时,贵州增加401小时,青海增加241小时,湖南、四川、云南的增加数也都超过150小时,只有湖北同比减少116小时。

与此同时,由于煤价下跌,而电价依然维持稳定,因此1-4月火电的投资出现了增长。据中国产业洞察网统计数据显示,在电源完成投资中,火电完成投资225亿元,同比增长7.9%。不过,火电在建规模同比继续下降,比上年同期减少600万千瓦。

智能化趋势

制造业6.gif

我国制造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人工费用的增长,传统制造业依靠人力发展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与此同时,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正为传统的装备制造以及物流等相关行业的生产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产业变革。

分析师指出:智能化是集信息技术、系统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和专家系统等为一体,实现扩展或替代脑力劳动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控制技术,是实现数字化工厂的重要技术基础。我国制造业在新时期新形式下的发展必伴随智能化、自动化。

智能装备典型代表是工业机器人,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们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其次,在重复动作中可以保持较高精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第三,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投资回收期较短。最后,机器人的使用成本较低,且便于控制,可以削减昂贵的人工费用,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

智能装备正支撑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强劲需求始终保持较高增速,相关数据显示,到2015 年,中国机器人市场有望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6000 台,占全球比重18%。今后三年我国机器人销量将累计增长11.8 万台套。以每台30 万元计算,我国机器人单体市场平均每年100-150 亿元。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态势及投资商机研究报告(2013-2017)》中提到:传统制造企业利润不断被压缩,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加强设备自动化改造,提高生产自动化程度,减小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已经成为制造业的普遍共识。智能装备正在快速有效的拉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制造环境

制造业的制造活动是多样的,根据生产制造的目的和前提,制造环境以分为定货生产、装配生产、工程生产和备货生产等4种制造方法。

制造业7.jpg

工程生产的交货时间通常比定货生产、装配生产和备货生产都长。

这也就是制造业的生产销售环境,它们提前期的长短和工厂的制造

配置方式是不同的。

有时在一个公司里,同时混合存在着多种制造方法。

1. 订货生产(Make-To-Order,简称MTO)

订货生产:能够制造多种产品,只保持少量产成品库存,生产提前期短,交货期也短。

订货生产主要关心生产计划与控制。因为在订货生产中,大部分是新的订单,重复作业的比率不高,所以迅速地报告问题与更快地作出反应,以解决机器安装、物料计划更改等问题就变得非常重要了。

2. 装配生产(Assembly-To-Order,简称ATO)

装配生产是订货生产中的一种特例。即订单上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是由库存中现有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的,它

往往用于系列可选产品的订货生产中。这些零部件一般是通用的零部件,并且是事先生产好之后存入仓库的,当客户需要时,将它们装配起来就行了。

制造业8.jpg

3. 工程生产(Engineer-To-Order,简称ETO)

工程生产是以工程项目来组织生产的,如电梯、锅炉、造船等生产。一般产品结构复杂,通用件和标准件少。先要进行产品设计,因此提前期长,交货期也长。

面向工程项目的企业通常给计划者提供不变的积压订单来进行生产

日程的安排。

4. 备货生产(Make-To-Stock,简称MTS)

备货生产:接受订单之前,就开始组织生产。一般有多种产品、多个地点的产成品库存,供客户选择。

在备货生产中,由于掌握了生产计划和控制的主动权,所以提前期较短,交货准时。

生产计划比较正确有效,库存为需求与供应的变化提供了缓冲,客户服务可得到相当大的改善,设备维护可采用计划维护方式。


生产销售环境受两种周期的制约。

一是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开始,到客户收到订购的产品或货物为止的时期,称之为需求周期(demand cycle,用D表示),也称客户交货提前期(customer delivery lead time,简称CDL)。

另一种是从设计、生产准备开始到客户收到货物为止的时期,称为生产周期(production cycle,用P表示)。

两种周期之比称为P/D值。各种销售环境的需求周期(D)同生产周期(P)的关系可用图2-2来说明。

行业现状

全球制造业

美国:数据不乐观 6月美国制造业活动从5月份的意外萎缩中恢复扩张,6月制造业指数从上个月的49回升至50.9,增幅略高于预期。其中新订单分项指数从48.8升至51.9,生产分项指数从48.6跳涨至53.4。制造业成本压力小幅上升,支付价格指数从5月的49.5升至52.5。

制造业9.jpg

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就业分项指数从5月的50.1下跌到48.7,行业的就业情况是2009年9月来最差,经济复苏仍可能受到制造业复苏不力的挑战。

欧元区:整体仍萎缩 市场机构马基特(Markit)数据显示,欧元区6月PMI由5月的48.3升至48.8,显示出改善迹象,整体制造业创下近一年半以来的最乐观水平,但仍继续萎缩,尚未步入扩张。

多数欧元国家制造业在6月份的下降幅度均小于前几个月。西班牙制造业则从48.1上升到50,这是26个月以来首次没有萎缩扩张。希腊制造业创下两年来最小萎缩幅度;法国从46.4上升到48.4,意大利也从47.1上升到49.3。不过,欧元区头号经济大国德国的制造业PMI略有下降,从48.7微幅下跌至48.6。

制造业数据进一步表明,欧元区的经济困境正在见底回升,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实现强劲的复苏。

英国:两年来最强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生工业化革命的国家,有"现代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的美誉。英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欧洲最大的军火、石油产品、电脑、电视和手机的制造地。英主要工业有:采矿、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子仪器、汽车、航空、食品、烟草、纺织、造纸、印刷、建筑等。生物制药、航空和国防是英工业研发的重点,也是英最具创新力和竞争力的行业。英国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和石油,主要进口原材料和食品。

工程机械及同类行业占据最大部分,2003年占制造业总产值的30.8%。在这个部分中,交通设备贡献最大,有8家全球性的汽车制造商在英国开展经营。英国制造的设备范围广泛,主要生产商有英国宇航系统公司即BEA系统公司,生产民用及国防用途的航空、陆地及海运设备;VT集团、GKN和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公司(不同于劳斯莱斯汽车公司,虽然相同的英文名字)则生产航空引擎和发电系统。

英国政府设立了一家制造业咨询机构(Manufacturing Advisory Service,MAS),为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帮助和商业建议。自2002年启动以来,制造业咨询机构已完成了2.8万份综述和1万个具体项目。通过提高效率和附加业务,为英国公司带来了超过7亿英镑的收益。据英国商务部估算,投资于MAS的每6000英镑中,有3000英镑是公共资金,企业得到的净收益则高达3.5万英镑。

2009年英国制定了低碳工业战略(Low Carbon Industrial Strategy),向制造业咨询机构追加400万英镑投资,用于为竞争低碳机遇的制造商提供专业建议,包括为民用核工业供应商提供支持。

也是在2009年,英国政府与工业界联合启动英国先进工程国际市场营销战略(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y for UK Advanced Engineering)。由英国贸易投资总署与英国工商组织协商制定战略目标,帮助企业增加国际销售,并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先进工程来英国投资。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海内外订单增加,6月欧元区外主要国家英国的制造业表现呈现出连续第三个月来的上升,当月数据为52.5,是25个月来最强劲的数据,高于5月份的51.5,也高于路透社调查的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值。Markit表示,第二季度英国的制造业增长了0.5%。

制造业的上升趋势和近几个月来英国经济加速的走势十分吻合。因此,英国央行在本周再推更多量化宽松措施几无可能。而制造业的数据提升人们对英国经济正在重新获得动力的预期。

日本:制造商信心明显改善 1日日银短观调查显示,6月份日本制造业大企业信心指数为4,比3月份上次调查的-8大幅上升12点,也是2011年9月以来该数据首次出现正值。该指数为时隔1年9个月首次出现正值,表明这些企业正受到货币宽松政策带来的日元贬值、出口形势好转等积极因素的提振,商业信心明显增强。

市场人士强调,一系列数据都显示出制造业的回暖态势。不过彭博社援引前高盛经济学家太久保卓治(Takuji Okubo)说:"尽管近期数据喜人,企业管理者们知道无法确保数据持续向好。"

亚洲多数国家:制造业活动放慢 周一发布的数据显示,除日本外,亚洲其他地区6月制造业活动数据透露的信息并不乐观。有些国家制造业活动放慢,有些已陷入衰退。这表明未来几个月经济增长可能疲软,直到今年晚些时候西方国家经济复苏能够带来提振。

制造业0.jpg

我国制造业

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129112亿元,比2007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9.1%;集体企业增长8.1%,股份制企业增长1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9.9%;私营企业增长20.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2.3%,重工业增长13.2%。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6.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增长18.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6.8%,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15.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6.9%,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5.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8.1%,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2.2%。

6大高耗能行业比2007年增长10.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8.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0.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2.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4.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2007年增长14.0%。

2008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071亿元,比2007年增长7.1%。全国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756亿元,增长12.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09亿元,增长21.8%;上缴税金2058亿元,增长2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71亿元,增长24.7%。

利用外资方面,一直以来制造业均居于主导地位。2008年,制造业利用外资项目个数达到11568个,占全部利用外资项目个数的42.04%,比2007年减少39.7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8.9亿美元,占全部实际利用外资额的54%,比2007年减少22.10%。

数据显示,4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跌幅超出市场预期,该数据也创下11月以来新低。同时发布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较上月略有上浮,同比增速为2.4%。当前CPI数据显示通胀压力不大,而PPI的超跌则预示经济动能不足。

PPI比值出现显著下降,基本可以确定PPI第一阶段上涨已近尾声,而是否会存在第二段成本推动式上涨,要看后期CPI是否有超预期的表现。

PPI超跌显示经济遇冷

在经历四季度和一季度跌幅短暂收窄后,4月份PPI环比为-0.6%,且翘尾因素-2.48%是2010年以来最低点,较3月下降约0.2个百分点,使得4月PPI同比大幅降至2.6%。

从整个周期来看,我国PPI已经连续14个月负增长,4月PMI中购进价格指数为40.1,环比3月份大幅回落10.3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回落,也意味着PPI短期内将继续疲软。

银河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说,PPI持续为负,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上游的原材料加工企业没有利润,这对于增加其投资意愿不是很有利,但是单月PPI跌幅扩大并不说明趋势的改变。"国家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等给中国生产资料价格带来输入型影响,某些行业的产能仍然在调整过程中,尤其是一些上游行业很难获得利润。"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也持相同观点,他表示,在国内制造业持续低迷。部分关键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而且库存重新回到历史高位,对生产者价格形成下行压力。在出口方面,近几个月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则持续下滑。

"随着后期石油价格、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可能上涨,再加上国内铁路等有效投资的释放以及改革红利逐步凸显,相信PPI逐渐会转负为正,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左晓蕾说道,长期来看,产业结构要调整,需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对于落后产能行业也没必要因为其亏损而去扶持。

同时,交通银行报告指出,"由于PPI翘尾因素自5月将进入回升通道,短期内PPI同比降幅将有所缓和,但实质性回升仍然取决于国内外需求的持续提振,短期还应关注国际油价异动。"

CPI或将温和中上行

相比PPI,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较为温和,国家统计局表示,在4月份2.4%的CPI同比涨幅中,新涨价因素和翘尾因素为1.4和1.0个百分点,分别比3月份增加0.2和0.1个百分点,两者合计增加0.3个百分点,影响4月份CPI同比涨幅有所扩大。4月份新涨价因素增加,与鲜菜价格上涨密切相关。

杨为敩表示,虽然在3月食品价格超跌的判断下,4月进行了修复式上涨,但是上涨幅度仍然较低;另外,非食品价格同比数据出现下降,亦对消费品价格有向下的拉动力。除了供给瓶颈缓解带来的周期弱化效应之外,H7N9禽流感也对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促使肉类价格出现进一步的回落。

中国物价水平较低,但PPI显示经济需求偏弱,而外围市场包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欧盟等经济体却纷纷降息以刺激经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CPI反弹并不代表实体经济好转需求上升,预计我国降息窗口很快打开。

但也有不同观点,"通胀压力反弹会使得中国不会放松货币政策,由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未来几个月的CPI仍将上行,预计5月CPI会至2.7%,而6月则攀升至2.9%。"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说,随着通胀水平逐渐接近一年期存款利率,降息窗口不会打开。

"央行将坚持中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今年年内将保持利率和存准率不变。货币政策操作的重点将是管理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朱海斌说。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研究报告指出2015年3月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PMI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一是春节过后,企业集中开工,生产活动有所加快,生产指数比上月回升0.7个百分点,是带动本月PMI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在近期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政策措施利好作用下,企业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预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有所增加,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61.3%,为近期高点;三是近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降幅收窄,一些建筑钢材产品价格出现回升,市场环境的有利因素对企业的生产也带来一些积极影响。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表现依然稳定,PMI为51.5%,比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稳中有升,是制造业生产增长的有力支撑,同时也是PMI回升的重要因素;中、小型企业PMI双双回落,持续低于临界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依然较大。

虽然PMI小幅回升,但涨幅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同时本月的新订单指数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均小幅回落,国内外市场需求仍显偏弱,制造业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2015年3月,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7%,虽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但近期走势总体稳健,表明我国非制造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总量增速有所减缓。本月电信、互联网软件、邮政快递等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春节过后,一些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零售、餐饮、航空运输等服务性行业业务总量出现一定程度的季节性回落,是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8.9%和54.7%,均比上月上升2.4个百分点,表明随着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加快推进以及天气转暖,建筑业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市场需求较快增长。

差距

结构不合理

我国装备制造业普通产品总量过剩,而体现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却不能满足要求。机械产品进出口逆差逐年加大,长期以来缺乏具有工程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致使大量附加值较高的成套装备市场不得不让给外商。

我们很多单体设备做得不错,但缺乏成套设备,系统设计不行。比如在宝钢,设备都是国内生产的,但整个系统却标着SMS(德国西马克)。这种整个系统的成套所摄取的附加值一般是20%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有20%以上的这种高附加值都被国外的公司白白拿走了。这就是结构问题,单体设备做得很好,但成套能力差,这就是真实的差距。

生产效率低

我国制造业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能源消耗等方面的差距更大。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2万元/人年,约为美国的4.38% 、日本的4.07% 、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为26.23%。自动化和生产率的提高和就业率没有关系。 技术创新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由世界加工基地转变为世界制造基地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

主要机械产品的大部分技术依靠从国外引进,原创性产品和技术极少;而企业又不能处理好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缺乏消化吸收及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基本停留在仿制、实现国产化的低层次阶段,尚未形成自主开发的良性循环,有些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要重复引进。

第二,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备的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发展严重滞后,已带来严重后果。其严重滞后有两个突出的表现:

(1)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已形成依赖进口的局面。2001年,全国进口装备制造业产品额11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出口为1000亿美元左右,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38%左右,进出口逆差为100亿美元左右。2001年当年进口用汇折合人民币9130亿元左右,加上各种费用可达10000亿元左右,而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工具、器具购置费只有8834亿元。虽然进口设备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但进口设备仍占国家建设投资中的很大部分。据统计,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5%、大型成套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和胶印设备的70%由进口产品占领。

(2)系统设计,成套能力薄弱。成套能力和成套水平是装备制造技术水平最直观、最集中的表现。改革开放20年来,通过引进技术、合作设计、合作生产、自主开发等多条途径,已能生产大批高水平、高质量的单机产品,但由于对工艺流程研究不够,没有掌握系统成套技术,缺乏一批具有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和工程总承包能力的供应商,大量的成套设备市场不得不拱手让给外商。常常是大部分,甚至90%的单机由国内企业制造,但大部分利润却被外商拿走。

优势劣势

优势

(1)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领域占优势,竞争力强。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素质也比较高,比如,在广东、浙江一带的劳动力一部分是农村出来的高中生,这些人的素质相当不错;

(2)我国潜在消费市场大,能够容纳这些产品,促进这些产品很快地形成规模经济。通常,一个国家的产品首先要在国内销售,取得了一定的经验,达到一定的产量规模以后,再走向国际市场。中国这么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产品的开发、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

(3)制造业基础比较完善。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性产业,制造业为今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更加广阔和深层次的阶段;

(4)制造业生产比较集中,大部分分布在相关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国家十分重视制造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好多大型制造业的生产资源基础比较好,并且在经济调控中的市场导向作用也很有利于制造业的发展。

劣势

(1)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2)企业缺乏活力;

(3)管理机制、管理思想落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4)市场机制不完善,竞争不完全;我们不具备市场经济所需的基本的法律;

(5)重制造,轻研发;我们许多产品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做得虽然很大,但是研发很多都是从国外引进来的。比如彩色电视机,我们的显像管都是买进的,虽然对买进的技术作了改进,不会在知识产权方面产生纠纷,但是我们没有原创技术;

(6)产品缺乏世界品牌;

(7)机械化程度不高,效率低下。

人才短缺

目前我国制造业高级人才不足有三大原因:

第一,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对制造业重新定位后,发现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量"上不足而忽视了"质"。

第二,就业观念存在问题。许多青年人认为从事制造业就是"苦力工",不愿将其作为职业。

第三,高职院校作为大量培养制造业人才的"孵化器",其本身对工科类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不够。[2]

升级制造业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系列--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十一五"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装备制造的大国,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二是装备制造体系日趋完善;三是创新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四是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但是,我国还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四个主要差距:一是技术创新能力急需提高,关键核心技术未完全掌握;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基础元器件、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已成为发展"瓶颈";三是产品结构不平衡,高端装备产业急待培育和发展;四是产业集中度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少,国际知名的品牌少。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抓住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机床、汽车、船舶、发电设备等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民用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由大变强。这为"十二五"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一、重点方向和任务

(一)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主要包括了液气密元件及系统、轴承、齿轮及传动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基础制造装备主要包括了数控机床及冲压、锻造、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工业母机"。《规划》对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制造装备发展予以高度重视,提出了三项主要任务:一是加强锻铸焊等基础工艺研究,加强装备及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关键零部件质量水平;二是推进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关键零部件等自主创新,建设若干行业检测试验平台;三是继续推进"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发展高精、高速、智能、复合、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重型锻压、清洁高效铸造、新型焊接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装备。到2015年,将高端关键基础零部件本土化满足率提高到30%,将高档基础制造装备本土化提高到50%。

(二)重大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是具有感知、决策、执行功能的各类制造装备的统称。大力培育和发展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对于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具有重要意义。《规划》提出,要围绕先进制造、交通、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发展需要,组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集成创新一批以智能化成形和加工成套设备、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智能化造纸及印刷装备等为代表的流程制造装备和离散型制造装备,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同时,加快发展焊接、搬运、装配等工业机器人,以及安防、深海作业、救援、医疗等专用机器人。到2015年,力争将我国机械、冶金、纺织、资源开采、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产业所需智能制造装备的本土化保障率提高到30%。

(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据预测,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我国燃油供应紧张与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的战略选择,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燃油汽车在较长一段时期仍将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我国作为新兴的汽车大国,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也要坚定不移地推动传统燃油汽车的节能减排。《规划》提出,要坚持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举,进一步提高传统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安全水平,加快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是组织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工程,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有关研发工作,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轻量化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管理系统等核心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标准体系;持续跟踪研究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替代燃料汽车。二是加快掌握先进内燃机、高效变速器、动力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三是完善新能源汽车准入管理,稳步推进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加快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市场推广模式;四是加快传统汽车升级换代,建立基于燃料消耗量的奖惩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五是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发展,鼓励优势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规划》提出,到2015年,节能型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至5.9升/百公里;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

(四)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我国2010年造船产量达到6560万载重吨,规模跃居世界第一,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先后全面超过日本、韩国。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全系列主流船型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实现了自主研发和批量建造,大型船用曲轴等产品实现自主生产,成功研制了首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形成了一批世界知名的品牌船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获得长足发展,具备了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总承包能力,承接了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海洋工程辅助船的市场份额位居世界第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发展,未来五年船舶工业面临着严峻形势。《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任务:一是适应新的国际造船标准及规范,建立现代造船新模式,着力优化船舶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散货船、油船(含化学品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升级换代;二是全面掌握液化天然气船(LNG)等高技术船舶的设计建造技术,加强基础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完善船舶科技创新体系;三是提升船舶配套水平,巩固优势配套产品市场地位,提升配套产品技术水平,完善关键设备二轮配套体系;四是重点突破深水装备关键技术,大力发展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装备,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以及海洋监测仪器设备产业化,打造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聚区;五是组织实施绿色精品船舶、船舶动力系统集成、深海资源探采装备、深海空间站等创新发展工程,全面提升绿色高效造船、信息化造船能力和本土配套能力。《规划》提出,到2015年,主流船型本土化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80%,海洋工程装备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20%,船舶工业前10强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70%以上。

(五)轨道交通装备。轨道交通装备主要涵盖了机车车辆、工程及养路机械、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安全保障和运营管理等技术装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形成了较为完整并相对独立的产业(研发、制造和服务)体系,生产能力与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了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高端产品。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较弱,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对外依存度较大,产品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全寿命周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等。预计"十二五"期间,高速动车组需求量约为1000列以上,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需求量约为5000台以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年市场需求约可达2000亿元。《规划》提出,要以满足客货运输需求和构建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为依托,大力发展具备节能、环保、安全优势的时速200公里等级客运机车、大轴重长编组重载货运列车、中低速磁悬浮车辆、新型城轨装备和新型服务保障装备;要组织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攻关,加速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技术的综合能力,到2015年,轨道交通装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六)民用飞机。"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对民用飞机产业的支持,在型号研制、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支线飞机进入适航试飞阶段,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大型客机项目进展顺利。我国已将民用飞机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这必将对民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产业带来极大的机遇。《规划》提出,要坚持军民结合、科技先行、质量第一和改革创新的原则,加快研制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大中型直升机、大型灭火和水上救援飞机、航空发动机、核心设备和系统;要深入推进大型飞机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全面开展大型飞机及其配套的发动机、机载设备、关键材料和基础元器件研制,建立大型飞机研发标准和规范体系;实施支线飞机和通用航空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新支线飞机研制和改进改型,推进支线飞机产业化和精品化,研制新型支线飞机,发展中高端喷气公务机,研制一批新型作业类通用飞机、多用途通用飞机、直升机、教练机、无人机及其他特种飞行器,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规划》提出,到2015年,航空工业销售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产单通道大型客机实现首飞,国产支线飞机、直升机和通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50%。

(七)民用航天。"十一五"时期,我国民用航天装备取得快速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48次56个航天器的发射任务,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进展顺利,嫦娥一号、二号实现成功绕月。继续加快我国民用航天发展,建设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是支撑国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展现我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手段。《规划》提出:一是要完善我国现役运载火箭系列型谱,完成新一代运载火箭工程研制并实现首飞;实施先进上面级、多星上面级飞行演示验证;启动重型运载火箭和更大推力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二是实施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宇航产品型谱化与长寿命高可靠工程,发展新型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新技术与科学实验卫星,不断完善应用卫星体系,推进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卫星地面系统建设,推进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科研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三是加强航天军民两用技术发展,拓展航天产品与服务出口市场,稳步提高卫星发射服务的国际市场份额。"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卫星应用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过30%。

(八)节能环保装备。"十一五"期间,我国继续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减排治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环保装备获得长足进步,2010年工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产品种类达到10000种以上,在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焚烧发电、除尘脱硫等方面具备了成套设备的自行设计和制造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两个指标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增加为约束性指标,环境污染治理的任务更加艰巨。《规划》提出,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依托国家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工程,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十二五"时期,一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和节能监测等节能装备;二是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垃圾和危险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小城镇分散型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仪器仪表等环保设备,推进重大环保装备应用示范;三是加快发展生活垃圾分选、填埋、焚烧发电、生物处理和垃圾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城市矿产"工程,发展高效智能拆解和分拣装置及设备,推广应用表面工程、快速熔覆成形等再制造装备;四是发展先进、高效、可靠的检测监控、安全避险、安全保护、个人防护、灾害监控、特种安全设施及应急救援等安全装备,发展安全、便捷的应急净水等救灾设备。

(九)能源装备。"十一五"以来,我国能源装备发展迅速,发电装备装机容量累计超过9亿千瓦,其中以风电装备和太阳能装备为核心的新能源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建成世界首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和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示范工程;长期依赖进口的2000千瓦以上大功率厚煤层电牵引采煤机、世界最高的6.3米液压支架、世界最大等级的55立方米矿用挖掘机、1.2万米的陆地用石油钻机、乙烯"三大压缩机"等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致力于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一次能源消耗中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11.4%的目标。《规划》提出,要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加快水电装备向高参数、大容量、巨型化转变;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变电技术装备,推动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推进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掌握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的核心技术;突破大规模储能技术瓶颈,提升风电并网技术和主轴轴承等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着力发展适应我国风场特征的大功率陆地和海洋风电装备;依托国家有关示范工程,提高太阳能光电、光热转换效率,加快提升太阳能光伏电池、平板集热器及组件生产装备的制造能力;推动生物质能源装备和智能电网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掌握系统设计、压缩机、电机和变频控制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实现油气物探、测井、钻井等重大装备及天然气液化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

二、主要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依托重大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的体制机制。以用户为龙头,以装备制造单位为主体,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优势,共同开发先进装备;鼓励由装备使用单位和制造企业组成的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完善招投标制度,消除对国产装备歧视性条款,发挥投资、工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加强对招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监管。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民用飞机、民用航天、高技术船舶等科研计划的作用,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发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作用,组织实施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设立高端装备发展专项,支持高端装备及其关键零部件、配套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研制生产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端装备,确有必要进口的核心装置、关键部件、原材料和关键技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三)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支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发挥现有装备制造业基金的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企业上市,加大创新投资和股权投资向装备制造领域倾斜;支持金融租赁公司开展装备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突出抓好重大专项。继续抓紧抓好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工作,开发关键制造装备,突破核心共性技术,为实现我国高端装备产业化提供基础支撑。

(五)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建立装备首台套保险机制和示范应用制度。探索设立装备风险基金,为装备使用单位采用首台套高端装备及配套系统提供担保,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为研制企业提供工业试验条件和应用机会,建立装备示范应用制度。加速推进低空空域开放,为通用飞机的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展先进装备联合研发和创新。支持国内企业到境外设立公司,并购或参股国外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国内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3] 。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