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捧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勐捧鎮位於鎮康縣東北部,國土總面積586平方公里(集鎮駐地壩區面積35平方公里),是臨滄市10個邊境鄉鎮之一,是鎮康縣最大的鄉鎮,居住着漢、彝、佤、苗、傈僳等13個民族,下轄16個行政村1個社區123個自然村240個村(居)民小組,農村常住人口4.6萬人,國境線長21公里。怒江流經這裡出境,臨滄的邊境線從這裡開始,是「兩國兩市三縣」(中、緬兩國,臨滄、保山兩市,鎮康、龍陵、永德三縣)的交接地段和交通要道,是「兩帶一中心」(沿邊城鎮帶、沿邊產業經濟帶、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的重要節點和邊陲特色小鎮。[1]
鄉鎮概況
勐捧壩區面積34.6平方公里。轄區內高山河谷相間,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2680米(石竹林山),最低海拔500米(怒江邊大沙壩),海拔相對高差2180米,屬低山窄谷地貌,山區面積占93.8%,年均氣溫18.2℃,年降雨量1620毫米,立體氣候顯著,光熱資源豐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全年無霜,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核桃、甘蔗膏桐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根據氣候條件全鎮16個村委會劃分為冷熱兩大片區,即勐捧壩區周邊和怒江河谷一帶屬于山區半山區河谷熱帶亞熱帶地區,立體氣候比較明顯,全鎮呈現出了高寒冷涼山區和低熱河谷壩區並存相間的季風氣候。土壤成份有黃壤、紅壤等。地處東經98~48'57'一99~09,30·,西經23~57,09·一24'15,32·之間,鎮政府地處東經98~58'31*,北緯 24~03,43。
截至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548.1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5353人。
資源環境
勐捧鎮地域內多屬喀斯特地貌,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相間,奔騰不息的怒江自東向西穿境而過,南捧河、難碰河、大竹棚河、四楞壩河分別發源於勐捧境內。地下礦產資源豐富,布有煤、鐵、錫、鉛、鋅等多種礦藏資源。轄區內最高海拔2680米,最低海拔500米,年平均氣溫18.2-19.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624.7毫米,年均日照1916.2小時,氣候炎熱,屬亞熱帶雨林氣候,土壤肥沃,適於各種作物種植,素有鎮康"糧倉"之稱。境內土地、水利、礦藏資源豐富,地熱資源較多。
農村經濟
2007年勐捧鎮農村經濟總收入9158.23萬元,比2001年3261.41萬元增5896.82萬元,年均增長30%;工農業總產值5309.22萬元,比2001年2917.92萬元增2391.3萬元,年均增長14%;糧食總產量13458噸,比2001年14433噸減975噸,年均減少1%;甘蔗產量74007噸,比2001年71719噸增22288噸,增長43.1%;茶葉產量313噸,比2001年130噸增183噸,增長141%;泡核桃產量197噸,比2001年54噸增143噸, 增長265%;橡膠產量17噸,比2001年12噸增5噸,增長140 %。同時在2001年的基礎上新增兩煙(烤煙、香料煙)種植980畝,產量984擔。農民人均純收入1568元,比2002年630元增938元,年均增長25%。總體看,全鎮經濟實力在質量和數量方面得到進一步提升,實現了農村經濟總收入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位數到4位數翻倍增加的重大跨越,全鎮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得到增強。[2]
特色產業
適宜核桃、甘蔗、膏桐、茶葉、烤煙、蠶桑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2007年末,全鎮各個產業得到壯大發展,甘蔗種植面積29213畝,泡核桃種植面積43012畝;茶園種植面積13063畝,橡膠種植面積1367畝,膏桐種植面積2.3萬畝,烤煙種植480畝,香料煙種植500畝,蠶桑種植339畝。
基礎設施
2007年,勐捧鎮基礎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350萬元用於共修建"三面光"灌溉溝渠10條,新增農田灌溉面積800畝,改善農田灌溉面積7680畝,改造中、低產田2500畝。2007年新建"三面光"灌溉溝渠4條,架設農業生產引水灌溉管網48.5公里。水利化程度由2001年的15%提高到40%,提高了25個百分點,水利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增強了全鎮農業發展後勁,為實現糧食安全生產提供了基礎保障;
沼氣池建設進展順利,年內完成沼氣池建設260口,全鎮累計擁有沼氣池925口,能源問題得到逐步解決。三是累計解決了84個自然村5266戶20249人飲水困難問題,農村安全飲用自來水達52.12%,人畜飲水解困得到有效緩解。
建成並投入使用村級衛生室8所。
扶貧開發
勐捧鎮結合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認真做好扶貧項目規劃,落實以開發式為主的扶貧方針,突出抓好產業扶貧。扶貧開發工作得到拓展,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以整村推進建設為主的扶貧開發項目得到較好的實施。過去六年間,結合國家扶貧項目導向,改變以往粗放式的扶貧政策,推行整合式、集約型的扶貧方式,切實加大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的組織實施力度,先後在7個自然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建設,累計完成32件農村人畜飲水工程,投入扶貧資金286.2萬元,架設飲水管道121.6公里,解決了4620戶22190人9240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問題。組織實施扶貧配套產業建設5個,改善鄉村道路42公里,完成茅草房、杈杈房改造256戶,新建農村安居房121戶。二是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及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安排,抓實新農村建設工作。堅持"以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急需配套的基礎設施為突破口,以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為着力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的工作思路,按照市委提出"十四個一"的建設目標,全面完成了16個村委會的新農村建設規劃,其中忙丙和岔溝兩村委會新農村建設規劃順利通過了市、縣兩級評審,其餘14個村委會已經通過鎮級評審。兩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共完成項目投資906.47萬元,其中群眾自籌478.43萬元,上級扶持428.1萬元,完成包括彈石路在內的硬板路建設9條12.79公里,涉及民房改造、坡改梯、煙水工程等項目.
旅遊方面
勐捧,傣語意為水花飛濺的地方,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棲着漢、彝、佤、苗、傈僳、傣等13種民族,苗、彝、佤三種少數民族還保留民族聚居、民族統一服飾等民風民俗。
象腳水:傳說因古時候有野象群從自北向南經此地路過,此後在象腳踩過的地方並湧出一股清泉,並長年不息。從此很多路過人常常在此住足休息喝水,因此得名象腳水。
象腳水私塾:象腳水是鎮康縣的文化發源地,1910年永昌知府謝宇俊命首任永康洲牧覃善祥創辦土民學塾,教育經費由省撥付,教員由永昌郡守委任。宣統二年(1910年),原鎮康首辦5所土民簡易識字學塾(後叫土民學堂),為公立學校,象腳水是其中之一。峨眉角:位於勐捧鎮東北方向象腳水村境內,距勐捧鎮23公里。民國二年(1913年),鶴慶秀才李友善接任象腳水村私塾教員,同年春,他帶着學生到現今的田壩寨,見寨邊路側有一山咀石壁,突兀陡峭,岩面平整,並聞岩中有泉水聲回應。他觸景生情,揮毫題寫"峨眉角"、"聽泉"於石壁上,並賦詩"石壁縱山橫,滔滔應水聲。盲人倘渴飲,恐其錯認情。"書於石壁之上,至今仍存。
基層組織
勐捧鎮下設36個鎮級機關企事業單位,16個村委會124個自然村235個村民小組。2007年末,全鎮共有農村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23個,其中:農村黨組織16個。共有黨員978人(男黨員847人、女黨員131人),其中農村黨員792人;全鎮設2個團委52團支部,有團員1001人。黨員幹部在先鋒嚮導作用明顯,建立了以黨員為載體,自然村為單位的新農村建設理事會124個,成立了以行政村為單位的產業協會16個,在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產業協會組織中,黨員、村幹部、村小組長交叉任職,形成了黨員幹部、群眾共同幹事的局面。鎮黨委圍繞"五好"、"五帶頭",全面推進"雲嶺先鋒"工程工作。結合團員推優工作,把農村優秀團員作為培養黨員的後備軍。全鎮政治穩定,黨員幹部、群眾滿懷熱情建設自己的家園。
社會保障
2007年,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牢固樹立為民服務的宗旨,不斷推動我鎮社會保障工作的開展。本着"為民辦好事、辦實事"的原則,鎮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救災救濟工作不斷加強。城鎮居民、農村低收入保障範圍得到不斷擴展,殘疾人各項優惠政策得到較好落實,困難群眾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鎮享受城鎮居民低收入保障農戶155戶219人,享受農村低收入保障農戶1817戶5458人,全年累計發放各類低收入保障資金190.2萬元,發放農村定補、醫療救助、軍烈屬及傷殘軍人補助等補助金21.9萬元,辦理農村養老保險47人,發放各類救濟糧食109140市斤,寒衣被救濟400套,投入資金24.96萬元完成受災民房重建244戶。
人口衛生
2007年勐捧鎮人口與衛生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全鎮總人口4016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96‰,年內共出生374人,出生率9.32‰;累計完成農業人口一孩戶辦證324戶,當年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51戶;同時加大社會撫養費徵收力度,2007年徵收共社會撫養費104.4萬元;二是醫療應急救治和疾病控制體系建設得到加強。以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及地方病、職業病的預防、防治工作得到很好落實,村級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全鎮累計完成8個村委會衛生室建設項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進展順利、完成良好,全年累計收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333800元,參合率達87%,比縣上下達85%任務數超出2個百分點。
文化教育
2007年全鎮文化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一是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環境保護得到加強。充分挖掘和調動民間藝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體育活動,支持中小學校創辦各種形式運動會,鼓勵組建"打歌隊"等文藝團體組織。成立環衛工作站,加強對集鎮環境的淨化管理工作,結合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深入開展"青山綠水"工程建設,加強對林地植被的恢復建設。二是教育工作取得新進展,全鎮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得到加強,教師素質大幅度提高,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鎮設有勐捧、流水、岔溝3個中心校,有中、小學校點65個,中、小學在校生5829人,現有中學在職教職工89人,小學在職教職工188人,有託兒所1個,教職工6人,開辦托班3個,適齡兒童入學率98%,鞏固率97%。全鎮累計新建中小學校舍面積共3600平方米,排除危房面積2000多平方米,現有5829名學生直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
新農村建設
全年共組織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13個村民小組,完成村間道路硬化8.2千米;組織農村各類使用技術培訓337場次,培訓農民2.1萬人次;實施勐捧村委會大灣田自然村新農村樣板房建設22戶,發展養殖示範戶33戶,扶持大灣田自然村糧食種植大戶6戶;完成農村民居地震安居房拆遷重建145戶、加固改造157戶;啟動岩子頭村委會谷杆寨自然村和岔溝村委會坎馬田自然村兩個易地移民安置項目建設;新增農村沼氣池用戶1 080戶,新增農村改廁、改廚、改圈1120戶。
民生工程
全年累計兌付各類補助、救濟資金2 338.3萬元,其中:兌付種糧補貼412萬元,兌付退耕還林補貼218.8萬元,兌付能繁母豬補貼79.2萬元,兌付各種家電下鄉補貼63.6萬元,發放農村低保金791萬元,兌付邊境村農戶生活補貼355.4萬元。兌付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生活補助259.6萬元,兌付少小民族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生活補助0.2萬元。兌付城鎮低保資金319人57.4萬元,兌付災害救助、節日慰問、"8·08事件"難民收容補助等資金21.6萬元,兌付救災救濟糧8.8萬市斤,兌付復員、退伍、傷殘軍人撫恤金132人24.5萬元,兌付醫療救助480人4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