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動機(英語:motivation),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動機為名詞,在作為動詞時則多稱作激勵(英語:motivating)。
- 動機的原意是引起動作。在心理學中,把能激勵人的行動,並引起行動滿足某種需要的慾望、願望、理想、信念等主觀心理因素叫做動機。
- 人的行為總是由一定動機引起的。
- 在組織行為學中,激勵主要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
- 通過激發和鼓勵,使人們產生一種內在驅動力,使之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過程;又在此過程中,動機通常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地,動機可能會增加或降低。
- 不管動機水準的高低為何,人們若能維持一定的動機水準,則不但能維持追求該目標的行為,也能維持心理上對該目標的渴望,直到人們知覺到該目標達成為止,因此動機時常被視為是行為的前導驅力,若能掌握人們的動機,則往往可以協助預測其行為的方向性與模式。
影響動機的因素
- 興趣與愛好:有人喜歡文學、有人喜歡學理;有人好靜、有人愛動;有人愛集郵,有人喜歡繪畫、有人愛踢球等,這將影響和決定人的職業生涯的發展,以及專業與各種職業活動目標定向與導向。
- 價值觀:價值觀指人對社會生活方式與生活目標的社會意義和價值的觀念。人的價值觀不同,其對生活目標的追求和行為的動機也不相同。
- 周圍事物越複雜,價值判斷也就越複雜,但個人終究會以某種價值觀作為主導標準,並以此為核心建立起他的個人價值體系。
- 理想與信念:理想是人們對未來生活目標嚮往和追求的一種想像。一個人有了理想和追求,前進就有了方向,行為就有了動力,就會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終生。
- 抱負標準:抱負標準指一個人慾將自己的工作做到某種質量標準的心理需求。一個人的抱負水準也影響自己的動機模式,並決定其行為達到什麼程度。[1]
產生動機的原因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維持個體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需求,例如呼吸、睡眠、飢餓、性慾等;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免於身體的威脅和傷害以及心理上的恐懼和混亂的需求,例如人身安全、工作保障;
- 愛與歸屬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對於關心與愛(親情、友情、愛情)的需求,明確希望被接納、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又分為內部尊重與外部尊重。內部尊重也就是所謂的自尊,希望擁有個人價值、自我肯定;外部尊重則是希望自己有成就、有信心、受到社會他人的認可與重視;
- 自我實現需求(Esteem needs):是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促使自己潛能得以發揮,成為自己的理想型,為了這個理想即使犧牲很多也在所不惜。
- 馬斯洛認為人們滿足需求是有順序性的,要先滿足金字塔下層的需求,才會進而追求下一個需求層次的滿足。
- 越接近金字塔下層的需求越容易被滿足,而越少人能夠滿足靠近金字塔頂端的需求。
- 人必須不斷追求更高境界,不該被低階需求限制住;若一直停留在低階需求,就是處在一個匱乏的狀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