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元(1368年-1402年 [1]),是蒙古族在蒙古草原的政權。
1368年元惠宗出逃大都,遷都灤京,仍以「大元」為國號,因地處塞北,故稱「北元」。 [2]此後北元幾度南征都未能重占大都。
明朝雖承認其獨立性,但否認其與元朝的繼承性。
明人認為明興代元,元運已終,明朝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因此明人稱大元皇帝為「元君、元主」,稱其國為「殘元」、「故元」、「胡元」。 [3]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北元 | 政治體制 | 君主制 |
所屬洲 | 亞洲 | 主要民族 | 蒙古人、色目人 |
官方語言 | 蒙古語 | 主要宗教 | 薩滿教、藏傳佛教 |
首 都 | 上都城、應昌城 | 主要城市 | 查干浩特、呼和浩特、哈拉和林 |
話題
發展
- 退守漠北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七月,明將徐達等率軍攻占大都,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北奔上都。除元惠宗坐鎮蒙古故地以外,山西、甘肅的擴廓帖木兒;遼東的納哈出;雲南的把匝剌瓦爾密,都在各自的管轄之地策應着大元皇帝的軍事行動。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冬,元惠宗命大將擴廓帖木兒從山西出兵奪回大都,軍行途中,明太祖命大將徐達襲擊他的後方太原。元軍回師救援,正中計謀,被明軍襲破大營。折兵四萬,僅率十八騎逃入甘肅。山西被明占據。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春夏,中書右丞相也速幾次進攻通州,均被明軍擊退。明軍乘勢北進。惠宗從上都退往應昌,宗王慶生、平章鼎住被明軍追及擒殺,一萬將士被俘。 [4]上都陷落。蒙古貴族留戀故元,一直圖謀恢復其在全國的統治,不斷向明朝統治地區發動進攻,明朝對此深以為患。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常遇春、李文忠攻占上都,惠宗北走應昌。同年,徐達和擴廓帖木兒大戰沈兒峪,最終徐達大破擴廓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僅挾妻子數人奔和林。左副將軍李文忠等率東路出居庸關,直克應昌,惠宗之孫買的里八刺及后妃、諸王、官吏等多人被俘,解往京師。時元惠宗已卒,太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僅以數十騎敗走和林,會合敗於陝甘的擴廓帖木兒,在和林即皇帝位,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以明年(1370年)為宣光元年。
宣光元年(1371年),明軍十五萬兵分三路,出擊漠北。中路徐達出雁門趨和林,東路李文忠由居庸出應昌,西路馮勝由金蘭趨甘肅。這一次明對元的戰爭,西路軍勝利,中路軍失敗,東路軍失敗,整體以失敗告終。明軍在短時期內不敢再深入草原作戰,北元則爭取了喘息時間,雙方在邊境地區不斷發生拉據式的衝突。此後,朱元璋吸取此役受挫的教訓,採用尺進寸取,專事經營沿邊地區的方針,向遼東和青海方向延伸,得地後隨即設衛,避免孤軍深入漠北,北元諸王將士相繼歸附。 [5]
宣光五年(1375年),擴廓帖木兒病死漠北。這一年納哈出進攻遼東州城,屢被擊敗。
中原盡失
明朝在屢征元朝的同時,對主動投降和戰爭中被俘的大批北元貴族、官吏和軍民,都給予優厚的待遇並予安置。明朝希望藉此招引更多的北元人馬。朱元璋曾封昭宗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之子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為崇禮侯,不久將他送還漠北,並幾次遣使給昭宗送信,勸他及早歸降。 [11]
宣光九年(1378年)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死去,廟號昭宗。其子孛兒只斤·脫古思帖木兒繼任為北元皇帝,稱烏薩哈爾汗,年號天元(一說天元不是年號,只是大元的誤寫)。繼續與明朝對抗。明朝多次召降不成,於天元二年(1380年)派沐英率師出討,戰於亦集乃路,俘獲其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平章完者不花等,其餘眾多降。據守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為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忽哥赤的後裔,明兵取大都後與北元遙相呼應,執臣節如故,又兩次殺害明廷的勸降使節。朱元璋遂決定用兵。
天元二年(1381年)七月,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沐英為副將軍,遠征雲南。明軍在曲靖擊敗司徒平章達里麻所將領精兵十餘萬,俘二萬,後直取昆明。梁王見大勢已去帶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殺。與漠北蒙古貴族逐相呼應的這支力量被消滅了。藍玉、沐英相繼攻取大理等地,平定雲南。 天元九年(1387年),朱元璋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出征東北,與駐紮金山(吉林雙遼縣)一帶的納哈二十萬元軍對峙。明軍步步為營,納哈出深感不安。時明軍派來了使者,勸他投降,不久納哈出的部將全國公觀童向明稱臣。經過一番猶豫動搖,最後納哈出投降了。
皇權旁落
天元十年(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到捕魚兒海(今貝爾湖),距離脫古思帖木兒營地不過百餘里路程。脫古思帖木兒以為明軍與納哈出作戰不久,糧草匱乏,不會深入北方再戰,沒有作迎敵的準備。而明軍前鋒奔襲他的大營之時,恰好風沙彌天,幾十步外不見人。明朝兵馬突然出現,脫古思帖木兒根本不能作有效的抵抗,太尉蠻子倉促上陣,很快戰敗被殺。脫古思帖木兒帶着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人逃往和林方向,行至土剌河一帶,為其部將也速迭兒所縊殺,捏怯來、失烈門南下,投降明朝。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家族——忽必烈家族的大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中央汗國的地位,大多數蒙古部落宣布脫離它而獨立。布里牙特·烏格齊於1402年殺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的兒子尼古埒蘇克齊汗孛兒只斤·額勒伯克。而後,布里牙特·烏格齊立尼古埒蘇克齊汗之子孛兒只斤·坤帖木兒繼位。 [6]
江山易主
1438年,衛拉特首領綽羅斯·脫歡殺大汗孛兒只斤·阿岱和阿魯台稱汗。[7]對於明朝皇帝來說,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的元朝已經完結了,草原的這些新君主是一支沒有顯赫歷史的民族,他們在帝國的歷史上既不顯赫也不重要,他們不可能如黃金家族那樣具有無上的威望和號召力。那麼,元對於明的威脅就應該自此結束了。
但衛拉特人並沒有忘記他們繼承的是蒙古帝國的汗位,雖然在表面上,他們把自己和其他蒙古人尤其是黃金家族的距離拉得很遠,但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想着恢復蒙古帝國原來的疆域。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戰中,打敗明軍,俘虜了朱祁鎮。因不善圍攻戰,瓦剌大軍無法攻陷大同和宣化,於是布里牙特·額森帶着朱祁鎮返回蒙古草原。[8] 三個月後,布里牙特·額森土重來,進軍至北京西北郊,遭遇明朝名將于謙的抵抗。、1450年,布里牙特·額森決定釋放明英宗,並於1453年與明議和,並宣布自己是明的屬臣,這一行動表明他拋棄了大蒙古國的宗主權,把自己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可汗。明景泰四年(1453年),布里牙特·額森殺死孛兒只斤·脫脫不花後僭稱「大元天聖大可汗」,遭到黃金家族的不滿和反抗。1455年,布里牙特·額森被暗殺。後來發幾天內亂,衛拉特的實力嚴重的被削弱了。[9]
達延中興
在衛拉特人實力削弱的時候,成吉思汗後裔們並未立即組織反攻,因為他們正在家族戰爭中互相殘殺。
1467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繼承人孛兒只斤·滿都魯在討伐他的侄孫和繼承人博勒呼濟農孛兒只斤·巴彥蒙克的一次戰爭中去世。而博勒呼濟農(晉王)在他能夠稱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殺。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家族中,僅剩下晉王之子孛兒只斤·巴圖孟克。 滿都海賽音可敦在1470年宣布孛兒只斤·巴圖孟克繼承蒙古大汗,尊號達延汗。滿都海賽音可敦率領軍隊打敗了衛拉特人,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中東部地區。為達延汗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10]
雖然達延汗的長期統治穩定了蒙古帝國汗位傳承,但並沒有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點—實行瓜分家族遺產的習慣法。當帝國的創建者死後,帝國便成了一種類似聯邦式的家族國家,國內的各級首領,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們雖然承認察哈爾部的最高權力,但處於半獨立狀態。 [10]
內憂外患
1604年,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繼承汗位,接受黃教沙爾巴呼圖克圖的灌頂戒教,稱庫圖克圖汗。
1627年派兵收服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聲威大振,所轄地域東起遼東,西至甘肅。但是,次年,朵顏兀良哈的蘇布台、喀喇沁的達來台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額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聯合組成大軍十萬,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戰中,消耗了庫圖克圖汗精銳兵力四萬餘人,這使得庫圖克圖汗的實力大為削弱,而他的敵人是綜合了蒙古人的彪悍和漢人的謀略的後金大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就註定有勇猛少計謀,統治着的已經衰微的蒙古帝國的他只能失敗。 [11]
走向滅亡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時期,科爾沁部、扎魯特部便在聯姻之下歸附了後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庫圖克圖汗的報復,也投奔了後金。1625年,庫圖克圖汗出兵嫩江,攻打科爾沁部。後金出兵援助科爾沁,庫圖克圖汗退走。愛新覺羅·皇太極即位後,把庫圖克圖汗做為主要的敵人。
1635年,愛新覺羅·多爾袞與愛新覺羅·岳托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了庫圖克圖汗剩下的部眾,之後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出降,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的版圖,大蒙古國的汗位至此斷絕,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11]
政治
- 中央制度: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延用成吉思汗時代的濟農、諾顏。濟農是大汗的助手,其職責是秉承大汗旨意管轄蒙古右翼政務。孛兒只斤·林丹巴圖爾即位後,面臨汗權衰落、各自為政的局面,着手強化中央集權。
- 分封制度: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分封諸子,建左右兩翼六個萬戶
- 行省制度:
- 1368年,元朝北遷上都,除蒙古本部嶺北等處行中書省以外還掌握着中書省直轄地區的冀寧路、晉寧路、大同路以及遼陽等處行中書省、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甘肅等處行中書省、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等地。
- 宗法制度:北元時期,蒙古各部封建主又陸續制定了《圖門汗法典》、《阿拉坦汗法典》、《喀爾喀七旗法典》、《蒙古—衛拉特法典》等。[12]
- 會盟制度:在北元蒙古社會中,會盟是其社會政治生活賴以展開的途徑和機制,參與其中則是大小部落首領們的權利和義務,會盟所涉及的內容包括了經濟、政治、軍事、宗教等諸多方面。[13]
文化
北元如同元朝一點篤信藏傳佛教,而林丹汗一生熱衷於佛教事業,不僅推動了藏傳佛教在左翼三萬戶地區的傳播,而且為蒙古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林丹汗西遷後,召集昆噶敖德斯爾、班第達顧實、阿南達顧實為首的33名學者,在1628—1629年間翻譯了108卷《甘珠爾》 ,並用金字抄寫在藍紙上。林丹汗組織翻譯《甘珠爾》是對蒙古文化的一大重要貢獻。林丹汗把傳國玉璽和瑪哈噶喇金佛、金《甘珠爾》視為三大法寶。[14]
參考資料
- ↑ 元末「牛人」王保保為啥保不了他的「國」.新華網.2019-06-23
- ↑ 寶日吉根,《試述明朝對所轄境內蒙古人的政策》,《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4(6):66-69。
- ↑ 趙永春,賈淑榮,《中國古代的「國號」與歷史上的「中國」》,《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 37(5):1-7。
- ↑ 張廷玉(清)·《明史·卷一百二十五·列傳第第十三·徐達、常遇春》二年引兵西渡河。至鹿台,張思道遁,遂克奉元。時遇春下鳳翔,李思齊走臨洮,達會諸將議所向。皆曰:「張思道之才不如李思齊,而慶陽易於臨洮,請先慶陽。」達曰:「不然,慶陽城險而兵精,猝未易拔也。臨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備戰鬥,物產足佐軍儲。蹙以大兵,思齊不走,則束手縛矣。臨洮既克,於旁郡何有?」遂渡隴,克秦州,下伏羌、寧遠,入鞏昌,遣右副將軍馮勝逼臨洮,思齊果不戰降。分兵克蘭州,襲走豫王,盡收其部落輜重。還出蕭關,下平涼。思道走寧夏,為擴廓所執,其弟良臣以慶陽降。達遣薛顯受之。良臣復叛,夜出兵襲傷顯。達督軍圍之。擴廓遣將來援,逆擊敗去,遂拔慶陽。良臣父子投於井,引出斬之。盡定陝西地。
- ↑ 奇格,《「北元」時期的蒙古法》,《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51-51。
- ↑ 薄音湖,《評十五世紀也先對蒙古的統一及其與明朝的關係》,《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 1985(2):34-39。
- ↑ 陸遠興,《元朝滅亡之後的蒙古》,《檔案與社會》, 2011(2):35-38。
- ↑ 薄音湖,《北元與明代蒙古》,《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4(1):9-12。
- ↑ 伯顏,《宣光、天元年號》,《社會科學輯刊》, 1983(1):156-156。
- ↑ 10.0 10.1 李欣,《論北元中興明主達延合汗的政治改革》,內蒙古民族大學, 2010。
- ↑ 11.0 11.1 鮑音,《元傳國璽傳承始末——兼論北元滅亡年代》,《社會科學戰線》,2006(4):125-129。
- ↑ 佟士平,徐文祥,胡國志,《喀左——北元末期五代皇帝駐牧之地》,《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5):136-138。
- ↑ 曉克,《略論北元時期蒙古的會盟》,《西部蒙古論壇》, 2011(4)。
- ↑ 喬吉,《佛教對蒙古文化的影響》,《內蒙古師大學報(哲社漢文版)》, 2007, 36(4):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