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小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小島又被稱作大鳥島,在日本亦稱呼為北小島(j= 北小島 |hg= きたこじま |rm= Kita-kojima),是位於臺灣東北方島鏈釣魚臺列嶼東側的荒島。其中北小島因為有許多鳥類棲息而又被稱作「大鳥島」,並且常與南小島合稱為「橄欖山」、「薛坡蘭」或者是「黃茅嶼」。在2012年1月16日日本政府開始劃定自身專屬經濟區邊界的參考點後,於同年3月2日時也將釣魚臺北方的島礁、赤尾嶼北方的島礁和黃尾嶼北方的島礁皆命名為北小島。但對於日本堅持將北小島視為其實際統治領土的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則多次表示自身才擁有領土的主權。北小島與南小島之間相隔長約150公尺、寬約200公尺的橄榄门海峽,而過去在東海風浪大時臺灣漁民往往會選擇將船隻駛於此以躲避風浪。北小岛岛上主要地形包括有135公尺高的狮峰与鹰峰,以及莲花石和孔明石[1] 等景觀。
地理
北小島其相對位置位在西表島北方約160公里、釣魚臺列嶼主島釣魚臺東南東方約5公里處,而絕對位置則為北緯25度43.6分、東經123度32.3分左右。整個島嶼寬約540公尺、長約880公尺、海岸線長約3.5公里,而面積則有0.31平方公里。北小島周边包括有鸟巢岛、鸟卵岛、小鸟岛等若干小岛礁,並且在南邊隔著寬度約200公尺的橄欖門與南小島的拳头岭相望。兩者之間的橄榄门海峽長約150公尺,過去在東海遭遇較強風浪時臺灣漁民多會將船隻駛於此水道以躲避風浪。北小島最高峰為位於南部、海拔高度135公尺的狮峰,而第二高峰則為位於中部偏北的鹰峰,其他較高處還有孔明石以及莲花石。北小島島嶼上棲息著各種鳥類,高良鐵夫在1953年8月發現北小島附近海域有大量出被列為瀕危物種的短尾信天翁,而在2002年時也有報告指短尾信天翁開始於島嶼上繁殖。1970年12月10日,九州、長崎大学合同学術調査團也在北小島發現數隻黑腳信天翁。
歷史
1895年1月14日,日本政府以無主地先佔原則宣布正式將釣魚臺以及周遭的島嶼納入沖繩縣管理範圍,而這也包括作為釣魚臺列嶼之一的南小島。同年4月17日,於甲午戰爭中戰敗的大清帝國和大日本帝國簽訂《馬關條約》,清朝割讓臺灣以及附屬島嶼給與日本,中國政府主張釣魚台列嶼包含在該條約中被割讓的臺灣附屬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