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雜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期刊名 | 南音 |
---|---|
創刊時間 | 昭和7年(西元1932年)1月1日 |
停刊時間 | 昭和7年(西元1932年)10月? |
起迄卷期 | 第1號~第1卷第12號 |
刊期 | 半月刊(第4號後拖期,形同月刊),共12期、12冊 |
出版地 | 臺北市永樂町二丁目八十八番地 |
發行單位 | 文藝雜誌南音社 |
《南音》雜誌創刊於1932年1月1日,其成立宗旨為創造純文學的發表場所,共發行12期。於1932年7月25日發行最後一期之後,因遭當局禁止發行而停刊。《南音》至第7期為止在台北發行,發行人為黃春成,其後移至台中發行,發行人也改為張星建。
創刊緣由
根據發行人黃春成表示,創刊的契機是由於透過葉榮鐘認識郭秋生而促成的。郭秋生為當時台北著名餐廳江山樓的經理,主張創作「台灣話文」,也就是用漢字將台語文字化。他告訴黃春成,當時在台灣設有漢文欄的僅有《臺灣新民報》與《臺灣新聞》,能夠討論文學的場所太少。黃春成對於郭秋生的意見深表贊同,為提供討論文學的場地,因而開始思考創辦雜誌。其後號召同志,成立南音社發行刊物。社員有陳逢源、賴和、周定山、張煥珪、莊垂勝、張聘三、許文逵、葉榮鐘、洪槱、吳春霖、郭秋生、黃春成12人。
雜誌方針及特色
雜誌的發行方針僅定義為文藝雜誌,對於具體的內容並無明確的規範,其用意在於提供同人自由探討文藝的場所。不決定文學思想方向性的主張即為其宗旨,這種主張亦可由當初有意將雜誌命名為「雜菜麵」之事中窺見一二。由於林幼春認為這種詼諧的名稱「過于滑稽,恐閱者誤會汝等為遊戲」(黃春成〈本誌之沿起〉),因而命名為《南音》,意為「南國之音」。雜誌的基本方針有兩點:其一是「凡屬文藝作品,不論反對與主張,盡量登載」,其二是為使雜誌能長期經營,而採用「運動含蓄的筆法,使讀者稱快,而檢閱者惘然」的寫作手法。
《南音》的特色在於,其思想內容由自治主義涵蓋到社會主義思想,文學型態包含評論、小說、詩歌、散文、諺語、童謠等;文體以中國白話文為主,亦使用台語、漢文,有時以日文假名表示讀音等,可謂網羅了當時台灣漢語文化圈中所有能夠論及的政治思想、文學型態以及語言。
禁刊
然而,《南音》的創刊理念受到誤解,遭受外界貼上各種標籤。在創刊1個月後的第1卷第3號的專欄〈文藝時評〉中,出現了「只刊兩號居然就有人加以『鄉土先生的娛樂機關』的銜頭了」等敘述,由此可知當時《南音》在漢語文化圏中被視為是鄉土文學的大本營。批評該雜誌的主要人物為賴明弘等左翼人士,他們稱《南音》為「反動雜誌」,認為其刊登的文學是「假文學」、「死文學」,展開情緒性的批評。《南音》在受到左翼人士的批判後,為反駁批評意見而逐漸表明其政治立場,強調自己是站在「大眾」的觀點,此舉反而引起當局的注意,導致進退維谷的局面。如此原以建設文學烏托邦為目的而創刊的《南音》,在受到左翼人士的嚴厲批評的同時,也遭受當局嚴密的監視,因而在發行至12期時遭到禁止發行的命運。
目標
《南音》雜誌的編輯核心人物為葉榮鐘,其目標在成立一個超越政治思想及立場、專屬於台灣人的文學場所。由葉榮鐘所撰寫的〈發刊之詞〉中可以理解,其呼籲同屬漢語文化圈下的知識份子,應超越政治思想及階級的差異,將《南音》經營為台灣人的文學園地。無論在當時或現在,《南音》的12個社員中有6人為地方自治聯盟的成員,因此該雜誌經常被視為改良派及自治派的雜誌。然而在創刊號中,刊載了左翼陣營代表人物黃石輝,以及在鄉土文學論戰中與黃石輝敵對的左翼青年林克夫、朱點人、廖毓文等人的祝辭。由此可見《南音》極力納入台灣的各種聲音,努力超越意識形態的差異。葉榮鐘的想法雖未能成功,雜誌亦逐漸被捲入意識形態的紛爭,但其於第1卷第8號所提出的「第三文學」,依舊主張《南音》絕非偏袒於某種文學型態及政治思想。
影響
《南音》創刊的1930年代初期,為歌仔戲、台語流行歌等台灣人所建構的台灣文化盛行的年代。在此情況下,《南音》試圖將佔台灣居民九成比例的台灣人的母語文字化、並嘗試創作台灣人共通的文字語言的活動,可謂意義非凡。該活動的中心人物為郭秋生。其收集台語的俚語、童謠以及歌詞,並在《南音》上發表以漢字表記台語的具體嘗試,引起莊垂勝、賴和等其他社員的熱烈討論。而此議論成為引發當時鄉土文學論爭的起因,促使台灣知識份子面對「台灣的大眾為何人?」、「台灣人的文學為何?」等問題。《南音》中的討論與實踐,並不能為上述問題提供解答,然而引發此一議論的《南音》成為當時台灣知識份子交流的場所,為實現台灣知識份子大團結──1934年台灣文藝聯盟的成立營造了基礎的環境。[1]
註釋
- ↑ 橫路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