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卢汝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卢汝弼
卢汝弼
原文名 yongzhitan
出生 唐末五代
中国范阳
逝世 约公元921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卢子谐
职业 诗人
知名作品 《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
《才调集》

卢汝弼,字子谐,范阳人。景福进士。今存诗八首。(《才调集》作卢弼),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后依李克用,克用表为节度副使。其诗语言精丽清婉,辞多悲气。诗八首,皆是佳作,尤以《秋夕寓居精舍书事》和《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两首为最善。《秋夕寓居精舍书事》写秋日乡思,依情取景所取景物包括"苔阶叶"、"满城杵"、"蟏蛸网"、"蟋蟀声"等),以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写边庭生活,一片悲气弥漫之中又含着雄壮,十分动人心魄。[1]

卢汝弼简介

喜为世胄,笃志科举,登进士第,文彩秀丽,一时士大夫称之。唐昭宗景福中,擢进士第,历台省。昭宗自秦迁洛,时为祠部郎中、知制诰。时梁祖凌弱唐室,殄灭衣冠,惧祸渡河,由上党归于晋阳。初,武皇平王行瑜,天子许承制授将吏官秩。是时藩侯倔强者,多伪行墨制,武皇耻而不行,长吏皆表授。及庄宗嗣晋王位,承制置吏,又得汝弼,有若符契,由是除补之命,皆出汝弼之手,既而畿内官吏,考课议拟,奔走盈门,颇以贿赂闻,

士论少之。洎帝平定赵、魏,汝弼每请谒迎劳,必陈说天命,颙俟中兴,帝亦以宰辅期之。建国前,卒于晋。(《宣和书谱》:赠兵部尚书。)文采秀丽,工书,留意书翰,作正书取法有归。当五季士风凋弊,以字画名家者尤少,汝弼能力振所学,诚不易得。登进士第,以祠部员外郎、知制诰,从昭宗迁洛。其诗语言精丽清婉,辞多悲气。诗八首,皆是佳作,尤以《秋夕寓居精舍书事 》和《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其四)两首为最善。《秋夕寓居精舍书事 》写秋日乡思,依情取景(所取景物包括"苔阶叶"、"满城杵"、"蟏蛸网"、"蟋蟀声"等),以景衬情,写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写边庭生活,一片悲气弥漫之中又含着雄壮,十分动人心魄。《全唐诗》存其诗八首。[2]

代表诗歌

秋夕寓居

叶满苔阶杵满城,此中多恨恨难平。

疏檐看织蟏蛸网,暗隙愁听蟋蟀声。

醉卧欲抛羁客思,梦归偏动故乡情。

觉来独步长廊下,半夜西风吹月明。

薄命妾

君恩已断尽成空,追想娇欢恨莫穷。

长为蕣花光晓日,谁知团扇送秋风。

黄金买赋心徒切,清路飞尘信莫通。

闲凭玉栏思旧事,几回春暮泣残红。

闻雁

秋风萧瑟静埃氛,边雁迎风响咽群。

瀚海应嫌霜下早,湘川偏爱草初薰。

芦洲宿处依沙岸,榆塞飞时度晚云。

何处最添羁客恨,竹窗残月酒醒闻。

鸳鸯

长羡鹭鸶能洁白,不随㶉𫛶斗毛衣。

霞侵绿渚香衾暖,楼倚青云殿瓦飞。

应笑随阳沙漠雁,洞庭烟暖又思归。

边庭四时怨

春风昨夜到榆关,故国烟花想已残。

少妇不知归不得,朝朝应上望夫山。

卢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

乡国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

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

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龙堆望故乡。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3]

诗歌鉴赏

牡丹

龙塞外草初肥,雁乳平芜晓不飞。近来音信断,至今犹自著寒衣。八月霜飞柳半黄,蓬根吹断雁南翔。陇头流水关山月,泣上

龙堆望故乡。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半夜火来知有敌,一时齐保贺兰山。

牡丹鉴赏

这是一首写边庭夜警、卫戍将士奋起守土保国的小诗。全组共四首,这是第四首。描写边塞风光和边地征战生活的作品,在唐诗中是屡见不鲜的。早在盛唐时期,高适、[[[岑参]]、李颀等人,就以集中地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而闻名,形成了著名的所谓"边塞诗派",以后的一些诗人也屡有创作。但这组小诗,却能在写同类生活和主题的作品中,做到"语意新奇,韵格超绝"(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评此组诗语),不落常套,这是值得赞赏的。 "朔风吹雪透刀瘢",北地严寒,多大风雪,这是许多边塞诗都曾写过的,所谓"九月天山风似刀"(岑参),所谓"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再夸张些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但总还没有风吹飞雪,雪借风势,而至于穿透刀瘢这样的形容使人来得印象深刻。边疆将士身经百战,留下累累瘢痕,如王昌龄所写:"不信沙场苦,君看刀箭瘢",其艰险痛苦情状已可想见;而这首小诗却写负伤过的将士仍在守戍的岗位上继续冲风冒雪,又不是单就风雪本身来描写,而是说从已有的刀瘢处透进去,加倍写出戍边将士的艰苦。次句"饮马长城窟更寒",是由古乐府"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化来,加一"更"字,以增其"寒"字的份量。这两句对北地的严寒做了极至的形容,为了文蓄势。

"半夜火来知有敌",是说烽火夜燃,传来敌人夜袭的警报。结句"一时齐保贺兰山",是这首小诗诗意所在。"一时",犹言同时,无先后;"齐",犹言共同,无例外,极形容闻警后将士们在极困难的自然条件下,团结一致、共同奋起对敌的英雄气概。全诗格调急促高亢,写艰苦,是为了表现将士们的不畏艰苦;题名为"怨",而毫无边怨哀叹之情,正是一首歌唱英雄主义、充满积极乐观精神的小诗。[4]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