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角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角龍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原角龍(屬名:Protoceratops)在希臘文意為"第一個有角的臉, 是種角龍下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坎潘階的蒙古。原角龍屬於原角龍科,原角龍科是一群早期角龍類。不像晚期的角龍類恐龍,原角龍缺乏發展良好的角狀物,且擁有一些原始特徵。

簡介

生存年代:化石的地質年代是上白堊紀坎潘階(8350萬年前到7060萬年前)

辨認要決: 喙像鳥,頭上長着褶邊,但沒有角


英文名(protoceratops)的含義是:第一張有角的臉

原角龍是草食動物,速龍會吃原角龍。

原角龍生蛋時往往是幾隻雌龍共用一個窩,大家輪流一圈一圈地產蛋。

評價

在1922年的一個由美國人組成的尋找人類祖先挖掘團隊,攝影師J.B. Shackelford在戈壁沙漠(內蒙古、甘肅省)發現了原角龍的第一個標本。這次由羅伊·查普曼·安德魯斯(Roy Chapman Andrews)帶領的挖

掘活動沒有發現早期人類化石,而發現了許多原角龍、鸚鵡嘴龍化石,以及獸腳亞目的迅猛龍、偷蛋龍化石。

在1923年,沃特·格蘭傑與W.K. Gregory正式地敘述、命名模式種安氏原角龍(P. andrewsi),種名是以安德魯斯為名。化石的地質年代是上白堊紀坎潘階(8350萬年前到7060萬年前)。研究人員注意到原角龍的重要性,認為原角龍是三角龍的祖先。這些化石組於保存良好的狀況下,有些標本甚至保有了鞏膜環(Sclerotic ring),鞏膜環是一種易碎的眼睛骨頭。

在1971年,在蒙古發現了一個化石,一隻迅猛龍正攫取一隻原角龍。一般認為它們在打鬥中同時死亡,可能因為沙塵暴,或是沙丘倒塌在它們身上。

在1972年,波蘭古生物學家Teresa Maryanska與Halszka Osmólska敘述了原角龍的第二種,柯氏原角龍(P. kozlowskii),化石發現於蒙古坎潘階。然而,這些化石由不完整的未成年體化石構成,現在被獨立為新屬,柯氏矮腳角龍(Breviceratops kozlowskii)。

在2001年,命名了第二個有效種,巨鼻原角龍(P. hellenikorhinus),發現於中國內蒙古的巴音滿達呼組(Bayan Mandahu),也是來自於上白堊紀的坎潘階。巨鼻原角龍的體型明顯大於安氏原角龍,並擁有稍微不同的頭盾,以及更結實的顴骨角狀物。

所屬分類

原角龍是第一個被命名的原角龍科恐龍,所以也成為原角龍科的名稱來源;原角龍科是一群草食性恐


龍,比鸚鵡嘴龍科先進,但比角龍科原始。原角龍科的特徵是它們與角龍科的相似處,但原角龍科有更善於奔跑的四肢比例,以及較小的頭盾。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將原角龍科定義為:冠飾角龍類中,所有親緣關係與原角龍較近,而離三角龍較遠的物種,所組成的基群演化支。這個演化支包括:弱角龍、矮腳角龍、雅角龍、喇嘛角龍、巨嘴龍、扁角龍、巧合角龍等屬。但在2006年,彼得·馬克維奇與馬克·諾瑞爾公布了新的系統發生學研究,將數個屬移出原角龍科。貝恩角龍可能是原角龍的次異名。[1]

參考文獻

  1. 原角龍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