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双性恋 |
双性恋又名双性向,一般指能对男性和女性皆产生爱慕感、建立浪漫关系,或认为两者皆有性吸引力的一种现象;在某些定义中会把当中的“男性或女性”替换成“多于一种性别或社会性别”。它也可定义为不论对象的性别或性别认同如何,都能对其产生爱慕感或认为其拥有性吸引力的一种现象——这种情况可称为泛性恋。
“双性恋”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发展到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双性恋开始在西方社会中发展成为明显的集体和政治认同身份 。目前,双性恋者因性倾向遭暴力伤害、歧视比例较高,生存状况仍需要进一步改善。
目录
名词由来
简要说明
发展历史
相关信息
调查研究
成因分析
社会现象
自豪旗帜
生物因素
相关组织
名词由来
“双性”(bisexual)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植物学。植物学家用这个词描述那些同时具有雄性与雌性生殖器官的植物。可是还未清楚人们什么时候把“双性”这个词运用到人类的性倾向。一些双性恋者和性研究专家并不喜欢这个词的用法,所以他们又发展了一些其它词汇来描述,于是就发展了“双性恋”一词。
双性恋分为双异性恋和双同性恋,双异性恋可以对同性产生爱情,但更多时候比较偏向异性;双同性恋可以对异性产生爱情,但更多时候偏向同性。
简要说明
性取向是由心理到生理所产生的爱恋感觉并兼具性幻想(是由心理出发,身心合一的)。双性恋是对两性皆有感觉。
发展历史
在古希腊,有家室的男性同时维持着同性恋关系。大部分的罗马皇帝、日本幕府将军、部分中国皇帝、阿拉伯世界,以及不同时代、国家内都有发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他有成群的妻妾,同时也与他的好朋友赫费斯提翁(Hephaestion)保持着密切的性爱关系。
古斯巴达(Sparta)也鼓励士兵间的同性性爱关系,即便这些男性士兵有妻子有孩子。斯巴达人认为年长士兵和年轻士兵间的性爱关系能使士兵在战斗中团结一致,并且为了给自己的爱人留下美好印象或者为了保护自己的爱人,士兵在做战时会更勇敢。
相关信息
美国莱斯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做了一项调查研究,让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异性恋者做自我评估健康等级。最终发现,双性恋者自我评估等级为“糟糕或一般”的比例最高,有19.5%的男双性恋者和18.5%的女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与此相比,同性恋中只有11.9%的男同性恋者和10.6%的女同性恋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而异性恋中,有14.5%的男异性恋者和15.6%的女异性恋者认为自己的健康状况很糟糕。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如社会、经济、行为)上,双性恋者也处于极大的劣势。举例而言,双性恋者的烟民比例更高,平均收入比同性恋者、异性恋者少25000美元。
歧视
“如果双性恋者是少数派中的少数派,且经历着更多、更极端形式的差别对待,那么这很可能造成如收入、教育程度、抽烟偏好以及其它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的差异。”研究人员Justin Denney说。这份研究提供了更多证据,说明双性恋者处于社会经济上的劣势,以下是双性恋者所面临的2个真实情况。
双性恋者在使用LGBT服务中,被差别对待
最近一项调查发现,几乎半数双性恋者在使用LGBT服务时,遭遇过歧视。25%的双性恋者表示在服务过程中,当被定为双性恋时感到不适。42%的双性恋者表示自己曾想过伪装成异性恋者或同性恋者接受服务。其他人则接收到了工作人员毫不遮拦的厌恶和不耐烦,这令人心碎。
谣言
总有些无知的人和自以为是的双性恋者认为大部分人类都是双性恋,纯粹的同性恋和纯粹的异性恋是很少的,所谓的异性恋者其实是双异性恋者,而同性恋者只是双同性恋者而已,支持这项观点的就是阿尔弗雷德·金赛的一项调查报告。
在阿尔弗雷德·金赛的《人类男性性行为》和《人类女性性行为》中,一项实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同性恋到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都是双性恋者。可事实上,金赛学说属于早期的研究理论,现在基本已摒弃不用,并且金赛的报告已被现代学者指出存在统计和方法的错误,不具备实际性和明确性。此外,金赛本身已被证实是双性恋者,而金赛充满争议的研究工作也掺杂了一定程度的私人感情。
2015年,华盛顿州立大学发表的一项大规模数据研究报告表明:关于性取向是处在纯粹同性恋、纯粹异性恋两极之间的一条连续谱线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双性恋倾向(金赛学说)的理论并不正确,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有明确的划分界限。各项研究调查报告也早已充分证明,就算是不同的国家、地区、时期、性别、人口、文化、环境,每种性取向占据的真正人口比例也都是大致相同的。从古至今,人类中最多的就是异性恋者,其次是同性恋者,双性恋者属于少数派中的少数派。
调查研究
在阿尔弗烈德·查尔斯·金赛的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1948年)和女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Female,1953年)中,一项试验要求受访者从一个由绝对同性恋到绝对异性恋连续变化的性取向谱中对自己进行评估,然后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后,金赛认为大部分人群显示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双性恋者。(金赛报告已被指出存在统计和方法的错误。故此评估观点仅作参考,不具实际性和明确性。此外,金赛本身已被证实是双性爱者,而金赛充满争议的研究工作也被指出是在谋求同性恋的合法化)。很多人都会被双性所吸引,虽然通常他们只偏向于某一种性别。
成因分析
1.双性恋在成因学角度是性心理层面上
双性恋在成因学角度是性心理层面上,性爱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性欲活动不指向异性,或者不采取男女双方性 器官交合方式达到性满足。[1]
一、双性恋在成因学生物因素:
从胚胎发育学的观点来看,胎儿性腺结构的早期倾向于形成女性 器官。只是由于Y染色体的作用,才引起男性性腺。在缺少胎儿雄性激素刺激的情况下,胎儿会自动发育形成女性表徵。如要发育成男性,必须通过激素来转变发育模式。如果脑的发育中通过激素而接受男性信息的部位出现不同,在男性躯体里将保留女性成分。这不仅能说明性身份障碍和性指向障碍的男性大大多于女性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何从幼年起就可以看出会否发展成男性或同性恋。也可解释为什么成年男性易性症者和同性恋者血液中性激素水平与正常男性无异的原因。即出生前,若大脑中某些关键部位没有被男性化,日后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将不会对血中已有的睾丸酮作出应答反应。女性易性症者的雄性激素分泌过多,这也是在出生之前的关键期形成的;动物实验表明,胚胎期接受大量雄性激素结果所生的雌性,行为就很像雄性,提示可造成性身份障碍,到出生后,雄性激素仅能加强成年女性的性能力并且使躯体男性化,而不能改变女性的性身份和性指向。
脑部轻度损害也是一种生物因素,这种损害多在3岁以前发生,往往由于产伤、脑炎或脑膜炎引起,经CT检查可获得佐证。
二、双性恋在成因学心理因素: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是,如果性心理发展过程遇到了挫折而走向歧途,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双性恋。
母亲对婴儿目光的对视,皮肤的接触,温柔的声音,慈爱的笑容都会使婴儿与母亲之间建立起特殊关系。母亲形象占据了婴儿的整个心灵,一种女性化的倾向就会在婴儿身上,不管是男婴或女婴的身上建立起来,这个过程称为“母子结合”,实际上早在胎儿时期就已开始了,这是一种认同过程,也是男孩性别认同紊乱的潜在危险。另外,生活以及社会对儿童的态度,如父母依照自己的偏好,将男孩打扮成女孩,按女孩对待,日久之后,会使男孩性别认同产生紊乱,反之把女孩当男孩对待,女孩也会在心理上男性化。
三、双性恋在成因学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在双性恋中可能起些作用,如男孩家庭贫困无力娶妻,或出于逃避男性责任的潜在因素,易引起双性恋。又如某种社会。认同双性恋,在中国明清一个阶段,有富豪阶级流行过双性恋,当时常收养着“恋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丫鬟与夫人、夫人与丈夫之间的关系常有不同形式的双性恋,这也可能是公开的秘密;双性恋在某些西方国家相当宽容。在中国仍认为是有伤风化,为法律不允许的。
四、双性恋在成因学性别差异:
双性恋的类型的人中的男人和女人的行为也有性别差异。其中男人更偏向与素不相识的男人发生同性恋行为,完事之后即各奔东西。而且在同性恋的同时还有异性恋行为。双性恋的女人偏向于与亲密的女友发生性活动,她们感情笃厚而持久。她们在某一时段只与同性或只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而不是同时与两种不同性别的伴侣往来。双性恋的男人往往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女人而顺便找个男人发泄一下。双性恋的女人则不然,她们要先与性伙伴建立感情,然后才会萌发性活动。
社会现象
同性恋者有时候也称呼自己为双性恋,以做为对自身的一种保护。(社会上普遍将同性恋当作败坏风气、破坏名声的标志)
双性恋的人们也有著自己的活动,如迈克尔·佩奇创造了双性恋自豪旗帜。
对双性恋的恐惧(biphobia)是一个新创语,用来描述那种观点:一个人不是同性恋就是异性恋,或认为双性恋是“被污染的”。双性恋者也可能成为广义同性恋恐惧者的暴力的受害者。如美国演员丹·卡维(Dana Carvey)在《周末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节目里说:“双性恋是那些扒下任何一个人的裤子,不管发现什么都会得到满足的人。”
自豪旗帜
作为双性恋团体象征的双性恋自豪旗帜是由迈克儿·佩奇设计的。双性恋旗帜的上端是代表同性恋的红色或者粉红色条纹,底端是代表异性恋的蓝色条纹,中间是代表双性恋的紫色条纹。
生物因素
如果脑的发育中通过激素而接受男性信息的部位出现障碍,在男性躯体里将保留女性成分,这不仅能说明性身份障碍和性指向障碍的男性大大多于女性的原因,也解释了为何从幼年起就可以看出会否发展成男性或同性恋。也可解释为什么成年男性异性症者和同性恋者血液中性激素水平与正常男性无异的原因。
相关组织
国内最早的双性恋组织是成立于2005年的“博性艺术沙龙(BOSEXART)”,由当时活跃于北京798艺术区的艺术家创立,该沙龙始终以“博性、双性恋”为生活和创作的主题,同时涉及同性恋、异性恋、无性恋等多元性群体,并以艺术的表达方式,倡导性的多元化、生活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该沙龙经常组织一些双性恋沙龙聚会、性美学讲座等,沙龙创办人希望用艺术这种高雅、感性的方式来引导拓展大众的性审美,并使其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