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台北機廠(簡稱北廠)原為台鐵主要的車輛維修與改裝基地,源於1935年落成的「台北鐵道工場」;戰後為台灣鐵路管理局機務處下轄機構,並於2013年1月遷至位於桃園市的富岡車輛基地,舊址則在關心鐵道文化保存的人士奔走下全區保留,並於2015年3月公告為國定古蹟[1]

2019年8月文化部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專責推動行政法人國家鐵道博物館軟硬建置整體規劃等籌備工作,未來此法人機構由文化部與交通部共同監督。

目錄

簡介

台北機廠廠區位於台北市信義區新仁里近松山區交界處;北臨市民大道與京華城相對面;南臨台北市東西向快速道路高架道與松山煙廠相隔。

歷史

據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出品之《北廠80-見證台灣鐵道工業的黃金年代》所述。早在1885年劉銘傳選擇大稻埕作為鐵路開工的起點時,他也在此興建了「台灣機器局」[2],地點就位於今台北市北門塔城街附近,主要業務為製造兵器和鐵路機器,兼鑄造貨幣、修理船舶等。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接收清軍撤退時尚未破壞之鐵路相關機具,1895年10月並將機器局改稱為「臨時台北兵器修理所」,作為炮兵工廠使用。1899年「台灣總督府鐵道部」成立,計劃全面興建台灣西部縱貫鐵路,並借用炮兵工厂部分空間作為「車輛工廠」,之後又改稱為「台北工場」,此即為「台北機廠」之前身。隨着鐵路興築進程延伸至全省,以及急速成長的鐵路運輸量,腹地有限的台北工場,已無法滿足日漸增加的鐵路維修需求, 考量機廠占地面積大,而且不能與鐵路站體設施距離太遠,因此便選擇了位於台北華山車站與松山車站間鐵路線上的興雅莊(今信義區),作為新廠的設置地點,而為了有別於舊廠,新廠也暫時命名為「新台北鐵道工場」。1931年,台北工場的新建工程終於動工,廠房配置由日本鐵道工程師速水和彥所規劃設計,其規模之浩大,當時號稱是東亞最大的鐵路機廠遷建計劃。興建工程期長達4年,至1935年完工,全廠總面積為193,912平方米,廠房面積達57,200平方米,完工啟用之後定名為「台北鐵道工場」,也成為全台灣最具規模的鐵路車輛維修後勤中心。

戰後,該廠區成為台灣鐵路管理局首要車輛基地,直至交接任務與富岡基地前。

業務

該廠區之主要業務保養及維修電力機車、電聯車、柴電機車。有時,廠區也會負責進行車輛之改造更新工程(如將平快車改造為冷氣平快車,又如太魯閣號之內部裝設整理)。早年,該廠區曾一度生產不鏽鋼制守車出口泰國。

景觀

廠區內設有一座自落成時留存至今、設計風格受現代主義影響的員工澡堂;該地曾為電影《天台》拍攝場景之一,也是廠區第一個被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的建築。法國導演盧貝松電影《露西》也曾在機廠周邊取景。

組織編制

台北機廠原設有人事室、會計室、政風室、總務室、勞工安全衛生室,並另有技術組、工作組、材料組與廠內數座工場。大多組織人員現已搬至富岡基地,僅留少數保全人員。

鐵路運轉

在縱貫線台北=松山區間地面四線時期,其最南側一線為華山站管理之站外側線,並被稱為台北機廠側線;華山站主要站外專用側線都是由此線分出。

在廠區外圍設有員工車站(無正式站名,內部稱呼台北機廠前),平常工作日有兩班通勤電聯車供員工上下班搭乘;離開機廠的列車也需在此等候調度;往松山站方向則進入地下段路線,可經由路線出土段至松山站,由松山行車室管制發車。

在2010年代初期,廠區路線為縱貫線汐科(不含)=板橋地下化區間中唯一地面軌道區間,並於至台北站方向設有折返線,以供列車折返進入廠區(由於設有此一折返線,一列推拉式自強號列車維修或改裝需分二至三次完成)

2012年1月31日,台北機廠與松山車站間的連絡線(機廠側線)正式停用並拆除。

視頻

台北機廠 相關視頻

台北松山文創園區
清末名將劉銘傳保衛台灣,大戰法國艦隊,智勇雙全

參考文獻

  1. 搶救臺北機廠 ,台灣回憶探險團, 2013-12-08
  2. 台北機廠退休員工口述史記錄時代變遷 ,新華網,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