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台南测候所

台南测候所,是日治初期第1批设立的测候所之一,也是台湾现存最古老的气象建筑。其建筑中央有高约12米的圆柱形风力塔,塔身四周环绕着较低矮的一层楼18边形办公空间,座落于昔日台南府城的最高点,旧名为“鹫岭台地”,因建筑中间有白色高塔,老台南人称呼为胡椒管[1]

1998年台南市政府将其公告为市定古迹,2003年经内政部公告为国定古迹

目录

兴建背景

1895年台湾日治时期开始,台湾总督府展开对“新领土”的基础建设,其中气象观测对掌握台湾经济与民生是相当重要的关键点。隔年的明治29年(1896年),台湾总督府官署所属官员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气象局帮助下,于台湾筹画气候观测机构,并于同年3月成立台湾总督府民政局测候所的相关官署单位。

经过规划探勘后,该隶属于台湾总督府民政局的气象单位再于同年7月12日制定5个测候所的地点与名称,分别是“台北测候所”、“台中测候所”、“台南测候所”、“恒春测候所”与位于离岛的“澎湖测候所”,因资材取得因素,优先于台北、台南、澎湖等3处建立。其中台南测候所则预定设置在台南市中心最高点-鹫岭,当年太平境街,今为公园路。

修建沿革

1895年乙未战争结束,1896年(明治29年)2月日本中央气象台选派技手(技士)近藤久次郎来台策画筹设测候所事宜, 3月31日台湾总督府发布“敕令第九十七号”制订测候所编制,由总督府民政局通信部海事课筹备测候所建设事宜。7月12日以“府令第二十一号”公布,测候所初创选定设立台北、台中、台南、恒春、澎湖岛等五处测候所定案,公元1897年(明治30年)1月1日正式成立“台南测候所”。 台南测候所创立初期,暂租台南市天公埕街一民房,作为临时办公室,并先期进行气象观测作业,台南城内太平境街新建办公厅舍竣工后,于公元1898年(明治31年)3月3日迁入。

建筑特色

日治时期明治31年(1898年)落成的台南测候所厅舍为形建物与宽烟囱塔楼两种构造组成[2]。底下的圆形建物,直径约略15米,其构成的建物面积为180平方米,合约50余坪。其圆形建物平面上方则置有直径宽约3,高约6.5米烟囱塔楼状的中央圆塔风力计。圆形建物以该风力计为中轴,其余部分上铺屋瓦,搭建的外部钢条呈十八条放射状排列。除东西向走道外区分为六室,该官署建物连同上方中央圆塔风力计共高11.6米。

在建物结构方面,此测候所除采砖造材质外,初建时斜屋顶采用黑瓦,屋面钢条组成的十八根大梁由中央圆塔内环墙之砖叠上缘架设,最后经中环墙顶部在塔于外环墙上而成。而该建物不但于19世纪末期的台南市为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时台湾少见的高耸建筑。

经过数度整修后,今测候所结构虽无大幅度改变,但是原来的灰泥涂装外观改由红砖砖面,瓦片则改为鬼瓦。除此,附壁柱下缘变成石造基座,柱脚及外环墙亦以石材连接,呈现圆形的“十八边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饰洗石子。

视频

台南测候所相关视频

卖台?日治初期的台湾卖却论
台南:百年府城多样貌 老屋变身藏惊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