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南測候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南測候所,是日治初期第1批設立的測候所之一,也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氣象建築。其建築中央有高約12米的圓柱形風力塔,塔身四周環繞着較低矮的一層樓18邊形辦公空間,座落於昔日台南府城的最高點,舊名為「鷲嶺台地」,因建築中間有白色高塔,老台南人稱呼為胡椒管[1]

1998年台南市政府將其公告為市定古蹟,2003年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定古蹟

興建背景

1895年台灣日治時期開始,台灣總督府展開對「新領土」的基礎建設,其中氣象觀測對掌握台灣經濟與民生是相當重要的關鍵點。隔年的明治29年(1896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所屬官員土居通豫在日本中央氣象局幫助下,於台灣籌畫氣候觀測機構,並於同年3月成立台灣總督府民政局測候所的相關官署單位。

經過規劃探勘後,該隸屬於台灣總督府民政局的氣象單位再於同年7月12日制定5個測候所的地點與名稱,分別是「台北測候所」、「台中測候所」、「台南測候所」、「恆春測候所」與位於離島的「澎湖測候所」,因資材取得因素,優先於台北、台南、澎湖等3處建立。其中台南測候所則預定設置在台南市中心最高點-鷲嶺,當年太平境街,今為公園路。

修建沿革

1895年乙未戰爭結束,1896年(明治29年)2月日本中央氣象台選派技手(技士)近藤久次郎來台策畫籌設測候所事宜, 3月31日台灣總督府發布「敕令第九十七號」制訂測候所編制,由總督府民政局通信部海事課籌備測候所建設事宜。7月12日以「府令第二十一號」公布,測候所初創選定設立台北、台中、台南、恆春、澎湖島等五處測候所定案,公元1897年(明治30年)1月1日正式成立「台南測候所」。 台南測候所創立初期,暫租台南市天公埕街一民房,作為臨時辦公室,並先期進行氣象觀測作業,台南城內太平境街新建辦公廳舍竣工後,於公元1898年(明治31年)3月3日遷入。

建築特色

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年)落成的台南測候所廳舍為形建物與寬煙囪塔樓兩種構造組成[2]。底下的圓形建物,直徑約略15米,其構成的建物面積為180平方米,合約50餘坪。其圓形建物平面上方則置有直徑寬約3,高約6.5米煙囪塔樓狀的中央圓塔風力計。圓形建物以該風力計為中軸,其餘部分上鋪屋瓦,搭建的外部鋼條呈十八條放射狀排列。除東西向走道外區分為六室,該官署建物連同上方中央圓塔風力計共高11.6米。

在建物結構方面,此測候所除采磚造材質外,初建時斜屋頂採用黑瓦,屋面鋼條組成的十八根大梁由中央圓塔內環牆之磚疊上緣架設,最後經中環牆頂部在塔於外環牆上而成。而該建物不但於19世紀末期的台南市為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台灣少見的高聳建築。

經過數度整修後,今測候所結構雖無大幅度改變,但是原來的灰泥塗裝外觀改由紅磚磚面,瓦片則改為鬼瓦。除此,附壁柱下緣變成石造基座,柱腳及外環牆亦以石材連接,呈現圓形的「十八邊形」,另外,基座下方外飾洗石子。

視頻

台南測候所相關視頻

賣台?日治初期的台灣賣卻論
台南:百年府城多樣貌 老屋變身藏驚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