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麥奎因 (導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蒂夫·麥奎因爵士,CBE | |
---|---|
導演 | |
出生 |
Steven Rodney McQueen 1969年10月9日 倫敦 |
居住地 | 倫敦, 阿姆斯特丹 |
職業 | 電影導演、編劇 |
教育程度 | 美術文學士 |
母校 |
Hammersmith and West London College,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 Tisch School |
兒女 | Alex 與 Dexter |
活躍年代 | 1993–現在 |
史蒂夫·麥奎因 爵士,CBE(英語:Sir Steven Rodney "Steve" McQueen,1969年10月9日-)[4] 男,英國電影導演、編劇和視頻藝術家。
目錄
簡介
1930年3月24日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好萊塢動作片影星、賽車(轎車、機車)雙料得獎選手,後因肺癌過世。
六、七十年代著名的好萊塢硬漢派影星,與達斯汀·霍夫曼等大明星齊名。出演的角色大都是比較邊緣的「英雄人物」,在美國影壇有重要地位。
他曾經多次被提名金球獎和奧斯卡獎的最佳男主角,1973年出品的《巴比龍》被譽為「影史上最偉大的逃獄電影」。
他是康城影展金攝影機獎和英國電影學院獎得主。2013年電影《為奴十二年》獲得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5],波士頓在線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6],以及奧斯卡最佳影片。
生平
他生於倫敦,具有格林納達血統。成長於西倫敦,曾就讀於頓莊園高中(Drayton Manor High School)。[7][8]進入切爾西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藝術與設計,然後獲得倫敦大學金匠學院的美術學學位,並對電影產生了興趣。1993年畢業後到紐約大學Tisch藝術學院短暫學習。[9]
2011年獨立電影《羞恥》贏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2013年作品《為奴十二年》獲得廣泛讚譽,並贏得第38屆多倫多電影節最高榮譽「人民選擇獎」、金球獎最佳劇情片、美國製片人公會獎最佳影片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以及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女配角三個獎,麥奎因也因此成為首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非裔電影導演。
賽車事業
麥奎因還滿懷激情地參加了汽車和摩托車比賽,在1964年的埃爾富特國際六日汽車賽中甚至成為美國國家隊成員。
1970 年他駕駛保時捷908 在錫布靈12小時車賽中獲得亞軍,他是3升組的冠軍,總冠軍被一輛5升排量的法拉利512S奪走,兩者的差距僅有23秒。這輛保時捷也就是參演《勒芒》的那台。
麥昆還參加過摩托車越野比賽,第一台賽車是從朋友手中購入的Triumph 500cc,他參加了美國西海岸的許多著名賽事,包括Baja 1000、Mint 400以及Elsinore格蘭披治賽事。他取得的成就讓他在1978年進入了摩托越野名人堂。
個人生活
在加州馬里布北部的特蘭卡斯比奇,太平洋的沿岸有着一些漂亮的房子,這個四層高的海濱樓房中,曾經有一所住宅屬於麥奎因。在成功之後,他一度在海灘上享受休閒時光。
麥奎因喜歡速度快的東西和古董,包括飛機。在70年代末期,他穿着牛仔褲、伐木工人的襯衫、長途汽車司機的便帽為一個車庫經銷商做廣告。
有一天,他發現了一架淺黃色的40年代海軍使用的PT Stearman 雙翼飛機,他馬上認出了這是曾在《飛機商人》雜誌上刊登過廣告的明星產品。他花費了3.5萬美元買下了這架飛機,然後考慮究竟能在哪裡學習駕駛它。
社會評價
史蒂夫·麥奎因是好萊塢歷史上著名的硬漢派影星,驚險的賽車場面、無所畏懼的表情、捲曲的頭髮、穿着懶散的T恤衫、牛仔褲,不修邊幅。或是叼着半截煙捲在飛機上擰螺絲,或是翻動着那些珍藏的老物件......這些是他令人難忘的標籤。
電影
長片
年份 | 中文片名 | 原片名 | 職務 | 票房 | ||
---|---|---|---|---|---|---|
導演 | 監製 | 編劇 | ||||
2008 | 飢餓宣言 | Hunger | yes | yes | $2,724,474 | |
2011 | 羞恥 | Shame | yes | yes | $17,693,675 | |
2013 | 為奴十二年 | 12 Years a Slave | yes | yes | $140,160,000 | |
2018 | 寡婦 | Widows | yes | yes | yes |
短片
年份 | 片名 | 職務 | ||||||
---|---|---|---|---|---|---|---|---|
導演 | 監製 | 編劇 | ||||||
1993 | Bear | yes | yes | yes | ||||
1995 | Five Easy Pieces | yes | yes | yes | ||||
1996 | Just Above My Head | yes | yes | yes | ||||
1996 | Stage | yes | yes | yes | ||||
1997 | Exodus | yes | yes | yes | ||||
2009 | Giardini | yes | yes | yes | ||||
2009 | Static | yes | yes | yes |
視頻1:羞恥 片段之Street Talk
視頻2: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飢餓》預告
參考資料
- ↑ Steve McQueen. Fundaciotapies.org. [2013-08-01].
- ↑ Steve McQueen. Newmedia-art.info. [2013-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1).
- ↑ KINO, CAROL. Intense Seeker of Powerful Elegance. The New York Times. [25 September 2013].
- ↑ British Film Institute. Steve McQueen | BFI | British Film Institute. Explore.bfi.org.uk. 1969-10-09 [2013-08-01].
- ↑ "Steve McQueen named best director by New York critics". BBC.Retrieved 5 December
- ↑ 波士頓在線影評人獎公布 《為奴12年》橫掃六獎. Mtime時光網. 2013-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3).
- ↑ Venice Biennale. Venice Biennale: Steve McQueen interview. Telegraph. [2013-08-01].
- ↑ Ealing's Local Web site. Ealingtoday.co.uk. [2013-08-01].
- ↑ Steve McQueen: Profile. BBC News. 1 December 1999 [1 April 2010].
延伸閱讀
- Brockington, Horace. "Logical Anonymity: Lorna Simpson, Steve McQueen, Stan Dougla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frican American Art 15 No. 3 (1998): 20–29.
- Downey, Anthony. "Steve McQueen: Western Deep and Carib's Leap." "Wasafiri" No. 37 (Winter 2002): 17-20.
- Demos, TJ. "The Art of Darkness: on Steve McQueen." October No. 114 (Fall 2005): 61–89.
- Downey, Anthony. "Steve McQueen:'Once Upon a Time.'"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Vo.. 5, No. 1 (2006), pp.119-125.
- Demos, TJ. "Giardini: A Fairytale." In Steve McQueen (British Pavilion, Venice Biennal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