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恭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叶恭绰 | |
---|---|
出生 | 1881年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裕甫、誉虎 |
职业 | 书画艺术家 |
知名于 | 书画创作 |
知名作品 | 《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 |
叶恭绰(1881-1968年),字裕甫(玉甫、玉虎、玉父),又字誉虎,号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室名"宣室"。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祖父叶衍兰(兰台)金石、书、画均闻名于时。父叶佩含诗、书、文俱佳。
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交通系成员之一。
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简介
家庭
叶恭绰[1](1881年~1968年9月16日)字裕甫,又字誉虎、玉父,号遐翁、遐庵,晚年别署矩园,广州番禺人,祖籍浙江余姚,其五世祖游幕广东。祖父叶衍兰,字南雪,以金石、书画、文艺名世,父佩玱,字仲鸾,诗文、篆、隶靡不精究。
学术
家学渊源,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早年以交通事业为己任,力行交通救国。
中年以后于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搜藏历代文物,品类颇广,至为丰富,为保存国
宝不遗余力。文献古籍,经其整理,保存者尤多。文字改革,尽心尽力。书法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精楷、行、草体,尤擅大字榜书,雄健豪放,绰约多姿,融会碑帖,自成一家。画则松石梅兰,尤喜画竹,多取元人神韵,秀劲隽上,直写胸臆。
年登八秩,先后将所藏书画、典籍、文物重器尽数捐献于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令人敬佩。叶恭绰致力艺术运动五十余年,至老不倦,是中国现代书画大师,20世纪著名文人、收藏家,重要的美术活动家和组织者。其著作甚丰,主要有《遐庵诗稿》、《遐庵清秘录》、《遐庵词》、《遐庵谈艺录》、《遐庵汇稿》、《矩园馀墨》、《历代藏经考略》、《梁代陵墓考》、《交通救国论》、《叶恭绰书画选集》、《叶恭绰画集》等。另编有《全清词钞》、《五代十国文》、《广东丛书》、《清代学者像传合集》等。
事业
祖父兰台(南雪)为清末翰林,曾官户部郎中、军机章京。父亲中年早逝,在祖父膝下长大,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佳句名世。京师大学堂仕学馆毕业。
清末历任邮传部路政司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
民国后,历任路政司司长、交通部次长、总长、交通部长,并兼理交通银行、交通大学。民国24年(1935年)"上海市博物馆临时董事会"成立,叶恭绰任董事长。民国25年初《中国古泉学会》成立,叶恭绰任副会长。
建国后,任北京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代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保护文物
叶恭绰为保护文物不遗余力。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陷,他准备避难香港。临行前,秘密将珍藏的7箱文物寄存在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仓库,其中一箱就是毛公鼎。
民国29年,他的姨太太潘氏为侵吞财产,大兴讼事,并向日本宪兵队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叶恭绰闻讯,急电侄子叶公超去上海主持讼事,并谆谆嘱托:毛公鼎不得变卖,不得典押,决不能流出国土。毛公鼎终于没被日军掠去。后来此鼎为发国难财的商人所得,抗战胜利后交"上海敌伪物资管理委员会"处理。上海市政府聘叶恭绰为毛公鼎保管委员会委员,并从军统局领回拨交南京中央博物院保存。
叶恭绰还将大批珍贵古籍和文物捐献给图书馆、博物馆。民国32年将地理类藏书等906种3245册捐赠上海合众图书馆;珍藏的文物或捐赠,或出售,尽归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有关文化机构收藏。如《鸭头丸帖》归上海博物馆,《楝亭夜话图》归吉林省博物馆。
作品赏析
叶恭绰作品 [1]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叶恭绰作品 原图链接
人物生平
叶恭绰,清廪贡生。
解放前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仕学馆。
1904年起任湖北农业学堂、方言学堂、西路高等小学堂、两湖师范学堂教习。
1906年捐通判,入邮传部,任总务股帮稿兼办京汉铁路事宜。嗣历任铁路总局建设科总科员兼承政厅机要科员、路政司员外郎、路政司郎中、承政厅佥事、机要科科长、承政厅副厅长、参议上行走、承政厅厅长、铁路总局提调,旋升芦汉铁路督办。辛亥革命时,任内阁议和处参议。
1912年5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路政司司长兼铁路总局局长;同年任中华全国铁路协会副会长。
1913年9月代交通部总长;12月改任交通部路政局局长。
1914年6月任交通部次长兼邮政总局局长,次年6月因故暂行停职。袁世凯称帝时任大典筹备处会办,1916年6月去职。
1917年7月复任交通部次长,兼铁路督办、邮政总局局长;7月张勋复辟,段祺瑞任其为讨逆军总部交通处处长。
1918年赴欧洲考察实业,翌年归国。
1920年8月任交通部总长。
1921年3月,交通部将原有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改为交通大学,以交通部总长兼校长;5月辞任,12月任梁士诒内阁交通总长,1922年4月去职,出走日本。
1923年5月,孙中山任其为广州大本营财政部部长,兼理广东财政厅厅长,未几辞兼职;7月代理大本营建设厅厅长,统一广东财政委员;11月奉派往东北,与张作霖洽商讨伐直系军阀事宜;12月任广州大本营财政委员会委员,
1924年4月兼盐务督办;8月任中央银行董事;9月去财政部部长职;10月去盐务督办兼职;11月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总长,192
5年11月去职。
1927年任关税特别会议委员会委员、国学馆馆长等职。
1928年1月任张作霖安国军财政讨论会副会长、中国第一次美术展览会评审员。
1929年与朱启钤组织中国营造学社,与朱祖谋等组织词社,与龙榆生创《词学季刊》;同年兼故宫博物院常务理事、管理中央庚款董事会董事。
1931年12月任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翌年1月去职。
1933年任中山文化教育馆常务理事兼总干事,倡设上海博物馆;同年10月任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
1934年被聘为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委员会委员,又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监事。
1939年在香港发起组织中国文化协进会。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移居九龙。翌年10月转往上海,拒受伪职,以书画自娱。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沪返穗。
1948年移居香港。
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叶回到北京。
1951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2年5月任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委员。
1953年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54年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任北京中国画院院长。
1957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叶恭绰还是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之一,曾被选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二、三届理事。
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停止全国政协常委职务和解聘代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职务。
1959年摘掉"右派分子"帽子。
"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8月6日病逝,终年87岁。
1979年改正了1958年将他划为右派的错误。
1980年3月中国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平反昭雪。遵其遗嘱,骨灰葬于南京中山陵东侧仰止亭旁(仰止亭是在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之前,由叶氏捐款修建,以志他对中山先生知遇之情)。
评价
叶恭绰除早年致力于交通事业外,生平于艺术、书画、诗词、文物鉴藏无不精通。
书工楷、行、草,主张以出土竹木简及汉魏六朝石刻、写经为宗。他用笔运腕,独有心得,笔法雄强朴厚,妍媚动人,自成一家。人称其书有褚之俊逸、颜之雄浑、赵之润秀,誉为当代高手。
画则竹梅松兰,尤善画竹,秀劲隽上,直抒胸臆。画就辄题诗词。全国性美术展览及书、画团体无不参加。
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使之不流入外国人之手,他购买了许多珍贵字画、碑帖、磁器、铜器、孤本、善本、外国难得之名著与故宫禁物,装成八大箱,惜均毁于沙面之变。一次他重金购得稀世珍品--晋朝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真迹,慨然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又先后将全部收藏品捐给北京、上海、广州、苏州、成都等市有关机构,以垂永远。
为弘扬传统文化,他刻印了很多典籍,尤笃于师友风义,近代文坛名流如文廷式、罗瘿公、潘兰史、曾习经等人的遗作,均系经他整理出版的。他的诗词亦达到很高水平。
建寺弘法
民国初年(一九一二年),欧阳竟无继杨仁山居士遗志,主持金陆刻经处,校勘刻印佛经。一九一八年,开始筹设"支那内学院",苦于经费无著。到了一九二一年,始得叶恭绰联络熊希龄、梁启超、蔡元培等发起组织院董会,并由叶恭绰等联名呈请北京政府,请予以拨款补助。叶恭绰并与熊希龄、梁启超等以彼等在北京政界之影响力,经北京的财政部与教育部会商,咨文江苏省政府,由江苏财政厅拨出基金十万元,补助内学院成立,并每月由国税项下拨款一千元,作为经常费。由于有了这项经费来源,支那内学院始向内务部、教育部备案,于一九二二年正式成立,开学授课。后来并开办法相大学特科,使内学院成为佛学研究重镇,追本溯原,叶恭绰等支持维护之功,实不可没。 一九一八年初春,叶恭绰与在京佛教居士蒯若木、蒋维乔、江味农、徐蔚如等发起讲经会,推徐蔚如南下宁波观宗寺,迎谛闲法师入京讲经。谛闲三月进京,在江西会馆讲《圆觉经》,七月讲经圆满,叶恭绰以北方佛法不振,希望请谛闲留在北京办一佛学院,培育弘法人才。谛闲以观宗寺工程未了而辞谢,叶恭绰与蒯若木居士各致赠香仪一千银元,其他居士亦各有馈赠。谛闲以此款,把观宗寺附设的佛学研究社改组为"观宗学社",自任主讲,扩大招生名额,培育人才。后来,观宗学社人材蔚出,如倓虚、常惺、仁山、宝静、戒尘、妙真诸师,都毕业于观宗学社,而弘法于中国各地。
一九三一年夏,叶恭绰与一位陈飞青居士,同在青岛避暑,鉴于青岛是一个国际性的都市,各种教会都有,唯独没有佛教寺院。适有他的同乡陈研卿、梁少廷二居士,想在青岛成立一处念佛会,找到叶恭绰,希望他出面向地方政府要一块土地。于是叶恭绰约集诸位善信及青岛地方上有力量的人士,在交通大楼开筹备会,倡议修佛寺,他并当场首捐一万元,在场人士也附和认捐。后来,叶恭绰在外埠又捐了一笔钱,并请青岛市长胡若愚拨了一块公地,修佛寺的事就成了定居。叶恭绰并推荐早年曾随从谛闲到北京的倓虚法师,到青岛负责佛寺的兴建,这就是青岛湛山寺的起因。
佛学贡献
一九三〇年,朱子桥居士在西北放赈,于西安城内的卧龙寺和开元寺,发现了宋版的《碛砂藏》,叶恭绰在上海,与沪上居士发起影印。其间克服种种阻碍,终于一九三五年,影印出宋版藏经五百部,在版本文献史上有极大的贡献。叶恭绰一向重视佛教经典文物的保存,早在一九二三年,他在北京即发起影印日本的《卍字续藏》。一九三二年,由于查访西安发现的《碛砂藏》的缺册,在山西赵城县的广胜寺中,又发现金代的藏经,叶恭绰即与时在北平的周叔迦居士等共同发起,将金藏中有关法相唯识的典籍六十四种,选出来影印,名之曰《宋藏遗珍》。
叶恭绰在上海时,于上海赫德路佛教净业社的社址"觉园"内,成立"法宝图书馆",专供佛教学者研究佛学,这亦是他重视佛学研究的功德。
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叶恭绰由上海回到广州居住。一九四八年,以时局动荡不安,迁居香港。他已年近七十,闭户隐居,不见外客。在青岛住持湛山寺的倓虚老法师也到了香港,在国内时局的剧变下,许多青年学僧也逃到香港避难,以人地生疏,食宿无著,有的被诱入基督教在道风山设立的"宗教研究院"。倓虚有鉴于此,找到叶恭绰商酌,决定成立一所僧校以收容之。僧校成立,定名为"华南佛学院",叶恭绰与王学仁、黄杰云、楼望缵、林楞真诸居士担任护法董事,支持佛学院的经费。
一九五〇年,叶恭绰经穗北上,任中国"政务院文化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三年六月,他也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大会,当选为佛协理事。同年十月,又担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四年,任"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及"政协"委员。一九五六年,又任"中央标准语普及工作委员会"委员。一九六八年,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八岁。
叶恭绰多才艺,能书画,善诗,尤精于词。中年时,曾与词家朱祖谋、黄公渚、夏剑丞、冒广生等共结"词社",与龙榆生创办《词学季刊》。他遗留的著作,有《遐庵词》、《遐庵汇稿》、《遐庵清秘录》,并辑有《广箧中词》、《全清词钞》。叶恭绰有侄公超,字崇智,曾任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职,辑有《叶遐庵先生书画选集》。
参考资料
- ↑ 叶恭绰经典对联书法二十副,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