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司竹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司竹镇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地处周至县东北,黑河沿岸。东与终南镇接壤,南与楼观镇相连,西与辛家寨镇为邻、北与富仁镇隔黑河相望,总面积33.6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6月,司竹镇下辖10个行政村。2018年,司竹镇户籍人口28866人。2011年,司竹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1]

中文名: 司竹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

地理位置: 周至县东北,黑河沿岸

面 积: 33.6 km²

下辖地区: 10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司竹村

电话区号: 029

邮政区码: 710400

气候条件: 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陕A

人 口: 28866人(2018年)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西周穆王植竹于此,称元池(乐池),汉称户杜竹林,设竹丞。唐宋设司竹监,明设司竹局,后以历代设府竹于此,得名司竹。

建置沿革

唐宋为司竹乡。

明代改设为淇水、辛庄、礼皇三里。

清末设为阿岔、司竹2所。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为司竹联保。

1949年后,设司竹区。

1958年,为楼观公社司竹管理区。

1962年,成立司竹公社。

1984年,改设司竹乡。

2011年10月,撤乡建镇。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辖龙泉、南淇水、六家、油坊头、新庙、北淇水、阿岔、马坊、宋家、马村、李王寨、中合、李家庄、骆驼营、王唐、竹户、红丰、金官寨、南司竹、北司竹20个行政村。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辖北司竹、南司竹、北淇水、南淇水、中和、骆驼营、阿岔、油坊头、龙泉、金官寨、李旺寨、红丰、李家庄、马村、六家庄、竹护、王唐、宋家村、新庙、马坊20个行政村;下设90个村民小组。34个自然村。

区划现状

截至2020年6月,司竹镇下辖10个行政村。人民政府驻司竹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司竹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东北部黑河沿岸。东与终南镇接壤,南与楼观镇相连,西与辛家寨镇为邻、北与富仁镇隔黑河相望。辖区东西最大距离6.91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8千米,总面积33.6平方千米。距县政府4千米。

地形地貌

司竹镇地处秦岭北麓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南高北低。

气候特征

司竹镇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水系水文

司竹镇境内河道属黄河流域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黑河、九峪河、芦河等3条,境内总流长20千米。

自然灾害

司竹镇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等。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辖区总人口27116人。总人口中,男性14200人,占52.4%;女性12916人,占47.6%;14岁以下3719人,占13.7%;15—64岁21142人,占78%;65岁以上2255人,占8.3%。总人口以汉族为主。2011年,司竹镇人口出生率8.89‰,人口死亡率5.82‰,人口自然增长率3.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83.9人。2018年,司竹镇户籍人口2886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司竹镇财政总收入32万元,比上年增长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万元,比上年增长58.8%。从各主要税种看,企业所得税29246元,人均财政收入7800元,比上年增长22.2%。2018年,司竹镇有工业企业14个;其中,规上企业1个。有营业面积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45个。

第一产业

2011年,司竹镇耕地面积2.5万亩,人均0.8亩。2011年,司竹镇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

种植业

司竹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司竹镇粮食生产5242吨,人均195千克。主要经济作物有猕猴桃、蔬菜。

第二产业

2011年,司竹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征订报纸0.4万份、期刊1200册,业务收入8.3万元。固定电话用户0.050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89万户。

交通运输

交通

司竹镇境内东西有西宝公路1条,南北有油鹿路、肖司路2条县级主干道,101路和102路2条公交线路。

运输

2011年,司竹镇客运总量36万人次。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有周至县猕猴桃试验站1个。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幼儿园3所,专任教师21人;小学8所,在校生1262人,专任教师12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83人,专任教师8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司竹镇教育经费达117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117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117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17万元。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村文化室20个,农家书屋20个,村村通广播室21个;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240场次,观众达9.6万人次,文化广场20个,公共图书室21个,藏书12万余册。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有线电视用户20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100%。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体育场地21个,8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0%。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司竹镇卫生院1个,病床12张,其中公共卫生机构床位2张,固定资产总值5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7人,其中执业医师11人,注册护士2人;2011年,司竹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5161人次,住院手术52台次,出院病人279人次。2011年,司竹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5199人,参合率99.7%,孕产妇死亡率为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01‰,婴儿死亡率0.005‰,新生儿死亡率0.005‰。

社会保障

2011年,司竹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01户,人数1206人,支出108.6万元,比上年增长3%;农村五保分散供养64人,支出1.66万元,比上年增长5%;农村医疗救助6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4人次,共支出2.5万元,比上年增长0.9%;农村临时救济86人次,支出2万元,比上年增长5%。2011年,司竹镇自然灾害受灾人口2100人,紧急转移安置172人,农作物受灾面积6000亩,倒塌房屋177间,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救灾支出147.25万元,比上年增长0.9%。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5人。

历史文化

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

西汉初年,在今周至县司竹乡东北方向的黑河南岸上,有一个茂林修竹、风景秀丽的小村庄。村中有一董姓人家,只有父子二人。子董永,幼年丧母,全凭父亲既当爹来又当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董永拉扯大。董永自小孝敬父亲。父下田耕作,他追至田头;父上山打柴,他候在路边。父返家,他急急为父伺俸洗尘上饭。父劳生疾,董永出走四里八乡为父跪请医者延治。小小年纪,孝名广布乡里。一年夏天,董永父亲从河北岸劳作归来,黑河突发洪水,董父凫水受寒一病不起,不久即在贫病交夹中离开人世。董永当时只有十七八岁,家徒四壁,无力葬父。只好求告村中一富翁,愿卖身贷款葬父亲。丧事毕,董永即去富翁家,作工以偿贷项。途中,遇一少女,虽布衣裙钗,却姿容妙曼。挡住去路,恳为永妻。永尚惊疑,少女急牵董永衣袖至路旁槐树前,求作媒证。老槐树身竟裂开一缝,走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手拄龙头拐杖,声如洪钟,愿为作媒。董永见该女子貌美如花,又不嫌其贫寒,欣然允婚。二人同至富家。富翁除让董永在田间劳作外,更命永妻织缣三百匹,方可尽偿身份。永妻闭门在户,拈香召唤。一时间,从空中轻轻飘入仙女六位,帮助永妻纺织绢帛。每当董永从田间归来,看到娇妻织成的柔光细滑、色泽艳丽的彩绢,不仅发出啧啧赞叹声,更把娇妻紧紧拥抱,爱不释怀。一个月满,永妻织够三百匹缣,交与富翁。双方返家准备“你耕田来我织布,欢欢喜喜过日月。”刚刚走到老槐树前,忽然,飞沙走石,乌云蔽日,一路天兵天将下界,令永妻返回天宫,向玉帝复命。董永此时方知,一月来互敬互爱,勤劳纺织的娇妻竟是天宫的七仙女下凡。因他孝声闻天,玉帝特意派七仙女下界帮其赎身的。一日夫妻百日恩,一月夫妻永世亲。在饥寒交迫,为人佣工中交结的患难夫妻怎能分离!董永泪流满面,死死拽住七仙女的袍袖不放。七仙女也哽咽不止。无奈天命难违,一对恩爱夫妻分作天上人间。留下了长久的遗恨。后来七仙女将一对儿女送到董永家乡。董永去世后,当地人为董永修庙宇建祠堂。在堂内彩塑了董永和七仙女的金身,世世代代祭祀不息,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阿岔村的董家堡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姓董,据说他们就是董永的后代。当年为董永和七仙女做媒的老槐树遗址尚在。

董永祠水井救刘秀

在阿岔村小学董永祠原址前,有一口看似普普通通并不起眼的水井,但正是这口水井神奇的救过汉光武帝刘秀的命,而名扬四方。相传,西汉末年刘秀被王莽的大将军苏显围追堵截,一路逃至阿岔地界,眼看追兵将至,离村庄尚远,身边除了董永祠外,周围全是一片光秃秃的庄稼地,无处藏身。此时祠堂上锁,院墙又高,怎么也翻不过去。情急之下,见门前有一井便啥也不顾,纵身跳下。追兵眼看着刘秀就在前边不远的董永祠附近,便砸锁撬门,搜遍整个祠堂的角角落落,也不见刘秀踪影。忽发现门外有井,便不由自主向内张望。说来也怪,刘秀藏身的井内,此时竞在中间结了一层密密麻麻的蜘蛛网。追兵们心想,井内若藏有人,那层蜘蛛网怎能完好无损呢?拿人心切,便又一溜烟向前追去。刘秀在此大难不死,不久后东山再起,一举歼灭王莽做了后汉皇帝。

骨魂庙

在阿岔村葛家堡西北方,有庙名叫骨魂庙。庙里供奉的骨魂神像,形似骷髅,手里捧着一颗红心的神名“地藏王”。说起地藏王和手里捧的那颗心,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相传,这地藏王就是唐玄宗时期的爱国将领张巡。据《旧唐书·张巡传》记载,张巡为睢阳守将,安禄山、史思明起兵作乱,兵临睢阳城下,攻城数月,相持不下,便封锁城池,断其粮草。张巡率军民奋勇抗击,誓死不降,击退叛军数十次进攻。眼看城内援绝粮尽,人心恐慌,军心有所动摇。张巡挥泪斩马,分与将士与饥民。十日过后,马已斩绝,连树皮草根也所剩无几,睢阳城摇摇欲坠。要紧关头,将军夫人舍身成仁,毅然捐出自己身躯和生命,让士兵餐其肉充饥,饮其血止渴。一时间,士气大增,军民誓死与叛军相拚。张巡手捧妻子掏出的那颗还在跳动的心,率军民在城楼誓师而呼:“臣智勇俱竭,不能阻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若战死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城下叛军闻言见景一时竟吓退十里。不久,援兵赶到,大破叛军,睢阳城终未失守。可张巡将军却活活饿死在城楼之上,坐而不倒,怒目狰狞,身躯已瘦成骷髅一般。由于张巡有“臣若战死为鬼,誓与贼为厉”之语,民间遂以张巡为驱鬼辟疫之神。其形象则赤发青面,吻出四牙,状极狞恶。张巡死后,地府阎君感念其壮志,特奏明玉帝,封其为地藏王,专管那些在战乱中死去的孤魂。后被民间尊为骨魂爷,也称老王爷。阿岔西四村清代何姓,葛姓,苏姓等乡绅深佩其爱国之心,号召人们效法张巡。于是出资捐物在村西北选空地修孤魂庙祭祀地藏王,确立寒食之日为孤魂庙会。庙会之日,唱大戏耍社火,赛纸,赛锣鼓红火热闹,四里八乡的善男信女都要来这里为那些天不收、地不管的孤魂野鬼烧纸送钱粮。

阿岔村

外乡的人,一提阿岔这个村名竟感觉好奇,咋叫了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名字呢?相传,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祖父遗志,完成统一大业,带领蒙古大军,挥师南下,一统中原。当他的军队来到恒州,准备北渡渭水攻克兴平、咸阳两县,行至渭河岸(现阿岔村北畔)一带时,但见此地,稻田连片,纤陌纵横,岔道遍野,许多兵将不是马陷泥潭,就是迷失方向。当忽必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走出阿岔地界时,不禁仰天长叹:“啊,岔路真多矣!”这位元朝世祖皇帝真是金口玉言,他的部下干脆就把这个地方叫作阿岔村。于是这个奇特的名字就一直沿用到今天。说起阿岔的岔路多,这里还流传着”三十一条路,三百一口井”的顺口溜。这“三十一条路”在当时可是名符其实。但这“三百一口井”却有些以讹传讹的成分。非三百个人合用一口井,也不是三百零一口井,而是这口井的边上长着三棵枝繁叶茂的柏树,取柏树的“柏”之谐音,戏言而已。这口井至今尚在,且完好无损,水质甜美,仍然在饮用。

荣誉称号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卫会命名司竹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

视频

爱剪辑-司竹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