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文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司馬文思(?-?),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東晉宗室,司馬休之的長子,獲襲封譙王。後因反抗劉裕失敗,隨父先後北奔後秦及北魏,在北魏也被封譙王,官至征南大將軍、懷荒鎮將。
生平
司馬文思的祖父是譙王司馬恬,司馬恬去世後爵位本由司馬文思的大伯父司馬尚之襲封,但司馬尚之於元興元年(402年)被桓玄殺害,桓玄改以司馬尚之堂弟司馬康之封譙王。元興三年(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時已篡位的桓玄,並在義熙元年(405年)迎復位的晉安帝回建康。當時就以司馬文思過繼給司馬尚之,讓他襲封譙王爵位。
司馬休之在義熙八年(412年)出任荊州刺史,在那裡很得人心,招來掌權的劉裕猜忌[1]。而司馬文思本人性格凶暴,行事常常違反規範,並常殺無辜者。而有關部門亦因他經常田獵以及燒毀人家墳墓的事多次上奏彈劾他,而文思亦在京師招集輕俠,劉裕於是以此收捕司馬文思,將他送到司馬休之處,命令休之「自為其所」,實要休之賜死兒子。可是,司馬休之卻上表請廢去文思譙王爵位,並寫信給劉裕道歉,但這令劉裕很不滿意。劉裕於是在義熙十一年(415年)親自出兵討伐荊州。面對劉裕,司馬休之與雍州刺史魯宗之聯手守江陵,派了文思及宗之子魯軌到江津阻擋劉裕登岸,但失敗。司馬休之等戰敗,被逼逃亡後秦,司馬文思亦跟着生父出走。事後,晉朝譙王封爵被削除[2][3][4]。
義熙十三年(417年),後秦亡於劉裕北伐,司馬文思再隨司馬休之等人轉奔北魏,而司馬休之不久就去世了。在北魏,司馬文思一直不滿司馬國璠及司馬道賜,但表面上還是親近他們,和他們飲宴。一次司馬國璠喝醉了,向司馬文思透露他將與溫楷、王珍、曹栗等人反叛北魏,並說有數十個平城豪強可作為同謀。文思於是向魏廷告發他們,令他們都被誅殺,而文思就獲授廷尉卿,封鬱林公。任廷尉卿其間司馬文思做得很好,聽訟斷桉時百姓面對他都不作隱瞞[5]。
太平真君二年(441年)年末,南朝宋派遣裴方明進攻仇池楊難當,司馬文思於次年獲授假節、征南大將軍,進爵譙王,督洛豫諸軍南攻襄陽,試圖邀其歸路。後返平城,轉當懷荒鎮將。[6][7]
子女
參考書目
參考
- ↑ 《宋書·武帝紀中》:「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宗室之重,又得江漢人心,公疑其有志。」
- ↑ 《晉書·司馬尚之傳》:「文思性凶暴,每違軌道,多殺弗辜。好田獵,燒人墳墓,數為有司所糾,遂與群小謀逆。劉裕聞之,誅其黨與,送文思付父休之,令自訓厲。後與休之同怨望稱兵,為裕所敗而死,國除。」
- ↑ 《晉書·司馬休之傳》:「宗之聞裕向荊州,自襄陽就休之共屯江陵。使文思及宗之子軌以兵距裕,戰於江津。休之大敗,遂與宗之俱奔於姚興。」
- ↑ 《宋書·武帝紀中》:「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司馬休之,宗室之重,又得江漢人心,公疑其有異志,而休之兄子譙王文思在京師,招集輕俠,公執文思送還休之,令自為其所。休之表廢文思,並與公書陳謝。」
- ↑ 《魏書·司馬休之傳》:「文思與淮南公國璠、池陽子道賜不平,而偽親之,引與飲宴。國璠性疏直,因酒醉,遂語文思,言己將與溫楷及三城胡酋王珍、曹栗等外叛,因說京師豪強可與為謀數十人。文思告之,皆坐誅。以文思為廷尉卿,賜爵鬱林公。善於其職,聽訟斷獄,百姓不復匿其情。」
- ↑ 《魏書·司馬休之傳》:「劉義隆遣將裴方明擊楊難當於仇池,世祖以文思為假節、征南大將軍,進爵譙王,督洛豫諸軍南趣襄陽,邀其歸路。還京,為懷朔鎮將。興安初薨。」
- ↑ 《北史·司馬休之傳》:「進爵譙王,位懷荒鎮將,薨。」
- ↑ 殷, 憲, 《<魏故城陽宣王(拓跋忠)墓誌>考》,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 2014年, (03期): 076–083
前任: 繼父司馬尚之 |
晉朝譙王 405年—415年 |
繼任: 封國削除 |
前任: 初封爵位 |
北魏譙王 441年—? |
繼任: 子司馬彌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