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孟嘗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後漢書·孟嘗傳出自於《後漢書》,此史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光武帝劉秀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1]
原文
孟嘗字伯周,會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為戶曹史。上虞有寡婦至孝養姑姑年老壽終夫娣先懷嫌忌乃誣厭苦供養加鴆其母列訟縣庭郡不加尋察遂結竟其罪嘗先知枉狀,備言之於太守,太守不為理。嘗哀泣外門,因謝病去,婦竟冤死。自是郡中連旱二年,禱請無所獲。後太守殷丹到官,訪問其故,嘗詣府具陳寡婦冤誣之事。因曰:「昔東海孝婦,感天致旱,於公一言,甘澤時降。宜戮訟者,以謝冤魂,庶幽枉獲申,時雨可期。」丹從之,即刑訟女而祭婦墓,天應澍雨①,谷稼以登。
嘗後策孝廉,舉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遷合浦大守。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址比境,常通商販,貿糴糧食。先時宰守並多貪穢,詭人采求,不知紀極,珠遂漸徙於交恥郡界。於是行旅不至,人物無資,貧者餓死於道。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商貨流通,稱為神明。
以病自上,被征當還,吏民攀車請之。嘗既不得進,乃載鄉民船夜遁去。隱處窮澤,身自耕傭。鄰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桓帝時,尚書同郡楊喬上書薦曰:「嘗安仁弘義,耽樂道德,清行出俗,能幹絕群。前更守宰,移風改政,去珠復還,饑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財產易積,掌握之內,價盈兼金,而嘗單身謝病,躬耕壟次,匿景藏采,不揚華藻。臣不敢苟私鄉曲,竊感禽息②,亡身進賢。」嘗竟不見用,年七十,卒於家。
譯文
孟嘗字伯周,是會稽上虞人。年輕時修養自己的操守品行,在郡中擔任戶曹史。上虞縣有個寡婦極其孝順,奉養婆婆。婆母壽終後,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懷嫌怨猜忌,就誣告(她)對是厭倦了供養婆母,從而毒死了婆母,在縣庭上訟告。縣郡沒有仔細調查,最後竟然竟以此定罪,孟嘗事先了解實情,詳細地向太守說明了原委,太守沒替他處理此案。孟嘗在門外痛哭請求(無濟於事),於是藉口有病辭職離開,寡婦最終蒙冤而死。從此郡中連旱二年,向神靈祈求也無所收穫。後來太守殷丹到任,查訪詢案情原委,孟嘗到府縣詳細陳述寡婦被冤污之事。就趁機說:「從前東海孝婦,感動上天致旱,於公一言,甘澤順時而降。應該處罰那個誣告的人,來向被冤死的亡魂謝罪,希望在陰間冤枉得以申訴,適時之雨就會等來。」殷丹聽從了孟嘗的建議,處罰那個誣告的人,在孝婦墓前祭奠,上天應驗及時降雨,莊稼因此獲得豐收。
孟嘗後來被舉薦為孝廉,被推舉為「茂才」,擔任徐地的縣令。州郡上表陳述他的才能,升為合浦太守。郡中不產糧食,而海里出產珍寶,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購買糧食。原先時的宰守官吏們都是貪婪污濁之人,奸商濫采珍珠,珠貝無法生存,都徙往交阯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來買賣,當地人窮物少,貧窮的百姓中有不少餓死在路邊。孟嘗到任後,革易先前的敝政,弄清百姓不利有利的地方。還不過一年,原來離開的珠貝全返還(合浦海域),百姓都反回從事以前的舊業,商貨又流通起來,(孟嘗)被稱譽是神明之人。
後來因病向自己上書(告病還鄉),被徵召回朝廷。官民百姓拽住車請求他不要離任。孟嘗既然不能登程,就搭鄉民的船連夜暗中離去。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耕種。鄰縣的讀書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一百多家。
桓帝時,同郡尚書楊喬向上書薦(孟嘗)說:「孟嘗安於修身養性、傳播仁義、愛好道德修煉、清廉的品行超出一般,才能超絕眾人。先前換做地方官員時,移風易俗,改革弊政,去珠復還,饑民仰仗(他)生存。況且南海一帶盛產珍珠,財產容易積聚,(珍珠)價格高比金銀,可是孟嘗獨自一人稱病辭職,親自耕種田地,隱匿自己收藏才華,不張揚自己的華藻。我不敢偏私自己的同鄉,只是私下裡被禽息的做法感動,冒死推薦賢人。」 孟嘗最終沒有被重用,年七十,死於家中。[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446年),字蔚宗,祖籍順陽(今河南淅川縣),范家自西晉永嘉之亂後移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市),范曄是南朝劉宋時期的傑出史學家,史學名著《後漢書》的作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