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喜马拉雅运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喜马拉雅运动中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于1945年提出用喜马拉雅运动表示中国境内新生代的造山运动。这一造山运动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山区确定而得名。同时,这一概念也为地球科学家普遍接受,但在构造运动分期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存在分歧。

喜马拉雅运动可以简称为喜山运动,在欧洲称新阿尔卑斯运动。它是以造山运动、断裂运动和岩浆活动为主要特征。

概念

喜马拉雅运动简称“喜山运动”。它是指发生于距今7000万年~300万年(新生代)的一次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整个古地中海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地球上出现了横贯东西的巨大山脉。

划分原则

在研究喜山期地壳运动或进行地壳运动划分时,必须采用与早期地壳运动划分不完全相同的划分标准或原则,这些标准或原则。亦指所谓的综合诸因素,即新生代堆积、地形地貌、岩浆活动、构造活动、地震活动等,而并非不整合成为首要的的划分标准。其中沉积物研究侧重于沉积相和厚度分析,尤其是沉积层间的接触关系,即整合或不整合关系是划分地壳运动的关键所在;地形地貌因素是喜山期地壳运动划分运动的特有准则,也是区别于早期地壳运动的研究方法。在所有因素中,地形地貌几乎是起到主要作用的,它的重点是通过层状地貌的高差和形变来剖析地壳运动;地震活动是研究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方法,史前地震(或古地震)虽然也较发育,但由此产生的古构造形迹早已被埋没或破坏,对早期或喜山期大部均无法采用,因此,在地震活动研究中,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是地壳运动周期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余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两大因素与早期地壳运动划分原则基本相同,都是极为重要的表现,尤期喜山期火成岩活动为地壳运动的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1]

特征

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洲大陆广泛发育,因首先在喜马拉雅地区确定而得名。喜马拉雅运动阶段称喜马拉雅旋回或喜山旋回。这一运动使中生代东西横瓦的古地中海(特提斯海)褶皱隆起,形成地球上横贯东西的高峻的年轻褶皱山脉,如北非的阿特拉斯、欧洲的比利牛斯、阿尔卑斯、喀尔巴阡,以及向东延伸的高加索、喜马拉雅等山脉。同时,环太平洋外带如北美西部的海岸山脉、南美的安第斯山脉,以及亚洲的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大洋洲的南岛和北岛等也相继褶皱隆起。在大陆内部则形成许多凹陷盆地,东非大裂谷继续发展,东非、印度、格陵兰、西北欧、中国北部及东部都有大规模玄武岩喷发活动。

许多老褶皱带也剧烈上升和断裂形成巨大褶皱断块山脉和大型盆地相间的自然地理景观。冈瓦纳古陆继续分裂漂移,日益接近现代地理面貌。

喜马拉雅运动可分为4期:第1期,晚白垩纪(大约距今8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东西向海槽开始褶皱隆起,并有花岗岩侵入,火山喷发,雅鲁藏布江以北全部隆起成陆,冈底斯山开始隆起。第2期,早第三纪,从始新世末到渐新世初(大约距今6500~3800万年),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相碰,使古特提斯海缩小到消失,整个西藏地区最后结束海洋历史;地壳发生更强烈的褶皱隆起、变形和岩浆活动,青藏高原地区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地带正处在两大板块的交接地带上,雅鲁藏布江河谷就是两板块的缝合线,发生强烈的褶皱隆起、挤压断裂破碎,沿大断裂发生酸性岩浆侵入,出现复杂的迭瓦状推覆体构造;这时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成山,其南侧出现东西向的凹陷带,形成巨厚的山前堆积,称锡瓦利克层,上新世青藏高原隆起达1000米左右。第4期,从更新世以后开始(距今200~300万年),又可分为4个阶段:早更新世,高原面平均上升到2000米左右,山地高度可超过3000米,高原的影响形成真正的东亚季风气候;中更新世时高原面达到3000米左右;晚更新世高原面达到4500~5000米的高度;全新世以来1万年的时间又上升了300~500米。

在高原急剧隆起形成世界屋脊的过程中,其周围盆地大幅度拗陷,老断裂继续活动,部分地区发生第四纪火山喷发活动。喜马拉雅运动使中国自西而东形成3个南北向的拗陷带:第1拗陷带位于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除台湾外,大部分为海水所淹没;第2拗陷带包括松辽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第3拗陷带包括呼伦贝尔——巴音和硕、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等地。中国西部的大型断陷盆地以及东部的3个拗陷带巨厚的沉积物中形成重要的煤、油页岩、石油、天燃气等重要矿产。 [2]

对亚洲的地理影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这一运动中,中国东西地势高差增大,季风环流加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明显的区域分异:青藏隆起为世界最高的高原,第三纪的热带、亚热带环境被高寒荒漠取代;西北地区因内陆性不断增强而处于干旱环境;东部成为湿润季风区。一般认为,喜马拉雅运动分为3幕:第一幕发生于始新世末、渐新世初,青藏地区成为陆地,从而转为剥蚀区;第二幕发生于中新世,地壳大幅度隆起,伴以大规模断裂和岩浆活动;第三幕发生于上新世末、更新世初,青藏高原整体强烈上升,形成现代地貌格局。中国所有高山、高原现今达到的海拔高度,主要是喜马拉雅运动第三幕以来上升的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