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致庸
喬致庸(1818年-1907年),字仲登,號曉池,俗稱亮財主。生於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卒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中國清代山西祁縣人,著名晉商。
喬致庸曾先後娶過六個妻子,分別是馬氏、高氏、楊氏、周氏、楊氏、楊氏,育有六個兒子,十一個孫子。[1]
目錄
生平
喬致庸,山西祁縣喬家堡人,喬全美之子,喬貴發之孫,喬家第三代。晉商雄居中國十大商幫之首,喬家名列山西十大財東之冠,而喬致庸是喬家商業鼎盛的締造者。[1]
喬家的第一代,喬貴發,乾隆初年為了做生意「走西口」(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2],在包頭一個當鋪當店員。十餘年後喬貴發和秦姓同鄉開了一個小字號廣盛公。後來生意不景氣,廣盛公面臨破產。但廣盛公的許多生意夥伴認為廣盛公東家為人處世不錯,不忍看他們破產,相約三年後再來收欠帳。三年後,喬貴發還清欠款,讓生意重新興盛,於是把廣盛公改名為復盛公,這段經歷奠定了日後喬家經商重誠信的基礎。[3]
事業成長歷程
嘉慶二十三年,喬致庸出生,幼年父母雙亡,家業由兄長喬致廣經營,從小由兄嫂撫育長大。咸豐初年,北方捻軍和南方太平天國起義,南北茶路斷絕,而喬家當時在祁縣的大德興絲茶莊主營生意就是絲茶。喬致廣因戰亂對生意的重大打擊而一病不起,不久後英年早逝。喬致庸剛剛考中秀才不久,因為兄長病故,喬致庸棄學從商,開始掌管喬氏家族生意。[2]從咸豐初年到光緒末年,喬致庸的人生經歷了整個清朝晚期。接手家族生意後,他在社會動盪、兵荒馬亂的清朝晚期把喬家的生意推到了頂峰,尤其是喬家的票號生意。喬致庸疏通南方的茶路、絲路。商旅路途的艱苦和危險開始讓喬致庸意識到票號的重要作用。[3]
在包頭迅速崛起
包頭是喬致庸一展商業奇才的主戰場。包頭作為一個城市,形成較晚,從清嘉慶14年(1809年)設置包頭鎮算起,至今不過200多年。但包頭作為清軍軍用物資運輸及邊境貿易的中轉站,一直是晉商「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1850年黃河碼頭移至包頭南海子後,包頭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貨物集散地和轉運碼頭。
道光二十年(1850),喬致庸預計包頭將會進入高速發展時期,逐漸將經營重點轉移至此。喬致庸在已有的復盛公基礎上,以獨立資本在包頭增設復盛全、復盛西。咸豐年間,又經營復盛菜園。此時,包頭人口的增長更加迅猛,經濟也日益興旺繁榮,「復」字號的開設正應其時,獲利異常豐厚。再加上三家「復」字號各有側重,互為倚角,規模迅速擴張,成為包頭實力最為雄厚的商號。光緒初年,喬致庸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開設通順店,分南北兩店,南店經營百貨,北店經營絨毛皮張。又設有大德店糧行、「德興長」面鋪、法中庸錢鋪,資本都很雄厚,與包頭「復」字號遙相呼應,互為聲援。[2]
開設票號
山西商幫多數從事長途販運,開支巨大,現金轉運,不僅不便,而且危險。由於商品流轉產生資本存貸的需要,因此山西商幫首先創辦了帳局,經營存放款業務,後來在帳局的基礎上發展形成了票號。山西人雷履泰、李正華於嘉慶二年創立的「日升昌」是第一家票號,在道光、咸豐、光緒年間迎來其黃金髮展時期。喬致庸由於經常異地經商,需要頻繁的匯兌銀兩,他敏銳地意識到票號實掌金融流通之命脈,前景大有可期。光緒七年(1881),喬致庸開設了「大德恆」票號,股本六萬兩。光緒十年(1884),喬致庸改大德興茶莊為「大德通」票號,最初股本也是六萬兩。此時,山西票號在全國已頗有聲勢,如日升昌、蔚泰厚、天成亨、日新中等票號均在各地設分莊,實力雄厚。但喬致庸認為競爭並不足懼,反可借勢,只要經營得法、信譽良好,不怕沒有錢賺。在他的經營下,喬氏投入資本,在全國各大商埠及水陸碼頭遍設分號,方便跨地區貿易的遠程匯兌。數年之間,即有大成,每年獲紅利在二十萬兩白銀以上。[2]
在喬家還沒有涉及票號生意時,當時的商業環境,已經有平遙的日昌升票號。當時票號很少,全國也只有5家,其中最大的日升昌也只有7個分號,且不和中小商人打交道,一般小商人還必須帶著銀子做生意。當喬致庸意識到票號的廣闊前景後,志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匯通天下。
當時商路上土匪和亂軍縱橫,商人攜帶大量銀兩非常危險不便。而票號兌換的匯票即便被土匪所截,沒有密記也不可能在票號中兌換到銀子。令人驚訝的是,後人考證,整個山西票號史上,至今一例有據可查的誤兌錯兌都沒有過。喬致庸利用喬家的資本開了兩個票號大德通和大德豐。
喬致庸把每年利潤部分繼續投入作為資本,光緒十年大德豐成立時的資本是6萬兩,幾年的時間資本已經迅速增加到35萬兩。武殿學說,喬致庸幾乎所有紅利都投入到資本中,他的資本在當時的票號里也可以說首屈一指。至清末,喬家的資產,僅在歸化「復」字號的錢莊、當鋪、糧店就有十餘個,在老家祁縣則有大德通、大德恆兩家票號的總號,大德誠茶莊、義和恆(錢鋪兼茶莊)和1個油麵鋪,在喬家堡村則有萬川匯(即喬氏所有生意的總號)。連同分布在包頭、京、津、四川、兩湖等地的通和糧店、法中庸錢莊、大德西糧店、大德成茶莊等錢糧字號及票號分莊,產業總計在200處以上,僅流動資本就有700萬至1000萬兩之多,如把不動產估計在內,有數千萬兩的財產,堪稱富可敵國。[3][2]
經商之道
喬致雍經商之道, 「人棄我取,薄利廣銷,維護信譽,不弄虛偽」。喬氏在鼎盛時期建立了複盛西、複盛全、複盛菜園、複盛協、複盛錦、複盛興、複盛和、複盛油坊等複字號商鋪,建立了龐大的商業網絡,在包頭首屈一指,因此有「先有複字號,後有包頭城」的說法,然後喬氏又以高屋建瓴的策劃能力和執行能力,打造大德通、大德豐兩家票號,並在各大城市增設了分公司,貫通大江南北,長江內外,獲得「匯通天下」的盛譽。至清末,喬氏家族已經在中國各地有票號、錢莊、當鋪、糧店200多處,資產達到數千萬兩白銀。在他執掌家務時期,喬氏家族事業日益興盛,成為山西富甲一方的商戶,喬致庸本人也被稱為「亮財主」。[4]
1900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8月,喬家大德通掌柜高鈺接到一封密信,寫信人是跟隨慈禧、光緒西行的內閣學士桂春。桂春在信中寫道:「鑾輿定於初八日啟程,路至祁縣,特此奉聞,擬到時趨叩不盡。」接到信後,高鈺立即把喬家大德通大加裝飾一番,作為慈禧、光緒的臨時行宮。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後缺錢,山西官員在太原召集山西各商號商量『借錢』,要大家體諒朝廷苦衷,大家誰都不敢答應。當時喬家大德豐票號的一個跑街的(業務員)賈繼英卻當場答應,同意借給朝廷銀10萬兩。他雖然是個跑街的,但自作主張的權力很大。當時太后很高興。先斬後奏的賈繼英事後去跟票號大掌櫃閻維藩報告。閻維藩問你為什麼答應?賈繼英說,國家要是滅亡了我們也會滅亡,要是國家還在,錢還能要回來。慈禧太后事後還給山西商人的人情,一筆是由各省督府解繳中央的款項,全部由山西票號來經營,另一筆是將庚子賠款連本帶息,約10億兩白銀交由山西票號來經營。[3]
19世紀末,由於連年戰亂,清王朝逐漸走向衰落,大量白銀外流。晚年的喬致庸一改以往不治家宅的傳統,於同治初年開始在家院附近購置地皮,大興土木,修建了規模龐大的宅院,即著名的「喬家大院」,至今保存完好,是山西民居的代表。
喬致庸待人隨和,講究誠信為本、「以德經商」。喬致庸一生做出諸多善行。光緒三年天遭大旱,喬致庸開糧倉賑濟災民。光緒三十二年,喬致庸去世,終年89歲。
經營分紅體制
喬致庸的金融體係是非常先進的,有力佐證就是,閻錫山在1917年籌辦山西省銀行時,聘請喬氏集團旗下大德通總經理閻維潘負責籌辦,相當於是山西省銀行的總策劃。這說明喬致庸的管理制度的優點,他建立起分紅、股份制、集團化管理、連鎖經營、壟斷經營、資本運營等運營體係,尤其把身股制度發揚光大。
身股制度,就是在投資東家開辦的號莊中,允許掌櫃(經理)、職員以個人的勞動力頂股份(俗稱頂生意),與財東的銀股(也稱資本股)一起參與利潤分配。最厲害的是有「協賬制度」,就是頂身股者死後,仍然可按生前的身股份額,參加一至三個賬期的分紅,名為「故身股」。
大德通票號經理高鈺(1854一1919年)去世後,至民國十四年(1925年)的賬期分紅時,仍以他原來的一股身股參與分紅,得紅利8000兩銀。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大德通的賬期分紅中,有陳通坦故身股一厘五毫,分得紅利2550兩銀。[4]
喬家大院
2006年開始在中國大陸上映的45集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講述了喬致庸的經商史。其中男主角喬致庸由陳建斌扮演。
喬家大院是喬致庸家宅,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兩次增修、一次擴建,在民初建成為一套建築群,展現中國清代北方民居的典型風格。喬家大院整個院落呈雙"喜"字形,分為六個大院,內套20個小院,有房313間,三面臨街,四周是高達十餘米的全封閉青磚墻,大門為城門式洞式。
跟很多私宅一樣,中共建政後喬家大院就不是喬家的了。近30年來開放旅遊,當地政府在古宅的基礎上建成"祁縣民俗博物館"。到2001年,喬家大院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參閱
參考來源
- ↑ 1.0 1.1 解密歷史上真實的喬致庸. 每日頭條. 2018-09-05 [2019-01-17] (中文).
- ↑ 2.0 2.1 2.2 2.3 2.4 晚清財富傳奇喬致庸. 每日頭條. 2018-03-31 [2019-01-17] (中文).
- ↑ 3.0 3.1 3.2 3.3 文化山西:晉商傳奇——喬致庸. 每日頭條. 2016-08-01 [2019-01-17] (中文).
- ↑ 4.0 4.1 週金旺:從晉商喬致庸信義利抉擇,看企業家「底線思維」. 樂活168. 2016-08-01 [2019-01-17] (中文).
- ↑ source:世界日報. 網傳喬家大院被賣21億 村民不幹了. 萬維讀者網. 2017-12-12 [2019-01-17]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