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地樓又名栝樓(學名: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是葫蘆科,栝樓屬多年生攀緣草本,長可達10米。

根狀莖肥厚,圓柱狀,外皮黃色。莖多分枝,無毛;葉互生,近圓形或心形,雌雄異株;

雄花數朵總狀花序,少有單生,花冠裂片倒卵形,雌花單生,子房卵形,果實近球形,熟時橙紅色,花果期7-11月。

分布於中國遼寧、華北、華東、中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和雲南。

生於海拔200-18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草地和村旁田邊。

因本種為傳統中藥天花粉和栝樓,故在其自然分布區內、外,廣為栽培。分布於朝鮮、日本、越南和老撾。

栝樓有解熱止渴、利尿、鎮咳祛痰等作用。 種子含脂花肪油;

果實含三萜皂苷、有機酸、樹脂、糖類、色素;根含蛋白質、皂苷、酸類。

基本信息

中文名:栝樓

學名: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

別稱:瓜蔞天撤苦瓜山金匏

族:南瓜族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葫蘆目

科:葫蘆科

屬:栝樓屬

種:栝樓

分布區域:中國遼寧、華北、華東、中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和雲南

形態特徵

​攀援藤本,長達10米;塊根圓柱狀,粗大肥厚,富含澱粉,淡黃褐色。

莖較粗,多分枝,具縱棱及槽,被白色伸展柔毛。葉片紙質,輪廓近圓形,

長寬均約5-20厘米,常3-5(-7)淺裂至中裂,稀深裂或不分裂而僅有不等大的粗齒,

裂片菱狀倒卵形、長圓形,先端鈍,急尖,邊緣常再淺裂,

葉基心形,彎缺深2-4厘米,上表面深綠色,粗糙,背面淡綠色,

兩面沿脈被長柔毛狀硬毛,基出掌狀脈5條,細脈網狀;

葉柄長3-10厘米,具縱條紋,被長柔毛。卷鬚3-7歧,被柔毛。

花雌雄異株。雄總狀花序單生,或與一單花並生,或在枝條上部者單生,

總狀花序長10-20厘米,粗壯,具縱棱與槽,被微柔毛,頂端有5-8花,

單花花梗長約15厘米,花梗長約3毫米,小苞片倒卵形或闊卵形,

長1.5-2.5(-3)厘米,寬1-2厘米,中上部具粗齒,基部具柄,

被短柔毛;花萼筒筒狀,長2-4厘米,頂端擴大,徑約10毫米,

中、下部徑約5毫米,被短柔毛,裂片披針形,長10-15毫米,寬3-5毫米,全緣;

花冠白色,裂片倒卵形,長20毫米,寬18毫米,頂端中央具1綠色尖頭,

兩側具絲狀流蘇,被柔毛;花葯靠合,長約6毫米,徑約4毫米,花絲分離,

粗壯,被長柔毛。雌花單生,花梗長7.5厘米,被短柔毛;花萼筒圓筒形,

長2.5厘米,徑1.2厘米,裂片和花冠同雄花;子房橢圓形,綠色,長2厘米,徑1厘米,花柱長2厘米,柱頭3。

果梗粗壯,長4-11厘米;果實橢圓形或圓形,長7-10.5厘米,

成熟時黃褐色或橙黃色;種子卵狀橢圓形,壓扁,長11-16毫米,

寬7-12毫米,淡黃褐色,近邊緣處具稜線。花期5-8月,果期8-10月。

藥理作用

抗菌、抗癌作用。栝樓在體外對大腸桿菌、宋內氏痢疾桿菌、變形桿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

水浸液(1:2)在體外對某些皮膚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在體外試驗中,全栝樓煎劑(20%煎劑)對腹水癌細胞有致死作用。

並有人認為栝樓皮、栝樓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較好。

種殼與脂肪油則無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體外作用最好。

但動物試驗,其作用不太顯着,也不穩定;在體內,對肉瘤的作用比對腹水癌細胞的作用強一些。

祛痰作用

動物實驗表明,從瓜萎皮中分得的總氨基酸有良好的祛痰效果。

瀉下作用

瓜簍含致瀉物質,有瀉下作用。瓜蔞皮作用較弱;仁作用強;瓜蔞霜則作為緩和。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瓜簍皮(35%)子(65%)水煎醇沉濃縮劑,

以及瓜蔞皮浸膏經陽離子樹脂交換所得的部分製成的注射液(簡稱瓜蔞注射液),

均對豚鼠離體心臟有擴張冠脈的作用,而以後者更為顯着。

每1ml灌注液中含生藥量為2.5或50mg時,可使冠脈流量分別增加55%或71%。

在離體免心試驗中亦有類似結果。瓜蔞注射液對垂體後時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且能明顯提高小鼠對常壓、低壓缺氧的耐受力;對預先皮下注射給予異丙腎上腺素的小鼠,

在低壓缺氧情況下也能提高存活率,但並不延長司可巴比妥鈉對小鼠的睡眠時間,

提示其提高耐缺氧能力的作用與中樞神經系統無關。

瓜蔞不同部位的擴冠作用強度為:瓜蔞皮>瓜蔞霜>瓜蔞子>瓜蔞仁>瓜蔞子殼。

抗菌作用

1:5-1:1瓜蔞煎劑或浸劑,在體外對大腸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腸內致病菌有抑制作用;

並對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流感桿菌、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及星形奴卡氏菌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抗癌作用

1:5瓜簍煎劑在體外(玻片法)能殺死小鼠腹水癌細胞。

瓜蔞皮的體外抗癌效果比瓜蔞仁好,且以60%乙醇提取物作用最強。

自瓜蔞皮的醚浸出液中得到的類白色非晶體粉末也有體外抗癌作用,

動物試驗表明,瓜蔞對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對腹水癌的作用不明顯。

亦有報道,瓜蔞製劑對小鼠移植性U-14、S-180等無效。

毒性

瓜簍注射液小鼠1次腹腔注射或靜脈注射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363±33g/kg和306±22g/kg。

麻醉犬1次靜滴100g/kg(相當臨床用量的100倍),

除在給藥時血壓有一過性的下降外,未見其它明顯毒性反應。

犬亞急性毒性試驗,每日30g/kg,靜脈注射21天,

除個別犬在給藥第3周胃納較差和部分犬給藥畢後出現肝細胞局部度濁肺外,也未見其它明顯毒性反應。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遼寧、華北、華東、中南、陝西、甘肅、四川、貴州和雲南。生於海拔200-1800米的山坡林下、灌叢中、草地和村旁田邊。

因該種為傳統中藥天花粉和栝樓,

故在其自然分布區內、外,廣為栽培。分布於朝鮮、日本、越南和老撾。

主要價值

藥用別名

果裸(《詩經》),王菩(《呂氏春秋》),地樓(《本經》),澤巨澤冶(《吳普本草》),王白(《廣雅》),天瓜(《爾雅》郭璞注),萯(《穆天子傳》郭璞注),瓜葵(《針灸甲乙經》),澤姑黃瓜(《別錄》),天圓子(《東醫寶鑑》),柿瓜(《醫林纂要》),野苦瓜(《貴州民間方藥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藥手冊》),藥瓜(《四川中藥志》),鴨屎瓜(《廣東中藥》)。[1]

炮製要點

當果實表面有白粉,變成淡黃色時,分批採摘,懸通風處晾乾,即成全栝樓;

將果實從果蒂處剖開,取出瓜和瓤和種子,曬乾即成栝樓皮;[2]

瓜瓤和種子放入盆內,加草木灰;雄株在栽種後第3年10月下旬挖取塊根,

去淨泥沙,刮去粗皮,小的切成10-20cm長,大的可縱剖成2-4瓣,曬乾或烘乾,即成天花粉。

參考來源

  1. 浙江中藥手冊,孔夫子舊書網
  2. 瓜蔞_中藥材_,中醫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