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面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坂面鎮地處福建省中部(閩中),尤溪縣南部,戴雲山西北側。東西跨度為東經118°至118°24′,南北跨度於北緯25°48′至26°10′之間。全境東與台溪鄉接壤,西和新陽鎮銜連,南跟大田的梅山鄉、德化的湯頭鄉交界,北同西城鎮、城關鎮毗鄰。[1]
簡介
全鎮面積428平方公里,是尤溪鄉土第一大鎮。有20個行政村,77 個自然村,總人口3.6萬人,除有少數畲、壯二族散居外,其餘的均為漢族。鎮內語言複雜,素有"五里不同音"之說,但基本上屬於尤溪方言和閩南語系以及畲族土語三種。鎮人民政府設在蓬萊山的東麓,玉街河的西岸。
交通狀況
鎮政府所在地--上坂距縣城的陸路、水路原均為30公里。206省道通車後離縣城23公里,離京福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46公里,離德化155公里,離泉州362公里,離廈門456公里,離大田124公里,離三明142公里。20個行政村均已通上水泥路,鎮內通車裡程128.3公里,其中三級公路40公里,通村公路88.3公里。各村公路和機耕路、人行道交織成網,沿尤溪河兩岸村莊由10座鋼索橋相連,村村四通八達,加上尤溪河水運,全鎮客運和貨運的車船日趨頻繁,鄉村上下,交通發達。
歷史人文
坂面始於唐朝天寶(公元742年)年間,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起,坂面屬第四區(當時縣共分四個區),區所在地原來設在清溪,於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遷至坂面。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坂面又撤區改鎮,因坂面舊有前、後玉田之分,商賈雲集的舊街道稱為玉田街,因此撤區改鎮時就叫玉街鎮。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後,坂面先後設立過第五區公所、紅星人民公社,一直到1984年8月機構改革時,設立坂面鄉人民政府,2011年1月23日,正式撤銷坂面鄉設立坂面鎮,坂面鎮的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不變。坂面歷史上人才輩出,宋慶元二年丙辰(公元1196年)後塘朱斐中進士,官至通直郎。明永樂三年乙酉(公元1405年)二十八都坂面凌輝中進士,官至三省監察御史。全鎮目前共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14名,高級職稱人員48人,副處級以上職務有20餘人。坂面鄉文化薈萃,有群眾文藝創作和演出、山歌、詩詞、文聯、書畫、工藝、攝影的愛好擅長者甚多,上世紀80年代高甲戲、越劇等也時有演出。
建築景觀
坂面鎮多勝景,四處有奇觀。主要勝景有蓬萊山、羅漢山、龍潭、明山湖、步雲塔、蓬萊普濟寺、普照寺、禪峰寺、上明山寺、引鳳寺、石筍寺、岱湖寺、會三宮、石觀音等。鎮內還有兩處文物,分別是孝牌坊(嘉慶十六年間(1811年),皇朝為葉芹水之妻王氏豎"孝節"牌坊1塊,位於坂面村下坂街旁)和古墓(明朝御史"凌輝之墓")。隨着街面電站的建成發電,形成的37平方公里的庫面已成為坂面旅遊的一個重要景觀。
氣候與物產
根據海拔的不同,坂面鎮可分為坂面村的河谷地帶(海拔140米至240米),大坪、華園與肖坂等村的高山盆地(海拔490米至720米)和芹洋、京口等村的高山向陽台地(海拔450米至500米)的三種情況,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2-18℃之間。年平均雨量多數在1400至1800毫米,霜期103天,無霜期258天。植物資源主要有栽培作物、果樹、茶葉、藥用和森林等植物資源。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甘薯、玉米等其他雜糧為輔;蔬菜品種資源主要有花科、百合科、豆科、胡蘆科、茄科、禾本科、沙草科、天南科、薯菽科、襄荷科、莧科、睡遵科、傘形科、旋花科、藜科等;果樹品種資源主要有柑、梨、桃、李、柿、枇杷、楊梅、葡萄、木奈、板栗、香蕉、石榴、芒果、柚和核桃等;野生半野生種有獼猴桃、豆梨、野山楂、草梅、甜楮和米楮等;茶葉品種資源主要有菜茶、梅占、水仙、福雲六號、福雲七號;還有淮山、天冬、香附、天花粉、烏藥等藥用植物品種資源森。近年來,建成了了5000畝煙葉、5000畝茶葉、1萬畝蘆柑、1萬畝優質稻、5.2萬畝竹業(其中綠竹7500畝)等五大農業基地,庫區漁業正也為新興產業。優質稻單產多次打破世界紀錄,蘆柑名場省內外,自製的茶葉和自釀的老酒久負盛名。
基礎設施
坂面集鎮建設被省政府列入全省百個試點小城鎮建設之一,先後實施了7期連片大面積拆舊改造,形成了以蓬萊街、玉溪街、丁尾街和下坂街四條街道構成的小城鎮"雛形",鎮區常住人口已達15000多人。全鎮現在大小水電站17家,其中街面電站裝機為30KW;全鄉20個村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16個村完成了人飲工程建設;實現了村村通電話目標,全鄉數字移動網絡覆蓋率達100%,閉路電視覆蓋面達90%。[2]
經濟社會狀況
坂面鎮是傳統的工業重鎮,工業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尤其是最近兩年,緊緊抓住街面電站和206省道建設的契機,拓寬發展平台,打造優質環境,全力培育紡織、建材、竹木加工等支柱產業,工業經濟進一步做大做強。全鎮現已建成三個工業小區,園內共有企業39家,固定資產投資近2億元,從業人員達2800人,產值達4.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0家,產值突破3.8億元。年實現稅利1000萬元,支付勞動者報酬4000萬元。其他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兩基"教育被評為縣先進鄉鎮;成人教育工作被評為市先進鄉鎮;坂面衛生院創建為一級甲等醫院;科技工作被省政府授予第三批科技示範鄉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進集體;鄉文化站被省文化廳授予"一級站"和"百強文化站";2001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先進文化鄉鎮"。黨建方面,推出了"一卡連萬家"、村幹部集中辦公日、村支部書記任前公示制、下派村民主生活會指導員和"兩小一區",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目標管理等先進典型。"三個代表"學教活動期間,蔣坑村還受到了省委的表彰。鄉黨委曾被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
2007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48億元,企業總產值完成5.3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完成3.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99億元,其中城鎮0.75億元、鄉村1.24億元;鎮財政收入實現738.9萬元,村財收入1387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4558元(不含物價上漲因素)。
主要成就
2007年度獲得全縣總評第二名,在縣經濟工作會的10個單項評比中7項都榜上有名,其中綜治工作獲得第一名、新農村建設工作第二名、工業競賽活動第二名、黨建工作第二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第二名、農村路網及客運站亭建設工作第二名、項目工作獲得三等獎。
建設三明市最大的水電站------街面水電站、小蔣坑隧道、坂面大橋
打造"雲遊仙山---蓬萊山"的旅遊的品牌
榮獲三明市"中心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