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墨竹圖》是北宋畫家文同創作的一幅絹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目錄

畫作內容

文同的《墨竹圖》以懸崖上倒垂的竹枝為主體,用水墨描繪倒垂的竹枝,筆法錯落有致,盡顯瀟灑之態。

繪畫技巧

茂密的竹葉和竹枝從左上方垂下來,又呈「S」形向斜上方伸展着,竹干由屈曲而挺伸,給人一種掙扎向上的動態感,寓意不屈的文人精神。竹枝虬曲向上,變化之中帶有彈性,氣度不凡中帶有節奏美。整體觀之有橫空出世之態,枝葉疏密有致,生機盎然。 在用墨方面,《墨竹圖》中的竹竿墨色偏淡,突出了竹葉的形態,主次分明。竹葉在墨色的處理上顯出了墨分五色的繽紛之感,視覺效果極佳。文同以濃墨畫出了竹葉的正面,又以淡墨渲染出竹葉的背面,使竹葉有了立體感。

文人評價

歷代文人對文同《墨竹圖》都評價極高,郭若虛說「富瀟灑之態,逼檀欒之秀,疑風可動,不筍而成者也。」(《圖畫見聞志》卷三)蘇軾則認為文同此幅《墨竹圖》生動而富有趣味,「合於天造,厭於人意,蓋達士之說寓也歟」(《淨因院畫記》)。在技法創新上,米芾評曰:「以墨深為面,淡為背,始於與可。」竹子常被文人高士用來表現正直的氣節和純潔的思想感情。文同的墨竹不僅象徵了情操高尚的君子,同時也是他自我人格的隱喻,借竹枝的挺拔和竹葉的飄逸來抒發內心情感。在宋代文人的眼中,竹可以明志,亦可以寄情,文同創作這幅畫的目的也是抒發文人情懷。

創作背景

在遙遠的宋代,出現了一次藝術的高峰,一個非常重要的畫家群體誕生了,他們就是:文人畫家。他們的「文人畫」對我國山水畫和花鳥畫的影響非常深遠,這種帶有文人情感的繪畫作品反映出了文人學士們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趣味。其實古代文人從事繪畫的歷史已久,但「文人畫」作為藝術思潮的形成卻是在北宋的熙寧年與元豐年之際。宋代最有影響的文人畫家有李公麟蘇軾、文同、馬和之米芾米友仁趙孟堅楊補之等。其中文人花鳥畫家的傑出代表是文同,字與可,號錦江道人,生於1018年,卒於1079年,梓州永泰(今四川鹽寧)人,又稱石室先生與笑笑先生,是北宋著名花鳥畫家。文同出生於書香門第,是蘇軾的表兄,二人常在詩文、書畫上切磋技藝。深厚的家族文化使文同愛好廣泛,除了繪畫,他還擅長詩文、書法,並且得到了文彥博和司馬光的敬重。文同在文人花鳥畫方面尤以墨竹見長,也兼畫山水。 文人畫與琴、棋、書並存,強調在畫中突出人的主觀意趣,注重書法元素在繪畫中的運用,為藝術的創造和發展開拓了空間。文同常在庭院裡種竹,細心賞竹、品竹,在竹林間飲茶、作畫。經過長期與竹共處,他對竹子的結構和神韻了如指掌,所畫之竹生動灑脫,隨風舞動。文同有一幅《墨竹圖》名垂青史,成為了墨竹的典範之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墨竹」是中國文人畫的標本和尺度,也是一種基本功。*[1]

作者簡介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自號石室先生,又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 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傳派即為湖州竹派,影響深遠。傳世作品有《墨竹圖》。*[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