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复 |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夊(sui)",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
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
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又简化为"复"。
本义:返回,回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复
拼音; fù
繁体; 复
部首; 夂
字码; 基本区 U+590D
五笔; TJTU
仓颉; OAHE
郑码; MAKR
笔顺; 312511354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入声一屋
注音; ㄈㄨˋ
总笔画; 9
四角号码; 80407
部外笔画; 6
字形源流
复(⿰彳复),形声字。从彳,复声,或从辵。彳、辵为义近形符,古文字中常通。"复"见于甲骨文、金文等。复下从久,久本有行义,又加彳或辵乃累增义符。复(⿰彳复)现代简化作"复"。复的本义为返回。《说文》:"复,往来也。'"段玉裁注:"《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左传·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引申为恢复。《史记·平原君列传》:"三去相,三复位。"又引申有报复、报答、答复、补偿、履行等义。复又作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见周公。"或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唐王维《雪中忆李楫》:"长安千门复万户,何处躞蹀黄金羁。"表示双重。《礼记·明堂位》:"复庙重檐。"又可通"覆"、"腹"等。
复,会意字。商代文字从母,是古代覆穴的象形,正中的长方形像窖穴,两头为出入处。字从文、从旨,旨亦声,《说文》:"复,行故道也。"是复的本义,但认为字"从副省声"则不正确。复的本义为覆,《说文》"瘦,地室也。从穴,复声。《诗》日:'陶窗陶穴'。"《诗.大雅.绵》作复,皆为覆穴之义。商代复字写法,西周犹仿佛其形,春秋战国发生省变及讹变,甚至女形写在上端。商代甲骨文中复字用法有三:一、指报告。《合集》7076:"贞:弓曰雀来复。"《周礼.天官宰夫》:"诸臣之复"。二、意为再次。《合集》22048:"壬寅卜,令已复出。"三、用做人名。鬲比盨铭:"复友融比其田其邑,复瞥言二邑。"第一个"复"义为又;友读贿,赠送之意。"复友"意即又赠送。一为还给义。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五】【夊部】ᕨ 房六切
行故道也。从夊,畗省声。
【卷二】【彳】复 房六切
往来也。从彳复声。
说文解字注; 【卷五】【夊部】ᕨ 房六切 行故道也。
彳部又有复,复行而㚆废矣。疑彳部之复乃后增也。
从夊,畗省声。
房六切。三部。按畐声在一部,合音也。
【卷二】【彳】复 房六切 往来也。
辵部曰:返、还也。还、复也,皆训往而仍来。今人分别入声去声,古无是分别也。
从彳,ᕨ声。
房六切。三部。
康熙字典;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房六切,音伏。《说文》:往来也。《广韵》:返也。《书·舜典》:如五器卒乃复。传:复,还也。《诗·小雅》:言归思复。
又《韵会》答也。《书·说命》:说复于王。
又《韵会》白也。《礼·曲礼》:愿有复也。
又《韵会》反命也。《周礼·天官》:诸臣之复。注:复,报也,反也。疏:谓群臣受王命,使臣行之讫,反报于王也。
又招魂曰复。《礼·檀弓》:复尽爱之道也。注:复谓招魂,庶几其精气之反。
又兴复。诸葛亮《出师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又姓。《正字通》:元有复见心。
又州名。《隋书·地理志》:后周置复州,大业初改曰沔州。
又复陶,官名。《左传·襄三十年》:使为君复陶。注:复陶,衣服之官也。
又衣名。《左传·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复陶。注:秦所遗羽衣也。
又《集韵》《韵会》《正韵》$方六切,音福。《集韵》重也。《正韵》反复也。《易·复卦》:反复其道。《诗·小雅》:顾我复我。注:谓回转反复之也。
又《正韵》复,除也。《前汉·高帝纪》: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戸勿事。注: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徭役也。
又与复通。《史记·秦始皇纪》: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前汉·高帝纪》:上从复道上,望见诸将往往耦语。注:上下有道,故谓之复。
又与覆通。《诗·大雅》:陶复陶穴。《音义》复,累土于地上。《说文》作覆。
又《集韵》《韵会》《正韵》$浮富切,浮去声。《集韵》:又也。《增韵》:再也。《诗·大雅·大明序》:文王有明德,故天复命武王也。
又叶房月切,音伐。韩愈《招扬之罘诗》: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日夕抱饥渴。渴,巨列切。
又ᕴᕨ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