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柴胡汤,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大柴胡汤
出处:金匮要略
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方剂简介
方名
大柴胡汤
拼音
DaChaiHutang
出处
《金匮要略》
分类
和解剂-和解少阳
组成
柴胡(15克) 黄芩(9克) 芍药(9克) 半夏洗(9克) 生姜 切(15克) 枳实(9克) 大枣 擘(4枚) 大黄(6克)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1]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用法
水煎2次,去渣,再煎,分两次温服。[2]
病机
少阳之邪未解,化热入里成实。[3]
辩证要点
往来寒热,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4]
配伍特点
清泻少阳与和胃降逆并用。
方解
本方系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亦是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两方加减合成,是和解为主与泻下并用的方剂。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因兼阳明腑实,故去补益胃气之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以治疗阳明热结之证。因此,本方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阳,本当禁用下法,但与阳明腑实并见的情况下,就必须表里兼顾。<医方集解>说:“少阳固不可下,然兼阳明腑实则当下。”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总之,本方既不悖于少阳禁下的原则,又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可谓一举两得。正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说:“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然较小柴胡汤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为大,名曰“大柴胡汤”。[5]
相关信息
化裁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附方
附注
本方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下满痛,呕吐,便秘,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现代运用
胆系急性感染、胆石证、胆道蛔虫病、急性胰腺炎、腮腺炎等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注意事项
- 单纯少阳证者禁用。
- 单纯阳明证者禁用。
- 少阳阳明病而阳明尚未结热成实者禁用。
加减法
- 如果病人热盛烦躁,日久不大便,口干渴,欲饮水,面红,脉洪实,加芒硝10
- 如果病人心下实痛,痛及左胁,难于转侧,大便实者,加瓜蒌20 青皮9
- 如果病人呕吐不止,加姜竹茹12 芦根15
方歌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方论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枳实、大黄内泻热结,芍药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合枳实、大黄治腹中实痛;半夏和胃降浊以止呕逆,生姜、大枣既助半夏和胃止呕,又能调营卫而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内泻结热之功。
药物组成
柴胡2两(去苗),黄芩1两,赤芍药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1两,枳实(麸炒令黄)1两,槟榔1两,白术1两,赤茯苓1两。
处方来源
《圣惠》卷十一。
方剂主治
伤寒2-3日,心中悸,呕吐不止,心急郁郁微烦者,尚未解。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大柴胡汤方论
- 元•王好古:大柴胡汤治有表复有里。有表者,脉浮,或恶风,或恶寒,头痛,四症中或有一、二尚在者乃是,十三日过经不解是也。有里者,谵言妄语,掷手扬视,此皆里之急者也。欲汗之则里已急,欲下之则表证仍在。故以小柴胡中药调和三阳,是不犯诸阳之禁。以芍药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以大黄去地道不通;以枳实去心痞下闷,或湿热自利。若里证已急者。通宜大柴胡汤,小柴胡减人参、甘草,加芍药、枳实、大黄是也。欲缓下之,全用小柴胡加枳实、大黄亦可。(<此事难知>)
- 明•许宏:柴胡性凉,能解表攻里,折热降火,用之为君。黄芩能荡热凉心,用之为臣。枳实、芍药二者合用,而能除坚破积,助大黄之功,而下内热而去坚者;生姜、半夏辛以散之;大枣之甘,缓中扶土,五者共为其佐。独用大黄为使,其能斩关夺门,破坚除热,宣行号令,而引众药共攻下者也。(《金镜内台方议》)
- 明•吴昆:伤寒阳邪入里,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此方主之。表证未除者,寒热往来、胁痛、口苦尚在也;里证又急者,大便难而燥实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黄芩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能和少阳,半夏能治呕逆,大枣、生姜又所以调中而和荣卫也。(<医方考>)
- 清•张璐:此汤治少阳经邪渐入阳明之腑,或误下引邪内犯,而过经不解之证。故于小柴胡方中除去人参、甘草助阳恋胃之味,而加芍药、枳实、大黄之沉降,以涤除热滞也。与桂枝大黄汤同义,彼以桂枝、甘草兼大黄,两解太阳误下之邪;此以柴胡、苓、半兼大黄,两解少阳误下之邪,两不移易之定法也。(《伤寒缵论》)
- 清•柯琴: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十余日结热在里,心下痞硬,呕吐下利,复往来寒热,或妄下后,柴胡证仍在,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此皆少阳半表里气分之症。此方是治三焦无形之热邪,非治胃腑有形之实邪也。其心下急烦痞硬,是病在胃口而不在胃中,结热在里,则蒸蒸而发热,不复知有寒矣。因往来寒热,故倍生姜,佐柴胡以解表;结热在里,故去参、甘,加枳、芍以破结。条中并不言及大便硬,而且有下利症,仲景不用大黄之意晓然。后要因有下之二字,妄加大黄以伤胃气,非大廖乎?……大、小柴胡,俱是两解表里之剂,大柴胡主降气,小柴胡主调气。调气无定法,故小柴胡除柴胡、甘草外,皆可进退;降气有定局,故大柴胡无加减法。后人每方俱有加减,岂知方者哉!(《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 清•汪琥:大柴胡汤即小柴胡汤加减。何为乎不留人参也?余答云,小柴胡汤中用人参者,乃辅正气以除邪气也;大柴胡汤证,为邪实而正未虚,……故去人参而加大黄、枳实。并甘草亦恐其满中而不用。其留大枣者,和诸药之性也。其加芍药者,非酸以涌泻之意,取其和营而助阴也。况病热之人,止虞阴虚,勿虚阳损。(《伤寒论辨证广注》)
- 清•汪昂:此足少阳、阳明药也。表证未除,故用柴胡以解表;里证燥实,故用大黄、枳实以攻里。芍药安脾敛阴,黄芩退热解渴,半夏和胃止呕,姜辛散而枣甘缓,以调营卫而行津液。此表里交治,下剂之缓者也。(《医方集解》)
- 清•周杨俊:心下者,胸也。满且痛,不属有形乎?古曰实。实则当去,然何取于大柴胡汤?柴胡,表药也,非有外邪,无取两解。乃必出于此者,正以实则必满,按则必痛,以至内发热,津液耗而元气下陷,势所必致也。故仲景以柴胡升清阳为主治。而散满者,去热者,收阴者,下结者,各有分治。且兼姜、枣以益脾液,取意岂浅鲜哉!(《金匮玉函经二注》)
- 清•吴谦: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 今•李畴人:寒热往来,胸下硬满,呕吐不止,甚至心烦便秘,是胃家热结已重,少阳证少,阳明证多。故宜去小柴胡之参、草,以免壅滞,而以柴胡、黄芩疏少阳来路之邪以清热,芍药助柴胡泄犯胃之肝邪以止呕,半夏和胃气之滞,枳实、大黄攻其满而清其热,生姜、大枣以回复胃气之疲,则证可解。故大柴胡汤为胃病已重,少阳未尽之主方。(《医方概要》)
- 今•何廉臣:少阳证本不可下,而此于和解中兼以缓下者,以邪从少阳而来,渐结于阳明。少阳证未罢,或往来寒热,或胸痛而呕,不得不借柴胡、生姜以解表,半夏、黄芩以和里。但里证已急,或腹满而痛,或面赤燥渴,或便秘溺赤,故加赤芍以破里急,枳实、生军以缓下阳明将结之热;佐以大枣,以缓柴胡、大黄发表攻里之烈性,而为和解少阳阳明、表里缓治之良方。但比小柴胡专于和解少阳一经者,力量较大,故称大。(《重订通俗伤寒论》)
- 今•王邈达:发热汗出,谓发热,自汗出也。系伤寒已传阳明之候,再见呕吐,则更入少阳,且与阳明并病也。阳明之腑属胃,夫惟邪腑而化热,故犯胃中则呕吐,犯上则痞硬,犯下则泄利,无非邪热入胃之所致,故宜攻下。然不用调胃承气而独任大柴胡,盖由呕吐一症,止见于太、少二阳,今既伤寒,又曰汗出,则知伤寒非太阳之伤寒,而呕吐为少阳之呕吐矣。故用姜、半扶胃阳以平呕,芩、芍抑邪热以止利,枳以消痞,枣以生津,然后使轻芳之柴胡策外,沉雄之大黄靖内,一切姜、半、芩、芍、枳、枣为佐辅以成功。其邪之在阳明、少阳者,均得而解散矣。方名大柴胡者,即由柴胡汤加芍药、枳实、大黄而扩之使大云。(《汉方简义》)
药理作用
主要有保肝,利胆,抗实验性胆石症,抗炎,解热,兴奋肾上腺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防止动脉硬化,抑制离体平滑肌等作用。
保肝、利胆及抑制胆石形成实验表明本方有显著保肝作用
对于D-半乳糖胺所致大鼠肝损害,能减轻玻璃样变性及格利森细胞浸润,抑制谷丙转氨酶(GPT)的上升,使色氨酸吡咯酶和谷酰胺合成酶的活性增强;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肝硬变,有明显抑制作用,于第1、6、7月可降低肝脏原量之24%,41%,并可抑制脾指数增加和sGPT升高,还可抑制纤维化的进展。大柴胡汤是通过增强肾上腺功能来发挥抗实验性肝损害。本方较为突出的是有显著利胆排石作用。方中药物柴胡、黄芩、大黄、生姜均有显著利胆作用。此外,大柴胡汤对胆固醇结石的动物,能明显降低胆石形成率,减小胆石形成之体积,同时还有效地降低血清中性脂肪含量。
抗炎本方组成药物多数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对多种实验性炎症均可抑制。(1)抑制用叉菜胶性足肿胀:用角叉菜胶致炎的大鼠用大柴胡汤4小时后,其抑制率为16.4%,与芍药、枳实和大黄的作用相似,也与阿司匹林(200mg/kg)的作用相同。(2)抑制匍聚糖性足跖浮肿:对葡聚糖所致炎症的抑制作用情况与角叉菜胶相似,大鼠用本方3小时后的抑制率为12.8%,与芍药、枳实和大黄的作用相同,也与消炎痛(10mg/kg)的作用相似。(3)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本方对佐利性关节炎第6天浮肿的抑制率为20.2%,第24日为36.1%;芍药、枳实和大黄的抑制率为19.1%和50.1%;阿司匹林的抑制率是60.4%和53.5%。表明大柴胡汤具有较强的抗炎效果,而芍药、枳实和大黄是大柴胡汤抗炎作用主要药物,本方对慢性炎症的作用较急性炎症强。另有实验表明对免疫性炎症的作用较对非特异性炎症强。抗炎机制:可能与兴奋肾上腺功能以及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有关。
解热本方对实验性发烧动物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其解热抗炎作用可能与以下作用有关,给大鼠口服大柴胡汤1.1g/kg,能明显降低血浆PGE2含量。体外实验表明能抑制花生四烯酸转化为PGH2,故认为本方可能具有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而解热抗炎。
抑制血小板聚集本方具有类似地塞米松、阿司匹林及消炎痛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小鼠分别口服大柴胡汤、地塞米松、阿司匹林、消炎痛,对胶原诱发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的抑制率为52%,最大抑制作用在1.5小时,阿司匹林的抑制率为48%,最大抑制在4小时,消炎痛在1和4小时显示前强后弱的两个抑制峰,抑制率分别为49%和34%,而大柴胡汤在1和5小时呈现前弱后强的两个抑制峰,抑制率分别为45%和52%。
防止动脉硬化
给大耳白家兔口服胆固醇6个月,造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此期间同服大柴胡汤,于第6个月采用无损伤光学体弹性模数测定法(EV)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评价指标。实验发现,大柴胡汤可改善胆固醇所致的胸腔动脉硬化,能减少动脉硬化损伤区域降低总胆固醇和磷脂的升高,抑制羧脯氨增加。此外,给4月龄的小鼠服用大柴胡汤,每日0.4g/kg,并喂以含5%胆固醇的饲料,观察12个月。本方对肝、心及主动脉的脂质降低不明显;对心脏的钙、镁、磷含量无明显改变,但可抑制钙在动脉沉积,并抑制胶原含量的增加。因而大柴胡汤长期服用,有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对离体平滑肌的影响
本方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所致离体豚鼠回肠痉挛的解痉作用比小柴胡汤强,而抗组胺的收缩作用却弱于小柴胡汤。大柴胡汤可抑制大鼠离体子宫的自发性收缩运动,并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对离体豚鼠输精管的收缩作用。对离体豚鼠心房也能抑制其心博数。
对肾上腺功能的影响
给人鼠口服大柴胡汤后,血中甾体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动物,而且肾上腺的重量也明显增加,表明大柴胡汤能显著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
重要文献摘要
-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8:“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少加大黄,以泻结热。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
相关视频
大柴胡汤证(二) 上传于 2010-10-24
大柴胡汤 2019年01月22日发布
参考资料
- ↑ 大柴胡汤《方剂大全》中医宝典
- ↑ 大柴胡汤《方剂大全》中医宝典
- ↑ 大柴胡汤《方剂大全》中医宝典
- ↑ 大柴胡汤《方剂大全》中医宝典
- ↑ 大柴胡汤《方剂大全》中医宝典
相关阅读
1.门纯德经方心法-大柴胡汤 好大夫在线2019-07-12 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