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汶口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汶口镇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区境南部。北与满庄镇为邻,南与宁阳县接壤,东与房村镇、西与马庄镇为邻。面积98平方千米。镇机关驻大汶口新城街,距泰城26.5千米。

2019年1月,大汶口镇被认定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

镇情概况

汶口镇位于巍巍 泰山南麓,悠悠汶水之滨,处于著名的泰山孔子故里曲阜的中心点,距两处各30余千米。总面积100平方千米,辖48个行政村,人口8万。闻名遐迩的大汶口文化就发源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大汶口镇的发展日新月异。优质高效的农业全面发展,民营经济日益壮大,商业流通进一步活跃,大汶口文化旅游全面展开,教育、科技、文化、广播电视、卫生、通讯、城镇建设等社会事业发展迅猛,先后被评为“中国名镇”、“山东省城镇建设中心镇”、“省级安全文明镇”、“市卫生乡镇”等。2003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10.35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5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75元。按照“工业立镇、商贸兴镇、农业稳镇、文化名镇”的发展思路,大汶口镇各项事业正驶入稳步发展的快车道。

历史沿革

大汶口之名始见于明,因地处柴汶河与大汶河汇流交叉口,古为渡口,故名。

镇境,1912年属泰安县汶阳区。

1928年属第八区。

1938年属汶口区。

1939年属泰西县。

1942年改属泰宁县。

1948年为泰西县临汶区。

1949年6月撤销泰西县,复归泰安县。同年10月又改属泰宁县。接着撤销泰宁县,复归泰安县。

1951年改为第七区。

1953年改建大汶口镇。

1958年改为公社。

1984年6月改为办事处。

1985年复建大汶口镇。镇以机关驻地村得名[2]

1999年,全镇辖兴华、太平、和平、山西街、曹家庄、卫驾庄、送驾庄、王家院、东武、土门、颜东、颜西、颜南、颜北、申东、申西、柏子、东大吴、西大吴、北大吴、马家大吴、车家洼、南西遥、北西遥、尚家院、焦家庄、前周、后周、彭徐店、石家庄、刘石、陈石、郝石、杭石、扈石、上泉、北臭泉、南臭泉、庞家庄、纸房、杨家庄、程家庄、双杨店、王庄、大侯村、郭家楼、孙家庙、岳家庄、东庄48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

文物古迹

大汶口遗址分布在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的汶河边上,位于大汶口村南。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南片在宁阳县堡头村西;北片在泰安县卫驾庄东。大汶口遗址是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著名遗址。1959年首次发现,山东省博物馆曾对遗址进行过发掘,考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1964年,考古学界即将大汶口遗址及其相类同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于1974、1977、1978年,先后进行多次发掘。

大汶口遗址的年代是公元前3500~公元前2500年,遗址的墓地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大汶口遗址的面积达82万平方米,在已经发掘的54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了133座墓葬和1座陶窑。墓葬均为长方形的土坑墓,其中14座有木椁式葬具;很多墓葬内有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红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种;代表性的陶器是鼎、豆、壶、背壶、罐、杯、尊、瓶、盔形器等,还有作为礼器的玉铲以及精美的透雕象牙梳、镶嵌 绿松石的骨雕筒等典型遗物,从这些随葬品的精美程度,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制作已经相当专业化,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当时普遍盛行在墓葬中随葬獐牙的风气,在死者的指骨附近,多有獐牙或獐牙钩形器,有的还随葬龟甲。在43座墓中随葬有数量不等的猪骨,最多的墓中有14个猪头骨,有学者认为猪头是私有财产的象征物,这就表明当时已经存在明显的贫富分化,说明 私有制已经出现。

近30年来,在山东、江苏北部一带发现200多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遗址,年代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发展成为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及其与山东龙山文化的传承关系的确定,证明山东、苏北一带是一个以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为主体的,又自成系统的文化区。

视频

大汶口镇 相关视频

大汶口镇2020春季农业生产主题宣传片
【泰山乡镇系列游 - 大汶口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