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造船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大连造船厂 |
公司名称:大连造船厂 外文名:Dalian shipyard 成立时间:1898年6月10日 总部地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经营范围:设计业、制造业 员工数:15000 人 |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集团)隶属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前身为“中东铁路公司轮船修理工场”和“中东铁路公司造船工场”,始建于1898年6月10日。
2005年12月9日,原大船重工和原新船重工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降本增效,做强做大”的十六字方针进行整合重组,成立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船集团总资产817亿元,员工8000余人,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企业之一,也是拥有军工、造船、海洋工程、修船和重工五大产业的综合企业集团。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1]
基本简介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控股的国内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齐全、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现代船舶总装厂之一。目前公司现有一、二工场两个主厂区和即将投入使用的“三区”及海洋工程基地,占地面积340万平方米,员工15000人。
发展历史
清政府耗用139.35万两白银,于1890年建成的旅顺船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军工厂,有大、小船坞各1座,另有石砌泊岸、厂内铁路支线、起重铁架、铁码头、仓库、水电设施等,设9个生产车间,全厂员工近1000人。其大船坞当时号称东亚第1大坞,自来水管道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设施。
1902年末,完成第1期建设工程投入生产的大连船厂,耗资198.7万卢布。工厂占地面积3.1万俄亩(约3.4万公顷),建有3000吨级船坞和栈桥码头各1座,厂房、仓库等建筑物28栋,以及水电设施。4个生产车间,有长期员工495人。在修造船厂投入生产的同时,其配套工程中央发电所(现大连造船厂总变电站前身)也已投产。中央发电所是当时大连地区唯一的发电所,3台机组总装机容量为750千瓦/时,除主要向船厂供电外,还向官厅、港区和街灯照明供电。
1908年,川崎造船所从“满铁”租借大连船厂后,立即着手对其进行扩建和改建。首先改建和新建了一部分水工设施,扩大了修船和造船能力。1913年3月,将3000吨级船坞扩建为5000吨级,新建小型系泊码头和“引扬船坞”(旱坞)各1座,生产车间增加到10个,并逐步配备了造船、造机、机关车和车辆制造所需要的设备。1922年,工厂占地面积3.06万坪,有电动设备500.35马力,汽动设备39马力,工作船4艘。修船能力主要是换装部分机械设备和零件,船体小修和船底涂换,以及制造修理小型陆用和船舶机械设备。在这期间,已能够运用铆接工艺建造小型钢质船。
1923年4月,“满铁”经营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后,旅顺船厂新建了1座3000吨级造船台。为适应扩建大连港的需要,“满铁”在大连船厂修建了1座“沉箱船坞”,1926年竣工,专门用于制作筑港的水泥沉箱。如将内部稍加整理,即可充作6000吨级修船坞使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制定了《战时造船计划方策案》,加快大连船舶工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曾对大连船厂进行3次扩建。第1次扩建于1938年4月开始,“满铁”将大连船厂的资本金由200万日元增加到450万日元,主要工程项目是将“沉转船坞”扩建为8000吨级修船坞,新建1座4000吨级造船台,将栈桥码头接长150米,使其总长达到326米,系泊能力达到8000排水吨。1939年末,8000吨级船坞和4000吨级船台竣工并投入使用。扩建工程于1941年完成。这次扩建使大连船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了70%。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政府给大连船厂下达了在1943年以前要建成2艘7500吨运输船的任务。此时大连船厂已签订建造6艘3000吨级货船合同,仅有1座造船台和相应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完成新增加的任务。日本政府企划院决定将大连船厂原有4000吨级造船台充当7500吨(载重6000吨)船台使用,新建1座3000吨级造船台,同时增加所需要的各种机器设备。并将资本金增加到1360万日元(包括后来追加的830万元)。第2次扩建工程1942年4月开始,计划1943年末完工。
随着日军大量船舶被损,日本政府修改了《战时计划造船方策案》。“满铁”以年度建造9艘2D型战时标准船为纲领,于1943年8月提出对大连船厂进行第3次扩建方案,主要项目有:造船工场建立5条流水作业线;改建3000吨级船台;新建1座2000吨级船台;造机工场建成年产锅炉14台,主机12台的规模;电气工场和车辆制作所也进行相应的扩建。全部工程定于1945年9月完成。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已完成了计划的大部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大连船厂的规模是:占地4.43万坪,全厂设5个部,12个课,5个事务所,12个工场下设50多个职场或系,员工5000余人;有4000吨级以下造船台3座,5000和8000吨级船坞各1座,另有1座“引扬船坞”和栈桥码头;厂房和其它大小建筑物共142栋;机械起重、运输、锻冶等各种机电设备680余台。总资本金为4155万日元。年造船能力2万吨,修船10余万吨,制造车辆近1000辆。年生产总值约为2000万日元。
1945年8月,苏军接管了大连船厂和旅顺船厂。此时工厂已停产,工人流散。在同年10月大连船厂恢复生产时,只有2090余人回厂。厂房和设备破损严重,船坞积水,缺少燃料和工具,更困难的是缺少技术人才。在日本统治时期,工厂所有的技术、管理岗位基本由日本人占据,中国人职位最高的只有在解放前夕提升的几个职长和部分生产组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首先恢复了修船生产。1947年沿用日本时期采用的铆接工艺,开始建造100吨驳船。为了解决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不足,船厂决定自力更生,于1948年4月创办大连船渠青年技术学校,共举办4期,培养数百名生产技术骨干;后来随着全国形势好转,又选派部分优秀工人和干部外出培训和到苏联学习;到南方招聘技术人员和接收大学毕业生。1952年初,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并归大连船厂。建厂委员会的厂址、设备,特别是一大批技术人员的并入,加强了大连船厂的技术力量,为工厂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连船厂随着技术力量的加强(苏联专家逐渐增多,外聘和自己培养的人才增加)和生产发展的需要,1948年开始学习和运用苏联新的工艺技术,当年即采用“平行流水分段建造法”和电焊技术造船,以后又逐渐掌握了半自动和自动焊接技术。到50年代中期,已建造各种驳船、小型拖船和小型军用船舶。修船也很快超过了战前水平,承修的船舶吨位越来越大,等级和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能力已达到高于大修水平的恢复性修理,可以对接断为两截的万吨自由轮,对蒸汽主机和内燃主机可进行各种级别的修理。
党中央和国家领导机关十分关心和重视大连造船工业的发展,早在1950年2月由国家重工部审定的大连造船厂建厂委员会编制的建厂方案,即是一个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规划。中苏造船公司成立前夕,国家重工业部即拟定了中苏造船公司的5年发展规划,要求扩大厂区生产作业面积,逐渐发展成为造船为主,积极筹建船舶内燃主机的生产厂,并决心在苏方不同意时,我方将单独建设。其他工作也都作了详尽安排。这个发展规划方案于1951年11月经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富春同意并得到周恩来总理批准。根据这个规划,1954年中苏两国达成协议,并具体制定了中苏造船公司5年建设改造计划。
1955年1月,我国独立经营大连造船厂后,要求迅速改变以修船为主的局面,早日建成中国北方造船工业基地。当年12月,国务院以(55)国发亥字137号文批准将大连造船公司扩建为建造远洋船舶船厂的方案,并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为了解决对船舶、船舶配套产品和非船舶产品的检测问题,提高产品质量,经一机部船舶局批准,大连造船厂在列入重点项目之前,于1955年建立了中央试验室,满足工厂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零部件的质量理化检验,以及重点工程、非生产工艺、改进革新、大型精密设备、产品质量分析、测试鉴定、验收、考核工作。 1957年,国家建委以5708024号文件,最后确定了工厂1955—1960年扩建改造方案。这是我国独营大连造船厂后第1次技术改造方案。其设计纲领是:年造船能力5万吨,修船20万吨,生产铸钢锚链1500—2000吨,初步投资概算为7092万元。1960年末第1次技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经过填海造地扩大了厂区面积,主要建设项目有:255米×27米的万吨级船台2座,75吨高架吊车3台,662米舾装码头、船体联合厂房和机械、电工、轮机、工具等车间厂房,以及氧气站、乙炔站、66千伏变电站等15项重大工程,实际耗资4405万元。经过第1次技术改造大连船舶工业具备了建造万吨级船舶的能力,并开始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实现了以修船为主向以造船为主的转变,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造船工业基地。
1962年,建成交工由苏联转让制造的“567”型万吨级远洋货轮“跃进”号,标志着大连船舶工业工艺技术的实现重大突破。该船采用“三岛式”建造工艺,创造了58天船台周期的先进纪录。交工前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验证明:船体结构装配准确,外形光顺美观,焊接质量优良,主要尺度精确,主机、轴系安装全部符合规范要求。
技术装备
大连船舶工业的技术与装备具备了批量建造中、大型船舶的能力,即着力于新科技产品的开发。1957年大连造船厂建造的4500吨油轮所需要大功率柴油主机,国外订购设备迟迟不能到货,国家对外贸易部多次与有关西方国家商谈,希望能够买到制造主机的专利权。因这些国家均以奇货可居,要价昂贵,且附加许多苛刻的条件而被我方拒绝。大功率船用低速柴油机是一项技术先进的设备,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制造。当时我国制造的船用柴油机最大的为600马力,靠苏联制造的柴油机也没有超过2400马力。大连造船厂依靠自己长期修理各种柴油机积累的技术经验,决定由自己开发研制。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相结合,仅用85天时间,我国第1台6ESD60/106型3000马力船用低速柴油机制造出来,并一次起动试验成功,从而结束了大连船舶工业只能造船壳,不能造机的历史。60年代中期,大连造船厂制造的,经过改进的6ESD60/106型柴油机,装备了由工厂自行研制的半自动程序遥控装置,进一步提高了该型机的使用效能。
60年代初,大连造船厂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装备达到新的高度。因此,主动承担了建造我国首次试制由苏联转让制造的“6631”弹道导弹潜艇任务。该艇工艺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对该舰艇体采用的高强度低合金钢材的加工处理、焊接,导弹发射筒制作,导弹发射装置及综合导航、通讯、指挥系统的新设备等,都是第1次接触,转让协议规定,苏联政府派专家协助建造。但在该艇开工仅3个月,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全部专家。大连造船厂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重新组织科技人员审图、熟悉全部技术资料,列出144项技术关键,分别组织攻关。建立了导弹指挥仪、控制仪;综合导航;雷达和声纳;无线电通讯设备等4个试验室,对设备进行保养和调试。在耐压壳体建造时,用《小壳圈分离装配法》代替苏联转让的《肋骨定位器法》,并成功地解决了艇体焊接中发生的夹渣、焊缝裂纹和壳体变形等问题。《小壳圈分离装配法》经过改进补充,成为定型工艺,在全国各潜艇制造厂推广应用。采用分段加工,立式对接工艺,用自制的水准仪检测调整倾斜度,使高达15米,直径2米多的导弹发射筒制作加工达到设计要求。采用浮筒全封闭的下水工艺,保证该艇安全下水。1966年8月30日,海军代表在验收议定书上写道:“多种机械装置系统、电器设备、武器、观通导航、指挥仪器和艇体在交艇试验时所得到的数据和材料,认为该艇的战术技术性能符合设计要求。”“6631”潜艇建造成功,使我国海军第1次有了能够发射潜地导弹的舰艇,为以后研制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工艺经验,培养了一批建造潜艇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1960年5月,根据海军修造部提出的初步设计,大连造船厂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的0111型高速护卫艇首制艇开工建造。该艇建成后,1962年11月,海军在青岛召开全国护卫艇评比选型会上,经过对多种护卫艇现场观摩、战术技术性能实际考察比较,确认该艇战术技术性能较全面,能适应南、北海区气候条件,可以定型批量生产,并正式命为“62型”护卫艇。1963年7月,国务院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该艇设计生产定型。
企业实力
大船集团先后取得了挪威船级社(DNV)颁发的ISO9001、OHSAS18001和ISO14001质量、健康安全和环境认证证书;GJB9001A军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国防科工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书和总装备部颁发的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证书。
大船集团是国内最早建造10万吨级以上船舶和出口船舶的企业,是国内唯一拥有从千吨级、1万吨级、3-10万吨级直至三十万吨级各级船舶专用建造设施的船厂,可以满足从驳船、拖船、渔船、军船到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滚装船等各类别船舶,以及FPSO、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各类海洋工程装备的全系列建造需求。先后为国内外用户设计建造各种船舶3000余艘,从五十年代中国第一艘万吨轮、六十年代第一艘两万吨油船、七十年代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八十年代第一艘出口船,九十年代第一艘VLCC,直到21世纪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船集团在创造中国造船60多个“第一”产品并带来无数荣耀的同时,也给快速发展的世界造船业带来惊喜,被誉为“中国造船业的旗舰”,是国内首家跻身世界造船十强的企业。2009年,大船集团荣膺世界最佳船厂奖。
集团发展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起点,创造新水平,谋划新发展,广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和谐发展。
发展思路
概括起来为:一个核心、两个区域、三个配套基地、四个结合、五大产业。即以做强做大造船产业为核心;以香炉礁沿岸老造船区域和长兴岛临港工业区新规划区域为主厂区;完善旅顺舱口盖和分段建造、大连湾管子和舾装件生产、营口鲅鱼圈分段建造三个配套基地;通过军民结合、造修结合、船舶和重工结合、船舶和海洋工程结合,形成军工、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重工五大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发展目标
到2010年,造船能力达到600万吨,产量达到500万吨,经济总量超过200亿元; 到2015年,造船能力达到800万吨,产量达到7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300亿元; 到2020年,造船能力达到1000万吨,产量达到900万吨,经济总量达到400亿元。
视频
辽宁舰今日进入大连造船厂船坞,两艘中国航母首次并列
参考资料
- ↑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发布,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