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馬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越秀區
圖片來自mapio

大馬站是曾存在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的一個街道片區,與鄰近的小馬站合稱大小馬站,北到中山五路,南到西湖路,與北京路平行,地處廣州商業最繁盛地段。2000年以前,大馬站為傳統風格街巷,以清代合族祠書院建築群、大馬站教會以及美食街著稱。而其明清書院群曾為大中華罕見,是清代廣東文化教育事業的復興和學術重振的見證,被譽為中華百座歷史文化名城中獨一無二的名勝古蹟。

歷史介紹

宋時大小馬站就有駐有馬軍的記載。

時期,大馬站鄰近當時的當時的總督巡撫布政司知府衙門,以及省、府、縣各級學宮。清康熙年間,兩廣總督在大馬站興建越秀書院[1],此後,周邊地區形成大規模合族祠書院建築群,僅大馬站一條街巷兩側就集中多所書院,直至1999年大馬站西側仍保留5座書院:平所書院謝氏書院三益書屋賴氏書室江都書室。民國初,大馬站還是拉麵毛、梳頭等傳統美容集聚的地方。

大馬站35號曾是著名的大馬站教會所在地。1950年林獻羔開始在大馬站35號的家中開始聚會,稱為「大馬站福音會堂」。因他不願意加入政治宣傳式的三自愛國教會,在1955年9月14日晚,在肅反運動中,和王國顯張耀生作為「大馬站反革命集團」頭目,在會堂內被捕,1955年9月27日,廣州三自會組織了控訴「大馬站反革命集團」的大會,隨後他們被判入獄多年。1978年林獻羔出獄後,恢復了大馬站35號的聚會。之後人數逐漸增加到數千人,影響頗大。2000年後大馬站教會遷至德政北路雅荷塘(北)榮桂里15號。

1990年代,大馬站曾自發形成一條美食街,食肆、大排檔林立。

清拆重建

早在1999年,越秀區的人大代表就聯名提出《關於落實保護大小馬站、流水井古書院群議案》。然而在2001年,當局為將北京路改為步行街,而想將大馬站拓寬為馬路[2],於是沿街建築均被清拆,內街區亦被大片推倒,而舊書院建築據拆卸的樑柱、磚石有作編號保存,以備計劃重建於小馬站。時隔多年,大馬站一帶合族祠書院建築大部分被清拆一空,代之臨時停車場。2006年,越秀區就規劃以北京路商業街為主軸,將附近的商業建築和歷史古蹟、骨幹景點連接起來,打造國際商貿旅遊區[3]。由於牽涉開發資金不足、業權糾紛問題等,時至2010年,復建工程仍未動工。2012年部分廣州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保護議案,得到廣州市人大主席團的重視,但難敵利益輸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