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天目山遺址,位於江蘇省姜堰市城區北郊,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占地總面積3.4萬平方米。
天目山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約3100年,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遺址發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排水溝等遺蹟,出土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地的器物,以及鹿、獐、犬、魚、鱉、蚌等遺骨。
天目山遺址,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蹟。它對研究江淮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據考,早在新石器時代,泰州一帶已有人類居住。夏、商時期,泰州一帶人類活動頻繁。泰州北郊的天目山古城構築於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春秋時期,天目山古城曾作為吳國的軍事城堡,吳國北上爭霸曾會盟諸侯於此。
東晉時有王冶、鹿女在天目山修煉。王冶臨走時,藏五丈履等物於井中。梁昭明太子蕭統,曾與昭陵王來此敬禮。唐代永徽年間,皇帝曾賜天目山道觀名。宋元豐二年(1079年),發運使蔣之奇奉旨來這裡祈禱上蒼,開右井得鹿角數十支,又獲金龍玉璧等物。
自西周以來,古城的上面接連覆蓋着漢代、宋代直至明清時代的歷史遺蹟。古城在最下面,後來者居上,最後在山頂建起了一座東嶽廟。
遺址特點
城區布局
天目山遺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橢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
外城呈長方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外城裡包着一座內城,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
城牆結構
構築城牆的主體結構材料是土,結構很堅挺。城牆底部寬約20米,兩側坡度約45度,城牆頂面推算高度約10米。
內城南側的城牆中,有小孩墓葬一座,為長方形的土炕祭祀墓。北側城牆中有一件祭祀性質的陶罐,周圍還有祭祀遺蹟。
文物遺存
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們在天目山遺址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80年代初和90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
21世紀初,天目山遺址發現有河道、城牆、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溝等古遺蹟,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2]。
視頻
天目山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名單通知 ,文博在線
- ↑ 姜堰天目山下竟壓着一座西周古城 ,搜狐,2019-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