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凡托河
簡介
相關歷史故事
公元前216年的坎尼戰役。時值羅馬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2年)期間,北非、西班牙、高盧以及意大利的攜盾騎兵們全部參與其中。偉大的迦太基指揮官漢尼拔橫越阿爾卑斯山,從西班牙到達意大利,在兩年內讓羅馬人遭到3次大敗。一段時間內,羅馬人不情願地滿足於在漢尼拔四處尋找補給時尾隨其後。但是在這樣度過冬天和公元前216年的春天之後,漢尼拔試圖打破現狀。他離開阿普利亞北部耶魯紐姆的冬季營地,向南進發,去攻占坎尼(今坎尼峰),那裡的要塞已變成了羅馬人的一個重要補給站。這不僅一度確保了他的優勢地位,而且讓羅馬軍隊的補給出現了困難。羅馬指揮官們再三請示政府該如何應對,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要繼續避戰似乎很難。
羅馬元老院和公民大會厭倦了相持不下的僵局,命令執政官盧基烏斯·埃米利烏斯·保盧斯和蓋尤·特倫提烏斯·瓦羅徵募部隊,並率領總共8個羅馬軍團和同等數量的意大利盟軍對抗漢尼拔。他們依令行事,不久,指揮着1萬騎兵和略多於4萬步兵的漢尼拔髮現,他自己面對着8萬步兵和超過6000的騎兵,這也是羅馬曾在一地集結過的最大規模的軍隊。
我們應當忽略雙方在戰前所進行的調動,以及由時常互相矛盾的資料記載所引起的許多爭論。這些資料記載,此戰發生在坎尼附近的奧非都斯河(今奧凡托河)南岸,如今這條河沿坎尼所處山脈的北緣流淌。這條河經常改道,很可能它當時的河床在更北的地方。羅馬人不願在河的北岸交戰,於是在南岸進行了戰鬥部署,期望能限制漢尼拔騎兵的行動。
羅馬人必須要在一個僅寬約3.5公里(2英里)的戰場上部署如此眾多的士兵,他們放棄了常規的稀疏隊形,將重裝步兵大縱深、緊密地集中在一起。在右翼,他們派駐了羅馬騎兵(總共1600~2400人),將其置於步兵與河流之間;在左翼,是部署在步兵與山巒之間的3600~4800名意大利同盟騎兵。在前面與整個戰鬥編隊保持一定距離部署的是輕裝部隊,他們與敵軍輕裝部隊進行小規模的戰鬥。和希臘各城邦的情況一樣,羅馬騎兵由滿腔熱情的貴族們組成,這些輕裝騎兵戴着頭盔但卻沒有護身鎧甲,拿着適合用來擋開標槍但卻不適於近身格鬥的圓形牛皮盾牌,揮舞着更適合投擲而不是近戰的纖細長矛;他們搖擺不定,容易潰敗,而且缺乏後援。
因此,如果陣線被突破,他們就沒有其他作用了。士兵們上下馬都很容易,但這在近戰中卻是很危險的。羅馬騎兵每30騎編成一個中隊,每個中隊有3名軍官和3名下級軍官,這表明中隊之下每10人為一個單位。如今在羅馬治下已有數十年的意大利同盟們的裝備與編制可能與此相似。他們的馬和希臘馬很像,其中的維尼提馬尤以其速度(如果不考慮其美麗的外貌)而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