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威兰运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威兰运河
图片来自THE NIAGARA INDEPENDENT

威兰运河英语:Welland Canal)是加拿大安大略省一条运河,全长43.4公里(27.0英里),南起伊利湖畔的科尔伯恩港(Port Colborne),北至安大略湖圣凯瑟琳斯的威勒港(Port Weller),贯穿尼亚加拉半岛并以中途与其交汇的威兰河为名。此运河容许船只避开尼亚加拉瀑布来往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并构成圣罗伦斯海道的一部分。每年约有3000艘船只使用威兰运河,合共运载的年度货物流量达4千万公吨[1]。运河现时由圣罗伦斯海道管理公司营运。

简介

运河南北两端的高度相差约99.5公尺(326英尺),途中共有八个24.4公尺(80英尺)阔的船闸[3]。当中七个船闸长233.5公尺(766英尺),各自容许船只升降43公尺(141英尺)至49公尺(161英尺);位于南端的8号船闸则长349.9公尺(1,148英尺)[4]。使用运河船只的长度限制为225.5公尺(740英尺),高度限制则为35.5公尺(116英尺),以容许船只在运河北端的圣凯瑟琳斯通过花园城市高架桥的底部;运河沿线其他桥隧则为开启桥或河下隧道。船只航行威兰运河全线平均需时约11小时。

现有的威兰运河为第四代运河,于1932年落成,而绕过威兰市中心的新水道则于1973年完成。各代运河令底特律温莎克里夫兰五大湖区沿岸工业城市出产的制成品得以经蒙特娄魁北克城的港口对外输出,构成五大湖区经济的重要一环。此外,运河每年为尼亚加拉区带来的经济收益达2亿2千2百万元,并是区内的最大雇主之一[2]

历史

在威兰运河开通前,来往安大略湖和伊利湖的水路交通需途经尼亚加拉河并在尼亚加拉瀑布附近卸货,货物经陆路运送到瀑布另一边后再上船[3]。到了1820年代,上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商人威廉·咸美顿·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就兴建运河贯穿尼亚加拉半岛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梅里特得出项目可行的结论后便成立威兰运河公司,并于1824年11月24日动工兴建第一代威兰运河[4]。首代运河于1829年11月29日落成,北起安大略湖畔的达尔豪西港(Port Dalhousie),沿十二咪溪(Twelve Mile Creek)南达罗便臣港(Port Robinson),在此沿威兰河向东通往尼亚加拉河(两河汇合之处为尼亚加拉瀑布的上游),再沿尼亚加拉河南至伊利湖[5]。运河于1833年进行改建,当中包括兴建从罗便臣港往南直达科尔伯恩港的水道。改建后运河全长43.4公里,深2.4米,共设40个木制船闸。运河工程总共耗资800万元,发起人梅里特堪称威兰运河之父[5]

首代运河仓卒落成的木制船闸保养成本高昂,不足为运河公司收入所弥补,公司遂向上加拿大政府寻求援助,而上加拿大政府亦于1839年购入威兰运河公司[6]。运河后从1842年起扩建成第二代运河,当中包括将运河加深至2.7米,以及将船闸阔度从6.7米扩阔至8.1米。船闸之间距离从33.5米加长至45.7米,船闸数目亦下降至27个。运河再于1853年加深至3.1米[5]

到了19世纪中期,水路交通改由体积较大的蒸汽船主力行驶。一个由政府委任的委员会于1870年发表报告,指威兰运河若维持现状的话,便只能应付从五大湖上游地区输出物资流量的四分之一[7]。有见及此,运河再度扩建成第三代运河,并于1887年完成,介乎达尔豪西港和艾伦堡(Allanburg)的路段弃用十二咪溪而改用较直接的走线。第三代运河深4.3米,船闸阔13.7米,船闸之间距离为82.3米,共设26个石制船闸[5]

第四代威兰运河于1913年动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停工,战后于1919年复工并于1932年完成[11]。运河北端往东移并改以威勒港为安大略湖端的出口;威勒港一带本来没有天然港口,当局需修建两条伸入安大略湖,长2.4公里的人工堤岸。第四代运河水深原为7.6米,后来加深至8.2米,现时则达9.1米。政府再于1966年5月批准在威兰市外围兴建一条新水道,以取代长14.6公里(9.1英里),途经威兰市中心的运河路段[12]。新水道于1967年动工,1973年3月通航[8]。

桥隧

横越威兰运河的部分桥隧如下:

侧切面

横轴代表威兰运河长度,纵轴则代表海拔高度。左侧代表安大略湖,右侧代表伊利湖。


参考资料

  1. Welland Canal: Significance. Anthony Raso. [2013-08-13]. 
  2. SLSMC, p.12
  3. SLSMC, p.1
  4. SLSMC, p.2
  5. 5.0 5.1 5.2 5.3 Welland Canal: History. Anthony Raso. [2013-08-13]. 
  6. SLSMC, p.3
  7. SLSMC, 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