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存在與虛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存在與虛無》,當代西方存在主義哲學著作。薩特(見「辯證理性批判」)著。首次發表於1943年。中譯本三聯書店於1987年出版,陳宣良等譯,杜小真校。中譯本約60萬字。

內容簡介

全書由導言、正文4卷和簡短結論組成,分別闡述了存在、虛無、自為和為他等問題。首先,系統闡述了關於存在的現象學思考和本體論證明。從現象學的觀點出發,將存在分為兩類,即「超現象的存在」與「客觀的存在」。超現象的存在即「意識的存在」,客觀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關於自在的存在提出了3個命題:存在存在、存在是自在的、存在是其所是,以強調自在的存在既無空間關係,也無時間關係,是無法言說,絕對偶然的東西。關於意識的存在,首先闡明了其虛無性和意向性。認為意識本身是「虛無」,它不是可以與客觀存在相對立的獨立存在,而是存在之否定這一意義上的存在,是作為非存在的存在。意識本身空空如也,一切意識或為對象意識或為自我意識。對象意識與自我意識的區別在於自我就是意識,因而意識就是意向。試圖通過強調意識之虛無而與貝克萊式的主觀唯心主義相區別。認為自在之中沒有虛無,虛無是意識與存在的關係,把虛無帶給世界的是本身即為虛無化的意識。意識的虛無代表現為意識結構中的三重否定,即意識對外界的否定,意識對自身的否定和意識對自身否定的否定。總之,意識的結構把人展現為自由,人就是自由,自由是不可逃避的,逃避自由不過是「自欺欺人」。認為意識這一虛無化的存在是「自為的存在」。自為是一種沒有自身存在基礎的存在,是「存在的缺失」,因而它追求存在,創造存在。作為存在之缺失的人在創造價值的同時創造着自我,自為處於不斷的超越之中。自為的超越也表現為自身含有三種關係,即自為與自我的關係,自為與自在的關係和自為與他人的關係。最後討論了自在與自為的統一問題。指出作為虛無與自由的自為其存在方式是活動,人通過活動改變對象並將對象占為己有,從而充實自己所缺乏的存在,達到自在與自為的統一。但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這種統一又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如果人真正把某一對象化為己有,也就是將這一對象完全毀滅,如不將其完全毀滅,則化為己有成為一個不斷的過程。所以,自為不可能成為自在,虛無不可能成為存在,人是註定要失敗的,人是一種無用的熱情。這就是全書的結論。

本書是薩特全部存在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帶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傾向,它極端強調個體存在的思想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工具書的分類

工具書[1]按內容分有綜合性的、專科性的;按文種分有中文的,外文的;按編輯體例與功用分有辭書、類書、政書、百科全書、年鑑、手冊、書目、索引、文摘、表譜、圖錄、地圖、名錄等[2]

視頻

存在與虛無 相關視頻

薩特哲學系列:存在與虛無是什麼意思?世界真的存在嗎?
717.相遇《存在與虛無》(之一)誦讀:莉莎

參考文獻

  1. 常見的工具書術語,新浪博客,2008-11-29
  2. 工具書有哪些類型,中學生讀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