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宁蒗县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宁蒗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丽江市下辖之一,俗称小凉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县人民驻地大兴镇,距省府昆明628千米,距丽江市政府驻地129千米。截止到2014年,辖区总面积6025平方千米。宁蒗彝族自治县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

2011年末,宁蒗县总人口26.42万人,在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达16.64万人,占63.0%。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生产总值26.7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23.5:41.5:35。宁蒗彝族自治县旅游景点泸沽湖、永宁温泉、青龙海、扎美寺等景点。[1]

历史沿革

汉代为遂久县、姑复县地,属越嶲郡。

唐南诏时,北部地区称为"楼头赕",初属铁桥节度,后属剑川节度。

宋大理时属善巨郡。

元朝时实行土司制度,北部置永宁州(土知州),南部置蒗蕖州(土知府),属丽江路。

明永乐四年(1406)改属云南布政使司。

清末至民国时期,邻县居民称宁蒗为小凉山。

1917年,永宁土府、蒗渠土司合并设立宁蒗分县,属永北县。"宁蒗"一词由元时永宁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

1936年设宁蒗设治局,治今大兴镇。

1950年1月21日,宁蒗和平解放。1950年2月在南部地区成立小凉山彝族办事处,同年5月,北部地区成立宁蒗县政务委员会,1951年9月改称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

1956年9月20日(一说为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北部的宁蒗县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和南部的小凉山彝族事务办事处合并,成立宁蒗彝族自治县,隶属丽江行政专员公署。1970年属丽江地区管辖。2003年属地级丽江市管辖。

2005年8月4日,云南省政府撤销红旗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兴镇,镇政府驻原大兴镇政府驻地。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宁蒗彝族自治县辖1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共7个社区、84个村。宁蒗彝族自治县具体下辖乡镇为大兴镇、拉伯乡、永宁乡、翠玉傈僳族普米族自治乡、红桥乡、宁利乡、金棉乡、西川乡、战河乡、西布河乡、永宁坪乡、跑马坪乡、蝉战河乡、新营盘乡、烂泥箐乡。[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宁蒗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0°22′29〞~101°15′51〞,北纬26°34′54〞~27°55′34〞之间。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部丽江市东北部川滇交界处。东、东北分别与四川省盐源、盐边县接壤;南、东南分别与华坪、永胜两县相连;西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古城区隔金沙江相望;北与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为邻。东西横距90千米,南北纵距250千米,辖区总面积6025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宁蒗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境内山峰林立,沟壑交错,属典型山原地貌。绵绵山自北向南纵贯全境。绵绵山以西属金沙江高山峡谷地貌,群山争峙,河谷深切,海拔悬殊。绵绵山以东大部属山原区,山势较浑厚。主要高原平坝分布于这一带,较大的有永宁坝(面积56.5平方公里)、白渠坝(县城坝,面积20.5平方公里)、红桥坝(面积20.4平方公里)。境内最高点白岩子山主峰海拔4510.3米,最低点为宁利乡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

气候

宁蒗气候属低纬高原季风区,干湿季分明,因受高原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立体气候显著。年均降雨量920毫米,年均日照2298小时,年均无霜期190天,年均气温12.7℃。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左右,年极端最高气温将达到30℃左右。[3]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宁蒗的生物资源丰富,孕育着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的多种动植物。仅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材就有60科155种,藏量达3610.6万公斤;有松茸、木耳、羊肚菌等25种珍稀野生菌;有天然牧场447.15万亩,可载畜5.7万个黄牛单位,是云南省重要的商品牛羊基地县。全县森林覆盖率43.4%,是金沙江流域的重点林区县。

矿产资源

截止到2012年,宁蒗境内煤储量约在1.5-2亿万吨左右,已探明储量达3500万吨。还有丰富的铁、铜、铅、锌、铝土、锰、金、银、钨、钼、镍等金属矿及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等矿藏资源。[4]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宁蒗县总人口26.4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600 人,城镇化率13.1 %。另有流动人口22987人。总人口中男性13.83万人,占52.3%;女性12.59万人,占47.7%。14岁以下6.45万人,占24.4%;15~64岁18.39万人,占69.6%;65岁以上15800人,占6.0%。

民族

2011年末,在宁蒗县总人口中,以彝族为主,达16.64万人,占63.0%;有汉族、纳西族(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壮族、白族、藏族、苗族、傣族、回族等11个民族,共9.78万人,占37.0%;超过千人的有汉族、纳西族(含摩梭人)、普米族、傈僳族、壮族等5个民族。其中汉族5.10万人,占总人口的19.7%;纳西族19640人(其中摩梭人口16119人),占7.6%;普米族12526人,占4.8%;傈僳族8303人,占3.2%;壮族1173人,占0.5%。2011年人口出生率8.2‰,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长率4.6‰。[5]

经济

概况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生产总值26.7亿元,比2012年增长15.2%;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3.3亿元,比2012年增长30.8%;地方财政总收入4.5亿元,比2012年增长3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4亿元,比2012年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亿元,比2012年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9元,比2012年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4231元,比2012年增长2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宁蒗彝族自治县一产、二产、三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为23.5:41.5:35。

第一产业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农作物播种65.6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8.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3万吨,实现连续十年增产,年均增幅在1.2%以上。累计建成苹果基地5.8万亩,木瓜基地17.3万亩;种植核桃20.5万亩,花椒3万亩,中药材2.6万亩;种植烤烟2.9万亩,收购烟叶6.49万担,产值达8092万元;新建蔬菜大棚7.62万平方米,规范化种植露地蔬菜5100亩。2013年末大小家畜存栏86.6万头(只)、出栏32.6万头(只),肉类总产1.95万吨,畜牧产值达5亿元。建成107个惠农支付服务点,按时兑现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等资金5490.44万元。

第二产业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原煤产量达80万吨,总产值达4亿元。实施石丫口、干布河、拉都电站扩容增效,沙力和金棉变电站、牦牛坪风电场等建设工程,地方电力年发电量达2.24亿千瓦时。

2011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工业总产值9.63亿元。其中:轻工业完成2.5亿元,重工业完成7.13亿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9亿元,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7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067万元,实现利税总额12031万元。

第三产业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2.9%;旅游综合收入比2012年增长103.3%,其中泸沽湖景区门票收入比2012年增长60.4%。宁蒗彝族自治县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0.71亿元,比2012年增长13%;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9.26亿元,贷款余额16.5亿元,贷款比2012年增长27%。[6]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建成校舍5.4万平方米。实施骨干教师津贴制,新招录152名教师。幼儿入园率62.6%,小学入学率99.2%,"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88.9%,初中入学率99.7%,高考本科上线率57.5%;职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例为0.37:1。

医疗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实施4个乡卫生院、23个村卫生室建设,县医院、中医院均通过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新农合参合率96.6%,城镇居民医保参合率100%,城镇职工参合率100%;实现新农合医疗费用补偿和民政救助"一站式"服务,村级门诊减免率45%,乡级住院补偿率90%。

文化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完成1.1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91个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举办"校园杯"文艺大奖赛、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学生运动会、"库诗杯"篮球运动会、"五·一"职工体育比赛,放映农村电影专场600余场次。

社会保障

2013年,宁蒗彝族自治县新增城镇就业116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0人,困难人员就业80人;完成"贷免扶补"创业10户、小额贷款扶持创业68户,带动就业285人。宁蒗彝族自治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9%。投入2458.11万元。宁蒗彝族自治县发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金、特殊困难群体生活补贴1.19亿元。宁蒗彝族自治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500户,廉租房和公租房1000套,安居工程400户,补贴低收入家庭住房500户,兑现在职人员住房补贴1945万元。宁蒗彝族自治县对21户115人水电移民进行搬迁和后扶安置。[7]

旅游景点

泸沽湖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面积约48.45平方公里。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族,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

永宁温泉

永宁温泉面积约50平方米,泉水恒温38℃,是一个天然浴场。因其泉水中含有硫化氢,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对关节炎和皮肤病疗效显著。

青龙海

青龙海,又名天湖,位于海拔4033米的药山之巅。水面面积2亩,平均水深1.5米,湖周苍松翠柏环绕。盛产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有"山巅瑶池"之称。

扎美寺

扎美寺位于永宁乡皮匠街西北的古尔山脚下,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扎美寺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五年,为藏传佛教黄教格鲁派喇嘛寺。[8]

民族风情

概况

宁蒗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内陆县,居住有彝、汉、摩梭人、普米、僳僳、纳西、藏、白、壮、傣、苗、回等12个民族,民俗民风纯朴、独特。

彝族

彝族节日有火把节、过年节、二月八节、三月三节和初十五节。

饮食。第一、饭食。彝族居住在山区,食品主要有马铃薯、荞麦、燕表、大小麦、玉米、圆根、青菜等。第二、肉食。彝区的肉食类主要有牛、羊、猪、鸡等,以羊肉为贵。杀猪,以火去毛,也可用开水去毛。第三、饮酒。彝族以酒为贵,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都离不开酒。第四、饮茶。彝族好茶,凡中年以上男女均有饮茶习惯。以陶制小砂罐熬煮,以精制制小瓷杯作茶盅,以荞粑、炒面为佐食。五、吸烟。彝族爱吸自种的兰花烟,且有吸烟不能断代之说。

服饰。建国前,宁蒗彝族的装饰品以金、银、铜、玉、骨、贝等为原料制成,品种繁多。无论是女子、男子服装,还是诺、百姓服装,季节性都不强,寒暑不变,终年身披披毡既为避雨又为御寒。建国后,大多数男子和少数女子改穿汉装。穿彝族服装者,其服装已以棉、丝、纤维制品为主,款式新颖,缝制精细。

婚姻。建国前,宁蒗彝族实行严格的同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姨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制度。男女婚事由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和幼时择配偶极为普遍,男女双方均无恋爱自由权和婚姻自主权。解放后,彝族原有的婚姻制度已逐渐改变,异族通婚及由于奴隶制的消亡过去所谓的不同等级的男女通婚者已渐多,男女青年已有一定的恋爱自由权,但仍有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现象。

丧葬。宁蒗彝族除对未满周岁夭折的婴儿实行土葬,对患麻风病死者实行裹牛皮盖锅土葬外,其余皆行火葬。

名优特产

小凉山苹果

小凉山苹果在1990年和1993年两次夺得云南省温带水果评比会桂冠。1995年荣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

泸沽湖清酒

泸沽湖清酒采用传统工艺和纯粮精酿而成,酒味清香纯正,具有独特口感。先后荣获'95中国昆明新技术新产品展销会银奖,中国'99昆明世博会十家放心酒等荣誉,2002年又获第九届中国专利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国际名牌食品"称号。

苏里玛酒

苏里玛酒以泸沽湖畔摩梭人家秘藏工艺精制而成,被称为"女人家的酒"。

紫杉醇

紫杉醇从珍稀植物红豆杉中提炼而成,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荞麦产品

荞麦产品富含淀粉、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1,具有清热、健胃功效。[9]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