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宋湘 | |
---|---|
诗人 | |
朝代 | 清朝 |
姓 | 宋 |
名 | 湘 |
字 | 焕襄 |
號 | 芷湾 |
出生 |
1757年 清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 |
逝世 | 1826年(68-69歲) |
著作 | |
《不易居斋集》 《红杏山房集》 |
宋湘[1](1757年-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清代中叶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教育家,政声廉明的清官。他出身贫寒,受家庭影响勤奋读书,年轻时便在诗及楹联创作中展露头角,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清史稿·列传》中称“粤诗惟湘为巨”。
人物生平[2]
7岁入蒙馆,从师就读。9岁能文,出口成章。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年)应嘉应州童子试,名列榜首。次年应童子科试,又居第一。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三年,宋湘在家一边读书,一边务农。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年)进入嘉应州学宫就读。同年应府官及学政小考,得中秀才。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秋,宋湘赴省参加乡试,才压群秀,独占鳌头,高中解元。旋领解北上,在京度过六、七年清贫岁月,先在离京不远之三河县陈榕溪师的三河官学潜心攻读,后在镶黄旗觉罗官学校任教习,著有《不易居斋集》。
清嘉庆四年(1799年)参加会试中式;旋应殿试,中二甲十一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年十月,因父在家病逝,告假回乡奔父丧。
清嘉庆六年(1801年),宋湘应惠州大守伊秉绶邀请,长惠州丰湖书院,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羊城,曾长“粤秀书院”。
嘉庆十年(1805年)冬,重赴北京,在翰林院供职,历任文渊阁校理、咸安宫总裁、国史馆总纂、教习庶吉士等职。十二年秋,派往四川主乡试,十三年秋前往贵州主乡试。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宋湘时年58岁,万里南行,出守云南曲靖、广南、永昌诸府。沿途触景生情,写下了不少同情人民疾苦和登临览胜的诗篇,编入《南行草》。他在云南为官的13年,实职是曲靖知府,中间曾代理广南、大理、顺宁、永昌、楚雄等府及迤西、迤南道尹。在任为官清廉,亲民爱民,政绩显著,清史列传、广东通志及嘉应州志均有记载,州志尤详。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马龙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王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用水;代迤西道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权永昌府时,见郡有书院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饲,立碑祀奉。此外,为诸志所不及载之“点苍山造林”大事,亦为宋湘之业绩。宋湘留滇十三载,对云南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极其热爱。苍山、洱海、大理三塔、滇池大观楼、澜沧东铁索桥等,是他反复歌吟的对象。而尤为可贵的是,在这些边疆风物作品中,表露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书法创作[3]
善书法,曾书刻“丰湖书院”巨匾。他为书院书撰的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被收进《中国名匾》一书。
云南大理一中南花厅内,珍藏着一块古雅庄重的大理石碑――宋湘手撰的“种松诗碑”,记载了他任职期间组织发动群众植树造林的历史:前摄迤西道篆日,买松子三石,于点苍山三塔后寺鼓民种之,为其濯濯也。今有客报余松已寻丈,其势郁然成林者,予喜且感,系以三绝句:
不见苍山已六年,旧游如梦事如烟。
多情竹报平安在,流水桃花一惘然。
古雪神云看几回,十围柳大白头催。
才知万里滇南走,天遣苍山种树来。
一粒丹砂一鼎封,一枚松子一株松。
何时再买三千石,遍种云中十九峰。
诗文
宋湘是清中期岭南诗坛卓然特立的诗人,与黎简双峰并峙,是继“岭南三大家”之后岭南诗坛的杰出代表。《清史列传》称“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 他的诗歌风格鲜明,取法少陵、东坡,但不宥于某家某派,个性突出。即在群星辈出的乾嘉诗坛,亦能傲立其间,不失其本色。邱炜《五百石洞天挥麈》称宋湘诗歌“七言律、古、歌行,醇而后肆,真有东坡化身之观,其高妙者,上师韩杜。四五言语多解脱,五律飘逸不群,七绝警切。”在诗歌创作外,宋湘在诗歌理论上也颇有建树,其《说诗八首》观点鲜明,持论公允,堪称清代诗歌理论史上的杰作。
作品欣赏[4]
【忆少年】
老屋柴门树打头,
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
恨不先生命牧牛。
【说诗】
池塘春草妙难寻,泥落空梁苦用心。
若比大江流日夜,哀丝豪竹在知音。
【接家信】
口有平安报,中宵泪亦多。经年曾不至,一纸定如何?
为子可堪此,持缄重自讹。那禁先手战?老父字成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