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定西市陇西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定西市陇西县

定西市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是古丝绸之路新亚欧大路桥的必经之地,面积2408平方公里,人口51.32万人。她以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一直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一度成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

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建筑威远楼雄居县城中心,声闻四达;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亭台楼榭,风景秀丽。天下李氏源于陇西,“陇西堂”闻名海内外。

这里资源丰富,产业发达。享有“西北药都”、“千年药乡”之称,宜产多种地道优质中药材,党参、当归、红黄芪量大质优,驰名中外,是“中国黄芪之乡”,“陇原三绝”颇享盛名,是著名的“中国腊肉之乡”。[1]

概述

陇西县位于甘肃中部,渭河上游。陇西县历史悠久,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陇西郡(治狄道,今临洮),即有此名,因地处陇山以西而得名,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汉初置襄武县,汉末移金城、陇西二郡治襄武,从此成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唐时初为武阳县,后为陇西县。县名遂沿用至今。

陇西境内有遗址、墓葬、长城、建筑和碑刻等各类文物点150余处,其中有包括吕家坪遗址、西河滩遗址和威远楼等在内的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方面,陇西县博物馆共有藏品3400余件,其中一级品5件。[2]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曾诏令天下,李氏郡望是陇西,遂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现位于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内有“陇西堂”传为李氏祖祠,进而有李氏文化之说。[2]

地理位置

陇西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定西市中部,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通渭县,西边渭源县,南边漳县、武山县,北边安定区。

历史沿革

陇西县[1],上古为西戎部族所居。西周晚期,在今陇西县境生活的戎族有豲戎和襄戎。豲戎在渭水上游最为强大,有小邑。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改诸邑为道”,置豲道,治所在今陇西县东南,为今陇西境最早的县级行政建置。 西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设襄武县(治今县城东南5里处)、首阳县(治今县城西50里处),今陇西境有襄武县、首阳县和豲道。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兰干县(治在今陇西北部)。此时,今陇西境有襄武县、首阳县、兰干县和豲道并存。襄武县、首阳县隶属陇西郡,兰干县、豲道隶属天水郡(同年,分陇西郡地置)。

王莽时期,襄武县改称相桓县,兰干县改称兰盾县,东汉时均恢复原名。

东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三月,“徙金城郡治襄武”。次年,“陇西郡徙襄武”,襄武成为两郡郡治。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置南安郡,郡治豲道,辖豲道、新兴县(在今武山县境)和中陶县(同年,废兰干县置)。此时今陇西县境有襄武县、首阳县、豲道、中陶县并存。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陇西郡治由狄道移襄武县,今陇西境有陇西、南安两郡同治。

西晋、东晋至十六国时期,今陇西境仍有襄武县、首阳县、中陶县和豲道,分属陇西、南安二郡。

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置渭州,治襄武,领陇西郡、南安阳郡(同年,由南安郡改置)、广宁郡(今武山、漳县境)。陇西郡领襄武(郡治)、首阳二县,南安阳郡领桓道(郡治,同年由豲道改置)、中陶县。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年),改首阳县为渭源县。北周明帝武成二年(560年),桓道县又改内陶县,废中陶县并入内陶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陇西郡、南安郡,置渭州(治襄武),并改内陶县为武阳县。开皇十年(590年),改武阳县为陇西县(陇西县名之始),与襄武县同属渭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废渭州,又设陇西郡(仍治襄武),领5县,今陇西境有襄武、陇西、渭源三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废陇西郡,置渭州,治襄武。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仍置陇西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恢复渭州建置,陇西郡隶属渭州,并在渭州增设中都督府,郡治、州治、府治均在襄武县。

五代十国时期,今陇西境地被吐蕃占据,建置无考。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以襄武县旧城址建古渭砦。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升古渭砦为通远军。元祐五年(1090年),设陇西县(县名沿用至今),以古渭砦为县城。崇宁三年(1104年),改通远军为巩州,州治陇西。

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年),设巩昌府(后改为巩昌路),并置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均治陇西。

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年),改陕西西路巩昌总帅府为巩昌路便宜都总帅府。至元九年(1272年),设巩昌路府,隶属陕西四川行省。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陇右诸州提刑按察使司,治巩昌。至元二十一年(1283年),设巩昌等处行工部。至此,巩昌成为今甘肃省兰州以东,包括陕西5县、四川4县广大地区的军政中心。

明朝仍在陇西设巩昌府,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后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设巩昌卫指挥使司(军制)。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设分守陇右道,治陇西。

清初,巩昌府隶属陕西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右两布政使司移设巩昌,辖巩昌、临洮、平凉、庆阳4府9州28县。同年,陕西按察使司增设按察使一员,驻巩昌。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右布政使司改为巩昌布政使司。次年,改巩昌布政使司和巩昌按察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和甘肃按察使司,移治兰州。从此,陕甘分省。巩昌府由陕西行省划归甘肃省,陇右道由秦州移驻巩昌。光绪年间(1875—1908年),甘肃省分设7道,巩昌府隶于兰州道。

中华民国2年(1913年)裁撤巩昌府,陇西县隶属兰山道。民国16年(1927年),陇西县直辖于省政府。民国25年(1936年),陇西县划归甘肃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8月13日,成立陇西县人民政府,隶属岷县专区。1950年5月,陇西县划归天水专区。1956年初,陇西县改属定西专区。1958年12月,将渭源县并入陇西县(1961年12月划出)。2003年12月,定西地区撤地设市,陇西县属定西市。

自然气候

全县海拔1612—2778米,年均气温7.7℃,日照时数2292小时,降雨量445.8毫米,无霜期146天,属黄土高原地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旅游景区

李氏家族圣地——李家龙宫

李家龙宫始建于唐中叶,今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聚居地,那里曾有名叫“李家龙宫”的雄伟建筑。称其为官者,不但规模大,而且规格也高于庙,为上、中、下三组建筑,殿堂林立,建筑巍峨,古柏森森,环境肃穆,颇为壮观。龙宫座北朝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40米,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西主殿屋脊上安放九兽(只有皇宫和太和殿安放十兽),九条雕龙栩栩如生,龙宫建筑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条雕龙。象征“十八子李”的根深叶茂。巍然屹立的南大门上高悬唐玄宗御笔亲书的“李家龙宫”四个金色大字,遒劲凝重,神采飞扬。主祭堂上悬挂“陇酉堂”巨匾。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李家龙宫祭祀祖先。 唐王朝末期,社会动荡,民族交融,陇西李氏大举渡江南迁,遍布各地,李家龙宫数度遭毁,变成一片废墟。至今在一心村庙儿巷方圆一百多亩地下一片瓦砾,有的地方厚达十几米,当地人称“瓦渣坡”。

威远楼


威远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以渭州地修筑占渭砦后,韩琦筹划边防时,于城东一里处的北坊建一谯楼,名曰“威远楼”,取威震远方之意。孟卜诗有“韩公安抚来秦风,威远楼筑在渭滨,凭眺自看西土月,旌胜已靖朔方尘”之河.何时移君城中无考,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年),制铜壶滴漏及更鼓置于其上,在夜间击鼓报更,谷称鼓楼。明太祖洪武元年,依旧址重建,取名为“雄镇楼”。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加修葺。并将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所铸重达4000公斤的铜钟移置楼上,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俗称钟鼓楼。现在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通高26米,座基高11米,楼高15米,长27米,宽17米。一楼有廊柱24根,三楼均为正面飞檐,檐下斗拱彩绘102朵,结构严谨,造型雄伟,为歇山屋顶式建筑,1958年以来,陇西县政府组织人力多次维修,雕梁画栋,丹青彩绘,焕然一新,为陇西一雄伟建筑。逢年过节,游客可登楼远眺,鸟瞰县城全貌。威远楼为省级保护文物。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城西南一华里处,占地882亩,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陇西境内一座闻名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美传。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保昌楼


保昌楼位于陇西县渭河北岸河浦山岘口。该楼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8月18日,由巩昌知府颜士璋筹划,本地木匠莫长泰、瓦工蔡全福、画工李元等修建,为三层木楼,长宽各10米,高14米,一、二楼楼檐为四角形,三楼为八角攒顶式屋顶,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棂栏巧秀,飞檐翼然。为陇西北川游人入城的第一景观。该楼取名为保一方繁荣昌盛之意。保昌楼为省级保护文物。

文峰塔

文峰塔位于素有“旱码头”之称的陇西县文峰镇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该塔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一座底座直径4米,高34米的七级八角楼阁式实心砖塔,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1985年,陇西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翻瓦塔顶,填补裂缝,加铁匝4圈(1—4层),混凝土浇灌塔基。八脊攒顶,角悬风铃,塔的顶端立—钵体瓦瓶。文峰塔为待批省级保护文物。

战国秦长城遗址

战国时期,为了防止北方匈奴族的南下,北方的赵国、燕国、秦国都修筑了长城。甘肃境内的长城是秦昭襄王时期,约在公元前272年前后开始修筑的。西端起自现在的岷县、经临洮、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进入宁夏,再到甘肃镇原、环县、华池与陕西的秦长城相接。

陇西境内的长城是由渭源县郑家坪村段家岔进入陇西北方向的德兴阴山,经福星、高塄、云田、渭阳,从和平乡的沙川里入通渭县四罗坪,全长130多华里。遗址沿梁傍崖,蜿蜒起伏,断断续续,残缺不全。沟谷地带经多年水蚀风剥,遗迹消失;沿山梁地段遗迹明显,夯筑的土层清楚,走向脉络清晰可见。福星乡马莲岘到鱼家咀俗称长城梁,为战国时代筑的秦长城遗址,长约15华里,残垣高1——2米,顶部宽约1——4米,基部宽6——9米,两侧有壕沟,共宽50米,遗址中有大量绳纹板瓦、筒瓦、盆、砖罐等残片。

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代表,在渭河流域,尤其在甘谷、武山、陇西、渭源的渭河上游两岸,散布很广,比较集中。在陇西地区,沿渭河南岸的黄土台地保存了许多仰韶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分布从西到东,包括首阳镇的龙头山文化遗址、昌谷乡的梁家坪文化遗址、巩昌镇的张家坪文化遗址、文峰镇的暖泉山文化遗址等十多处。

这些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遗物丰富。有石器如石刀、石斧.石镞、石杵等;骨器有骨刀、骨针等。出土的陶器最多,如陶刀、陶环、陶纺轮、陶器皿等。陶器多属粗陶,其中彩陶表面红色,表里磨光,并有彩绘,如弧线三角纹、口沿单线纹等。尤其是尖底瓶的彩陶更为光彩夺目,造型独特优美,纹饰严谨,具有流畅感,充分体现了仰韶文化的风格和特征,它是彩陶中的瑰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晚期的另一类型的文化,因最初发现于甘肃和政齐家坪而得名。齐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渭河流域分布较广。陇西地区发同有二十几处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的黄土台地上,包括首阳乡韩家坪、梅家咀,菜子乡沙家庄、牟家台子,巩昌镇周家庄,南安乡唐家坪,云田乡红上沟,文峰镇营盘坪。堡子坪等文化遗址。

历史文化

陇西古时辖区甚广,一度包括仅甘肃的天水、兰州等地区。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都经过陇西。因其地处黄土高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自古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中的大将韩德等出自陇西。

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渊远流长,史云发源于古狄道(今临洮县)。显贵者有汉朝飞将军李广,广十六世孙是西凉王李皓,皓七世孙是唐高祖李渊,陇西李氏也因之鼎盛。

政治经济

行政区划目前下辖:巩昌镇、文峰镇、首阳镇、菜子镇、云田镇、通安驿镇、马河镇、福星镇、碧岩镇、柯寨镇;永吉乡、和平乡、渭阳乡、权家湾乡、宏伟乡、德兴乡、双泉乡。

陇西自古盛产药材,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 “(黄芪)第一出陇西、洮阳,色黄白甜美,今亦难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