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宜黄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东,居宜水、黄水汇合处,北纬27°03′-27°43′﹑东经116°01′-116°28′。总面积1944.20平方千米。总人口21.4万人(2004年),其中非农业人口3.75万人。
全县辖6个镇、6个乡、2个垦殖场:凤冈镇、棠阴镇、黄陂镇、东陂镇、梨溪镇、二都镇、中港乡、新丰乡、神冈乡、圳口乡、南源乡、桃陂乡。共有6个居委会、138个行政村[1]。县政府驻凤冈镇。
地势南高北低,山地面积占全县的59%,东南部军峰海拔1761米,为最高峰。宜水、黄水源出南部山地,分别流贯东、西部,北流至凤冈汇成宜黄河,向北汇入抚河。年均气温17.3℃,年降水量1749毫米。主要矿产资源有钨﹑铁﹑银、铌钽矿、水晶等。特产有薯粉丝﹑霉豆腐﹑水煮笋﹑百合粉、白莲、斗米壶水酒、松油醇、雪条棒等。
临(川)宁(都)、林(坊)崇(仁)公路过境。西北部曹山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发祥地。旅游景点有曹山寺和本寂禅师墓、明谭纶墓、大司马石牌坊、石巩寺、石门寺、桃华山﹑太极岩﹑谭公休闲山庄﹑军峰山等。
历史沿革
秦属九江郡,西汉为南城县域,东汉分属临汝、南城县地。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分豫章郡之临汝、南城立临川郡。同年,析临汝地置宜黄县。因县治在宜黄二水合流处,故名宜黄,属临川郡。隋初开皇九年(589),废临川郡设临川县,废巴山郡设崇仁县,宜黄并入崇仁县。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又析崇仁地置宜黄,隶抚州。武德八年,复并入崇仁。北宋开宝元年(968),南唐割崇仁县之崇贤、仙桂、待贤三乡置宜黄场,场署设仙桂乡长春里,仍属崇仁。开宝三年(970)升场为县,隶抚州,设县治于黄填镇(今凤冈镇)。八年(975),南唐土地尽入于宋,宜黄县属抚州军。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属抚州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抚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抚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各县直辖于省。三年,宜黄属豫章道。十五年废道,各县直辖于省。廿一年,宜黄属第八行政区。廿四年至解放前夕均属第七行政区。1949年5月10日,宜黄县城解放。先后隶属抚州地区(分区、区、专区)。2000年7月10日抚州地区改为市,宜黄隶属抚州市。
1985年3月15日,撤销黄陂、棠阴乡,设置黄陂、棠阴镇(赣府厅字[1985]160号)。1995年12月12日,撤销梨溪乡、东陂乡,设立梨溪镇、东陂镇(赣民字[1995]250号批复)。
1997年,全县面积1944平方千米,人口19.4万。辖5个镇、11个乡:凤冈镇、梨溪镇、棠阴镇、黄陂镇、东陂镇、桃陂乡、潭坊乡、城南乡、南源乡、二都乡、圳口乡、蓝水乡、神岗乡、中港乡、白竹乡、新丰乡。县政府驻凤冈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2],全县总人口205961人;其中:凤冈镇31532人、棠阴镇17753人、黄陂镇19690人、东陂镇10532人、梨溪镇17376人、城南乡15003人、二都乡15031人、兰水乡13709人、中港乡5488人、白竹乡4357人、新丰乡7427人、神冈乡9759人、圳口乡10922人、南源乡8338人、潭坊乡6824人、桃陂乡12220人。
2001年3月2日,撤销二都乡,设立二都镇(赣民字[2001]94号批复)。2001年11月8日,撤销蓝水乡,划归中港乡,乡政府驻蓝水;撤销白竹乡,划归黄陂镇;撤销城南乡、潭坊乡,划归凤冈镇(赣民字[2001]509号批复)。
2002年底,宜黄县面积1944平方千米,人口20.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1万人。辖6个镇、6个乡,6个居委会、15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凤冈镇。
2003年底,全县总人口21.1万人,辖6镇6乡。
视频
宜黄县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要做到“三个聚集” ,搜狐,2020-07-30
- ↑ 2001年3月28日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搜狐,200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