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宜(拼音:yí)是漢語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及商代金文 。宜的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砧板上放着兩塊肉的樣子,本義是菜餚,一說本義為祭名。有飽飯吃,而且有肉吃,生活自然是愜意的。故宜引申為相宜、適宜,又引申為適合、適當、應當、應該的意思。"宜"還由適宜、適合引申有美善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宜

漢語拼音; yí

注音字母; ㄧˊ

平水韻部; 上平四支

五筆; PEGF

倉頡碼; JBM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5B9C

四角碼; 3010 2

部首; 宀

筆畫數; 3+5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字級; 一級

文字溯源

《說文解字》曰:"宜,所安也。"是說,"宜"就是讓人感到舒服安適。許慎根據篆文(圖7)認為,這個字的上頭是房子"宀",底下一橫表示土地,中間是"多"字省掉了一半寫作"夕",許慎認為"多"字表示讀音。有房子有土地,就是安適的。他還說出了兩個六國古文字,一個相當於兩個篆文的"宜"並排在一起(ࡪ�),還有一個是"多"字不省去的"宜"(ࡨ�)。

後代學者指出,《說文》用的只是"宜"的引申義。甲骨文"宜"寫作圖1,字形外框是"且"字。"且"字一說像切肉時墊在下面的砧板;"且"字中間,像有兩個"夕"字形,這夕不是朝夕的夕,而是"肉"字古文的變形。商承祚在《〈說文〉中之古文考》說:"宜與俎為一字。""甲骨文、金文皆象肉在俎上之形。"《說文》:"俎,禮器也,從半肉在且上也。"因此,後人認為甲骨文"宜"的本義就是用牲之法。大概是指如何宰殺犧牲品,取何部位,切成什麼形狀,如何布置祭肉等等有關事宜。可能祭肉乃美味佳肴,祭祀這件事又是好事一樁的緣故,所以後來"宜"便被用來表示祭名,又引申為適宜。

金文(圖2、3)與甲骨文大同小異,祭肉改成了"月(肉)"。到了春秋時,像俎的邊沿的弧形與下邊的一橫分離開。《說文》古文以後,斷開的弧形演變成為"宀"。裡邊還原了甲骨文的肉(夕)並下加一橫表示地面,似乎顯示滿屋子都是美味可口的祭肉。《說文》古文還保留兩塊肉的形狀,到篆文中只剩下一塊肉之形了。篆文到楷書中間經過一個"隸變"過程,隸變時將篆文的房子去掉了上面一點,下面改成了"且"。楷書據此規範而保留了"且"並復原了寶蓋形。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七下】【宀部】魚羈切(yí)

宐,所安也。從宀之下,一之上,多省聲。

ࡪ�,古文宜。

ࡨ�,亦古文宜。

〖注釋〗"從宀"兩句: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一,地也。既得其地,上蔭深屋為宜也。"②多省聲:多上古與宜同屬歌部。

說文解字注 所安也。

段注:《周南》:宜其室家。傳曰:宜以有室家無逾時者。

從宀之下,一之上,

段注:一猶地也,此言會意。

多省聲。

段注:按《廣韻》曰:《說文》本作宐,今據以正篆體。多省聲,故古音魚何切,十七部。今音魚羈切。漢石經作宜。

廣韻 魚羈切,平支疑 ‖多聲歌1部(yí)《說文》多省聲,古文從多。甲金文象俎加多,多本象重肉,亦聲

宜,《說文》本作宐,所安也。俗作冝。亦姓,出《姓苑》。魚羈切。十一。

康熙字典 古文:ࡪ�、ࡨ�、ࠣ�

【寅集上】【宀部】 宜·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唐韻》《集韻》魚羈切。《韻會》疑羈切,並音儀。《說文》:所安也。《增韻》:適理也。《易·泰卦》: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禮·王制》:齊其政,不易其宜。

又《左傳·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注:職方氏所謂青州宜稻粱,雍州宜黍稷之類是也。

又《詩·周南》:宜其室家。傳:宜者,和順之意。

又《爾雅·釋詁》:宜,事也。《詩·大雅》:公屍來燕來宜。《毛傳》:宜其事也。

又《玉篇》:當也,合當然也。《禮·樂記》:武之遲久,不亦宜乎。

又祭名。《書·泰誓》:類於上帝,宜於冢土。注:祭社曰宜。冢土,社也。《禮·王制》:宜乎社。注引《爾雅》:起大事,動大眾,必先有事乎社,令誅罰得宜。

又州名。古百越地。庸置粵州,改宜州。

又姓。《正字通》:元宜桂可,博通經史。

又通作儀。《前漢·地理志》:伯益能儀百物。儀讀與宜同。

又葉五何切,音俄。《詩·墉風》:如山如河,象服是宜。葉上佗下何。◎按《音學五書》:宜古音魚何反。宜字《詩》凡九見,《易》一見,《儀禮》一見,《楚辭》一見,並同。後人誤入五支韻,據此則又非但叶音矣。

《集韻》:宐,隸作宜。[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