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宝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长篇自传体小说《宝姑》
图片来自北晚新视觉网

宝姑》是198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莹

书籍信息

  • 作 者:王莹
  • 出 版 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 出版时间:1982年
  • 页 数:452 页
  • 定 价:1.45 元
  • 装 帧:平装
  • 统一书号:10009-750

小说简介

王莹同志的《宝姑》是一部近似自传体的长篇小说,它剪取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一角,以浓郁的地方生活色彩,广阔的生活画面,真实而又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失去母爱、失去亲人怜悯,被送到富商之家受尽苦难的当童养媳的形象。

宝姑从小当童养媳,童年是在凄风苦雨中度过的,伴随她的是婆婆的横眉,和小姑的忌恨。她得不到人生的温暖,有的却是世俗的冷漠。不幸的人生和卑微的地位,使她的身心倍受摧残,难于忍受的折磨,唤醒她的不平与反抗。在一个雾气茫茫的清晨,她终于逃出了牢笼。在风云突变的年代,革命的风暴和爱情的温暖抚慰了她受伤的心灵,使她认识了人生的意义,从而,勇敢地投入了革命的洪流。[1]

内容介绍

以“电影界才女”著称的王莹
图片来自北晚新视觉网

王莹写作《宝姑》时年近四十,但她对童年到青年时代有着惊人的情境记忆力,细读此书,既可体验到时代的民情,感受到那时城市、乡村或喧哗或湿润的空气,又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的民俗与历史事件。女主人公宝姑生长于安徽芜湖。芜湖这个长江边上的县城既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通商口岸,又带有浓厚的封建文化色彩。关于宝姑自小生长的环境,艺术感受力丰富、情绪记忆力浓烈的王莹运用细腻和富有情感的笔墨作了描绘:“出了两扇黑漆大门,我跟祖父,一脚高,一脚低,在那铺得不平整的鹅卵石的小街小巷上慢慢地逛。夏晚的风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头脸,把人家院子里的金银花桅子花香一阵阵地送到我们鼻孔里来。这时候,住在我家不远的街坊,那些做小本买卖的:开小花生铺的,磨水豆腐的,绱鞋底的,打铁的,摇货郎的,摆杂货摊的,还有两家吃‘洋教’饭的,这一刻,大半都坐在家门口的竹床竹椅上,打扇乘凉。

“我们家那时住在县城东,房屋是古式圆形的走马楼,楼上周围都是通连的。朝着天井,四面开了一排雕花木格窗,把头伸到窗外,总看得见一片小圆天。朝外,一边开了几扇小砖窗,从砖窗里望出去。可以望见县城很远的地方。屋外面的厚砖墙本是粉白的,如今白粉都脱落了,变成了灰黄色,屋顶的东头和西头,高踞着两个展翅欲飞的黄绿色大蝙蝠……在落雨刮北风的时候,屋顶又高,空空荡荡的,那木格窗上裱糊的几层米黄色墨画的软皮纸,总在风力下面索索发抖。”

宝姑曾经拥有比较优裕的生活环境,但成长过程却非常不幸:母亲早逝,父亲续娶,因父亲的生意不顺,她被当作交易的砝码送给有钱人作童养媳,过门后,虽与名义上的丈夫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却“只能把眼睛在彼此的脸上略略地停留一下,而不能把脚停留在一处”……这一切都使她很早便感觉到人间深不可测的凄凉:“那时时被抛弃,被人嫌,时时觉得命苦的感觉,像一层灰色的灰幕一样,把孩提时代那应有的活泼和快乐的心情,全部给遮拦去了!”

宝姑身上也有积蓄已久的中国女性特有的刚强与韧度,王莹这样写道:“人但凡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时,就要回头另外去寻条路走。到了被逼得活不下去时,勇气也就来了。有些人,乘这个勇气走一条积极的路,有些人走一条消极的路,路虽是两条,可是,想求解脱的心,却是一样的。”从传统淑女型到斩断封建罗网的新女性,宝姑 “像东逝的流水,不复回头”。她投奔舅母,到湖南的教会学校湘雅医学院学习护士……

据王莹去世后谢和赓的悼文,《宝姑》有多部异稿,最后定稿时为篇幅所限,文字删去了四分之一。我很想看到那不得不删掉的大量描写20世纪早期江南民间生活形态的文字,或许在芜湖的王莹纪念馆,它也静静地藏在一堆发黄手稿中,等待有心人去发掘那浓厚的民间文化审美形态和较高的史料价值。[2]

关于绘画

丁聪先生敏锐捕捉住上课前学生、老师互道安好的一瞬,为表现人物性格之计,大胆略去孩子们的形象,只为宝姑描摹了一幅低眉致意的侧身像,除却线条的洗练、流畅以及人物形象富于神韵、风趣隽永等等风格特征之外,其设色却使我看到了不同的丁聪先生的雅致:宝姑身着白色上衣、黑色筒裙,色彩对比十分鲜明;倘说这作为“永远的颜色”的黑白两色已然暗示着人物的身份,那么更为出彩的则是那一领大红围巾,它似乎一下子即将宝姑的气质提升为超拔脱俗的知识女性,真可谓神来点睛之笔也。而整个画面的色调也并不驳杂炫目,红与黑与白之外,底色却几乎全着浅灰,下部的近五分之一的白,我宁可相信先生乃是为的避免单调而刻意为之的。由此不禁想到,如此这般雅致、清新、简洁而又神韵翩然、风趣隽永的佳作,当年天下可有第二?囊日观丁聪先生画作,只对线条和形象稍感会心而已,未料他还有如此不俗的设色手段,足见自家乃井底之蛙,真是少见多怪也。[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