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寶慶指今湖南邵陽市,寶慶府還包括婁底市以及益陽部分地區,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漢置昭陵,唐設邵州,宋稱寶慶,民國改為邵陽,是一座歷史古城。[1]
歷史沿革
邵陽市史稱「寶慶」。寶慶,今湖南邵陽市,湘中明珠、資水名城,以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而名播湖湘。漢置昭陵,唐設邵州,宋稱寶慶,民國改為邵陽,是一座歷史古城,西周召伯,甘棠布政;春秋白善,壘土築城,距今已有2500餘年了。位於湘中而偏西南。
北障雪峰之險,南屏五嶺之秀,資水橫貫,邵水交匯,盆地珠連,丘陵起伏。自西漢置縣,為郡為州為府,為一方之重鎮。北鄰婁底,南界永州,上通雲貴,下接長衡。自古為交通要道,商埠中心,經濟發達,文化昌明。
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築城,稱白公城,屬楚地。邵陽秦代時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
西漢初,始置昭陵縣。吳寶鼎元年(266),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今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西晉太康元年(280),更昭陵為邵陵,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唐代設邵州,與邵陽縣在今城區同城而治。宋崇寧五年 (1106),分邵州西部置武岡軍。
南宋寶慶元年(1225),理宗趙昀登基,國號寶慶,用年號命名曾領防禦使的封地,升曾在此避難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於此。現邵陽市的府門口,就是寶慶府的衙門所在地。
元代設寶慶、武岡2路。明初設寶慶、武岡2府,後降武岡為州。寶慶府包括婁底市以及益陽部分地區,中華民國2年(1913),廢寶慶府,設寶慶縣,境內各縣隸湘江道;
民國11年直隸於省。民國17 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民國26年,在邵陽縣城設置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解放戰爭時期的衡寶戰役(衡指衡陽)「寶」就是指寶慶。解放後,湖南省改寶慶為邵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0月設置湖南省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同時建立邵陽市,隸邵陽縣。11月,邵陽區督察專員公署更名為行政專員公署。翌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縣級市。
1955年4月,邵陽區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邵陽專員公署。1968年2月,邵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邵陽專區改稱邵陽地區。1977年7月,邵陽市升格為省轄市,仍由中共邵陽地委、地區革委會代管;10月,分邵陽地區東北部置漣源地區。1980年元月,邵陽市由省直隸。
1986年元月,國務院批准撤銷邵陽地區建制,實行市領導縣體制。1990年末,邵陽市共轄邵東、新邵、邵陽、隆回、洞口、綏寧、城步、新寧8縣和武岡市,東、西、郊區3區,59個縣轄區,59鎮,308鄉,11個街道辦事處。
截止2008年底全市總人口為750萬人,居湖南省14個地州市首位。其中市區人口51.75萬人;加上59個建制鎮,城鎮人口達194. 92萬人,占總人口的28.8%。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25人,較全省平均密度高出38人。中、東部人口稠密,西南部山區人口稀疏。
邵陽又是湖南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省轄市,除漢族外,繁衍生息着苗、瑤、回、侗、土家、壯、仫佬、滿、布依、拉枯、黎、彝、白等39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39. 3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 94%。
建有1個苗族自治縣,25個民族鄉。
視頻
寶慶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黃埔軍校第一期中的寶慶邵陽人 ,騰訊網 ,2021-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