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山西陵川

 

 

 

陵川縣,隸屬於山西省晉城市位於山西省東南端,西連高平,西南連澤州縣,北靠壺關,長治,東、南與河南省輝縣市修武縣毗鄰,為山西省東南之門戶。全縣總面積1751平方千米, [20] 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200—1600米之間,最高海拔達1796.2米,最低海拔628米,石質山區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43.9%。共轄7鎮4鄉,312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 。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陵川縣常住人口為204825人。

陵川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古域為堯、舜部落,是世界圍棋起源地。自隋開皇(公元596年)建縣以來,歷史上曾出現過7名狀元、93名進士,陵川籍人士郝經是我國宋元時代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史學家,著有《續後漢書》《春秋外傳》等著作。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批准陵川縣退出「省定貧困縣」並向社會公告。 [2]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20年,陵川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8.6億元,年均增長7.5%。

中文名陵川縣行政區劃代碼140524行政區類別市轄縣所屬地區山西省晉城市地理位置山西省東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帶面 積1751 km²下轄地區7鎮4鄉,312個行政村和7個社區政府駐地崇文鎮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半濕潤)著名景點崇安寺、王莽嶺、棋子山風景區、紅葉風景區等車牌代碼晉E地區生產總值48.6 億元(2020年)方 言晉語邯新片人 口20482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目錄

歷史沿革

陵川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塔水河遺址、西瑤泉遺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萬年前舊石器晚期人類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遺址位於今陵川奪火鄉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個六齡童頭蓋骨化石及大量哺乳類動物化石、石製品、灰燼層、燒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時代,堯分天下為九州,屬冀州之域,陵川地區是堯舜兩個部落的地盤。

舜建虞朝,舜帝繼承堯制,肇啟天下為十二州,此屬冀州。

夏商兩代,均為冀州所領,且屬於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區屬於晉國的封邑。後為北狄所據,至春秋中期復為晉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韓、趙、魏被正式冊命諸侯,三分晉地,陵川地區當時隸屬於韓。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將白起伐趙,上黨太守馮亭為了聯趙抗秦,即以17城歸趙,陵川地區為趙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長平大戰後,陵川地區歸於秦國。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天下,推行郡縣制,陵川地區屬上黨郡。

西漢初期,漢武帝始置并州,領上黨、雁門、河東等郡,陵川地區劃歸上黨郡泫氏縣。東漢大致沿用西漢舊制。

三國時期,陵川地區屬曹魏。

西晉政權建立後,泫氏縣仍屬并州上黨郡。晉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區為前趙領土。晉永嘉五年(311年),劉淵族人劉翟攻陷長安,前趙之平陽以東地區皆歸羯人石勒,陵川地區也在其內。

東晉大興二年(319年),石勒建趙國於邯鄲,史稱後趙,陵川地區屬後趙。東晉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稱帝,分平陽與上黨,始置建興郡,陵川地區稱泫氏縣,屬建興郡。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罷建興郡為建州,領高都、安平、長平、泰寧四郡。由原泫氏縣分置平高縣,二縣都隸屬建州長平郡,郡治設於泫氏。陵川地區當時劃歸平高縣。北齊末,改平高縣為高平縣,並把泫氏縣併入。

北周滅北齊後,於周建德三年(574年)並高都、長平二郡置高平郡,屬建州,陵川地區為建州高平郡所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天下郡,改建州為澤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劃高平縣東部置陵川縣。陵川立縣不久,於隋大業三年(607年)又廢州改郡,澤州改置為長平郡,陵川屬長平郡。隋義寧元年(617年),長平郡復改為澤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澤州為蓋、建、澤三州。於高平置蓋州,領高平、丹川、陵川、蓋城等四縣。其中的蓋城縣為設置蓋州的同時,在陵川境內西南部新置縣,其範圍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兩縣接近陵川邊境的一些地方。蓋城縣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千米的蓋城村。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廢入蓋州。武德九年,並廢丹川、蓋城兩縣。原蓋城縣所領的地區,分別劃歸陵川和高平二縣。貞觀元年(627年),蓋州廢入澤州,全國分為10道,澤州陵川縣屬河東道所轄,州治由端氏遷回晉城。天保元年(742年),澤州改高平郡,陵川縣屬高平郡所轄。唐乾元元年(758年),高平郡復為澤州,陵川縣復屬澤州。

五代十國時期,陵川沿革時有變更。唐末屬澤州、隸昭義節度、河陽節度等。後晉屬澤州、昭義軍。當時因梁、晉時常爭奪澤州,陵川縣時屬梁,時屬晉,時屬時間都不長久。

宋太宗時,劃全國州郡為15路,陵川歸河東路澤州(或稱高平郡)所領。

金天會五年(1128年),澤州改南澤州,陵川屬南澤州,天德三年(1151年),復為澤州,陵川縣屬之。元光二年(1224年),升澤州為忠昌軍節度,陵川屬忠昌軍節度。

元紀祖中統元年(1260年),置澤州司侯司。陵川縣隸澤州司侯司,屬河東山西道,為腹里。元代確立行省制度後,陵川仍隸澤州司侯司,屬中書省平陽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屬中書省晉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澤州直隸州,直屬於山西布政使冀寧道,陵川縣隸屬於澤州直隸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澤州府,陵川為山西省澤州府所轄鳳台、高平、陽城、陵川、沁水等5縣之一,直至清末未變。

民國三年後,撤銷澤州府。山西分為雁門、河東、冀寧3道。陵川屬山西省冀寧道管轄。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實行省、縣二級制,陵川又直接歸山西省政府轄領。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山西實行專署建制之後,陵川屬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該專署原為閻錫山所轄政權機構,不久變為共產黨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行政機構。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爆發後,陵川成了國民黨晉東南和豫北一帶的活動中心。國民黨在其所占領的地區,設立了軍區設計委員會。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日軍侵占陵川後,把陵川劃歸上黨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據地為適應抗戰形勢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兩縣邊境劃出一部分,設立陵高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區日益擴大,行政區劃作了新的調整,廢陵高縣,恢復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屬太行第四專區。轄7縣1市(除陵川之外其餘都在豫北),專區初駐沁陽紫陵鎮,後移焦作。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軍主動撤出焦作之後,一度遷至陵川蓋城。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銷邊區建制,成立華北人民政府之後,陵川劃歸太行第三專區。太行三專區所轄各縣在原晉東南地區。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後,撤銷太行行署,恢復原山西省建制,陵川歸屬山西省第三專區。

1958年省府調整行政區劃,改為晉東南專區,陵川仍歸其屬。

1958年11月,於原陵川地區設陵川聯社。

1959年2月,改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縣恢復原建制。

1985年4月,晉東南地區撤銷,陵川歸晉城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1年,調整陵川縣鄉鎮行政區劃,由5鎮13鄉調整為9鎮3鄉,鄉鎮平均人口2.09萬人,平均面積146.43平方千米:撤銷曹莊鄉、城關鎮,合併設立崇文鎮。撤銷丈河鄉、附城鎮,合併設立新的附城鎮。撤銷侯莊鄉、潞城鄉,合併設立潞城鎮。撤銷橫水河鄉、馬圪當鄉,合併設立新的馬圪當鄉。撤銷馬武寨、古郊鄉,合併設立新的古郊鄉。撤銷冶頭鄉、六泉鄉,合併設立新的六泉鄉。撤銷楊村鄉,設立楊村鎮。原禮義鎮、平城鎮、西河底鎮、秦家莊鎮、奪火鄉鎮建制保持不變。

2012年,陵川縣轄7鎮5鄉,410個行政村,1312個自然村,總戶數量級61729戶,其中農戶57903戶,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6萬。

2021年5月,撤銷秦家莊鄉,併入平城鎮。

區劃詳情

2013年,陵川縣轄7個鎮:崇文鎮、禮義鎮、附城鎮、西河底鎮、平城鎮、楊村鎮、潞城鎮。5個鄉:秦家莊鄉、奪火鄉、馬圪當鄉、古郊鄉、六泉鄉。377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陵川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東北部,太行山南端絕頂,北靠長治市界,東南與河南省輝縣、林縣、修武毗鄰。2013年,陵川縣轄7鎮5鄉,陵川縣總面積1751平方千米。

地形

陵川縣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勢,東北部最高峰板山,海撥1797.9米,南部最低點甘河破屋海撥691米。平均海拔1058米。陵川縣東部為石山區,中部為土石丘陵區,西南部為平川區。

氣候

陵川縣氣候溫暖偏寒,大陸性氣候較為明顯。霜期16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0~700毫米,≥10℃有效積溫2755℃,年平均氣溫7.9℃左右,冬暖夏涼。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2013年,陵川縣境內森林覆蓋率達51.07%,木材蓄積量148萬立方米,不僅有天然林,人工林,喬木,灌木,而且南國熱帶特有的紅豆衫。

礦產資源

陵川縣已發現的地下礦產達12種,主要有煤、鐵、硫、鋁、粘土、大理石、硅石等,石灰岩探明儲量36億噸,白雲石14億噸,鐵礦石9000萬噸,鋁土礦1800萬噸,電石灰岩9040萬噸,煤炭可開採量1.8億噸。金、銀、銅礦,硅、雲母、花崗岩、鋁鋇土的儲量也相當可觀。

人口

據2013年人口抽樣調查,2013年末陵川縣常住人口為233719人,其中,城鎮人口86376人,鄉村人口146983人。2013年陵川縣出生人口2233人,人口出生率為9.58‰;死亡人口1467人,死亡率為6.29‰;自然增長率為3.29‰,性別比為107.01(以女性人口為100)。

陵川縣民族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以回族、蒙古族為主。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陵川縣常住人口為204825人。

經濟

綜述

2013年,陵川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2.3億元,比2012年增長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5億元,比2012年增長7.3%,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3.9%;第二產業增加值10.9億元,比2012年增長11.5%,占生產總值比重為33.8%;第三產業增加值16.9億元,比2012年增長5.4%,占生產總值比重為52.3%。第三產業中,金融業增加值1.82億元,比2012年增長6.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86億元,比2012年增長6.7%;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64億元,比2012年增長5.8%;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0.76億元,比2012年增長8.7%;其他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2.47億元,比2012年增長7.2%。

2020年,陵川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8.6億元,年均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2億元,年均增長11.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087元,年均增長6.4%;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389元,年均增長8.9%。

第一產業

2013年,陵川縣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22534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0882公頃,比2012年減少310公頃。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7399公頃,小麥種植面積278公頃。

2013年,陵川縣全年糧食總產量11.83萬噸,比2012年減產3.43%;其中,夏糧產量791噸,比2012年減產24.5%;秋糧11.75萬噸,比2012年減產3.3%。2013年,陵川縣全年油料產量1011噸,比2012年增產0.8%;藥材產量3289噸,比2012年增產52.8%;水果產量2137噸,比2012年減產46.1%;蔬菜產量31480噸,比2012年增產2.55%。 2013年,陵川縣全年肉類總產11923噸,比2012年增長36.8%。其中,豬肉產量10345噸,比2012年增長39.2%;牛肉產量88噸,比2012年下降44%;羊肉產量669噸,比2012年增長25.7%。2013年年末生豬存欄96595頭,比2012年增長4.1%;生豬出欄116085頭,比2012年增長13.9%。2013年年末牛存欄235頭,比2012年下降75.2%;牛出欄155頭,比2012年下降86.1%。2013年年末羊存欄59453隻,比2012年增長18.4%;羊出欄49863隻,比2012年增長40.5%。2012年年末禽存欄67.51萬隻,比2012年增長4.1%;禽出欄56.76萬隻,比2012年增長44%。2013年全年禽肉產量822噸,比2012年增長39%;兔肉產量95噸,比2012年增長69.6%;禽蛋總產量8099噸,比2012年增長37.8%;蠶繭總產量84噸,比2012年下降27%。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森林面積13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2.07%。2013年全年木材產量2528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5.65%。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1320公頃,比2012年下降28%;四旁植樹65萬株,比2012年下降35%;育苗面積380公頃,與2012年持平。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1.48萬千瓦,比2012年增長2%。機械耕地面積15840公頃,比2012年增長0.57%;機械播種面積12860公頃,比2012年增長3.71%;機械收穫面積9660公頃,比2012年增長5.11%。全陵川縣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10920萬元,比2012年增長7%。

第二產業

2013年末,陵川縣全縣規模以上工業15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17216.7萬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2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9.3%,其中國有控股企業比2012年增長8.2%,非公有制企業比2012年增長15.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比2012年增長0.58%,重工業比2012年增長10.2%。

2013年,陵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209萬元,比2012年下降4.36%,其中:煤炭行業36898.7萬元,比2012年下降36%;農副食品加工業15630.7萬元,比2012年增長16%;化工行業17007.8萬元,,比2012年下降1.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1808.9萬元,比2012年下降1.7%;冶煉行業35862.9萬元,比2012年增長60%。

2013年,陵川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969.1萬元,比2012年下降79.1%;實現利潤-1252.9萬元,比2012年下降105.7%;虧損企業虧損額6934.7萬元,比2012年增長44.2%。

2013年,陵川縣全縣鄉鎮及民營經濟增加值22.42億元,增長4%;總產值67.89億元,增長4.2%;營業收入58.13億元,增長3.7%。

2013年,陵川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2.53億元,比2012年增長29.2%。2013年年末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共有2家,,完成總產值9224.2萬元,比2012年增長102.9%;竣工產值5569.3萬元,比2012年增長60.9%。

第三產業

2013年,陵川縣全年固定資產投資29.98億元,比2012年增長31.2%。其中:第一產業46870萬元,比2012年增長11.8%;第二產業114356萬元,比2012年增長24.3%;第三產業138532萬元,比2012年增長46.6%。

2013年,陵川縣全年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32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5個,2013年完成投資10.1億元,占全縣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3.7%。

2013年,陵川縣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39682.3萬元,比2012年增長13.4%。分地域看,城鎮92962.8萬元,比2012年增長13.6%;鄉村46719.5萬元,比2012年增長13.1%。

2013年,陵川縣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比2012年增長24.5%,服裝鞋帽、針、紡織類比2012年增長12%,化妝品類零售額比2012年增長9.7%,日用品類比2012年增長22.9%,汽車類比2012年增長2.9%,石油及製品類比2012年下降8.7%,文化辦公用品類比2012年下降57.2%,書報雜誌類比2012年增長9.8%,機電產品及設備類比2012年下降16.2%,其它類比2012年增長22%。

2013年,陵川縣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582.5千米,2013年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86億元,比2012年增長6.7%。

2013年,陵川縣全縣郵電業務總量11953.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2.6%;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541萬元,比2012年增長13.73%;電信業務總量10412.94萬元,比2012年增長23.98%;新增移動電話用戶47840戶,2013年年末達到185754戶,比2012年增長34.7%;陵川縣全縣寬帶接入用戶達到27308戶,增加5654戶,比2012年增長26.1%。

2013年,陵川縣全年旅遊企業個數為16個,共接待旅遊人數275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73.2%,實現旅遊總收入6.25億元,比2012年增長46.4%。

2013年年末,陵川縣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693106萬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179萬元,比2012年增長2.85%。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448479萬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48293萬元,比2012年增長12.07%。各項貸款餘額261198萬元,比2013年年初減少2178萬元,比2012年下降0.83%。

交通運輸

2013年,陵川縣幹線公路有沁輝公路,境內全長352千米。有省道4條121千米,縣道9條231千米,有出省客運班車線5條,出縣班車線9條,縣內班車線19條。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3年,陵川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88所,其中:中學17所,小學127所,幼兒園和其他42所。陵川縣共有各級各類在校學生人數35175人,2013年高中招生數1936人,高中畢業生數1899人;初中招生數2826人;初中畢業生數3299人;職業高中招生數156人;職業高中畢業生數225人;小學招生數2166人;小學畢業生數3919人;在園幼兒5040人。2013年末全縣教職工人數2977人,公辦教師2564人,社會辦學413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升學率99.8%。

科學技術

2013年,陵川縣科技三項經費支出600萬元,比2012年增長9.1%。2013年完成各類科技項目114項(國家和省級各1項,市級21項,縣級91項)。

文化事業

2013年,陵川縣共有文化館1座,公共圖書館1座,總藏書量3.2萬冊。博物館1個。

醫療衛生

2013年,陵川縣共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74個,床位652張,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29人,每千人擁有病床2.8張,每千人擁有醫生數6.1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8.91%。村衛生室覆蓋率100%,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達標率99%。陵川縣縣的兒童「七苗」全程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均達到了97%。碘鹽覆蓋率達到100%、合格碘鹽食用率達到99.4%、各種地方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13年,陵川縣擁有室內體育場館1個,各級裁判員53人,各級舉辦運動會14次。

旅遊資源

崇安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陵川縣城中的臥龍崗上,居高臨下,俯瞰全城,為陵川大寺之首。歷經重修和擴建,崇安寺現存主要建築為明、清遺物,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全寺分為兩進院,中軸線前為山門「古陵樓」,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二層三重檐,彩色琉璃剪邊。兩側為鐘樓二樓,鐘樓內現存宋崇寧年間所鑄一大鐵鐘,上飾文字和花紋,中軸線一進院為過殿,兩側為東西插花樓,東插花樓毀於抗戰前兵火。二進院為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架椽,屋頂形制分別為單檐歇山頂和懸山頂,大雄寶殿後有一隨唐浮雕石佛龕,為一佛二弟子。

棋子山,棋子山古名棋子嶺、謀棋嶺,位於距山西省陵川縣城17千米的六泉鄉西南。相傳為殷商貴族箕子封地。周武王滅商後,箕子曾避居於此,擺布石子,推演天文。棋子山正在成為世界圍棋起源紀念地、歷史文化名人箕子紀念地、當代圍棋文化與賽事活動中心。

棋子山山勢平緩,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樹成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經國家有關部門考察論證, 陵川棋子山為中國圍棋發源地。棋子山方圓數十里之內,顏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圍棋辭典》所稱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

景區以圍棋起源地、箕子紀念地、度假療養和森林避暑景觀為特色,是融圍棋文化和自然風光於一體的旅遊勝地。

錫崖溝景區位於山西省陵川縣東南,與河南輝縣接壤,面積10.6平方千米。舊縣誌里這樣講:「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四山夾隙之地稱日錫崖溝,因地勢險惡,絕路,溝人多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天坑型」的地形環境,使得這裡的小氣侯溫和,水量豐沛,植被茂密,湖光山色,小橋流水,如至江南。村中一條大峽谷,由北向南伸展,如天坑之地縫,深處可達200幾十米,震旦紀紅砂岩壁東西對應,曲折排列,窄處幾米,寬處200多米,如一條蒼涼的時空隧道,無盡延伸,湮沒於河南境內。

然而,最值得稱道的是錫崖溝人歷時三十年用手指在絕壁上摳出的一條掛壁路。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人與大自然抗爭的英雄壯歌,被稱為「當代愚公,人間奇蹟」。

佛子山區風景區以陵輝公路為主的要旅遊線路的風景區,西起陵川縣楊寨河,東至晉豫兩省交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陵川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蹟。該路全長33.3千米,有過洞天福地,上空壁立千仞、壁岩如削,腳下泉水叮咚、吐璣噴玉,弘業門、靈佛洞、臥龍洞、踞虎關、淳江洞、飛瀑長廊等14個遂道,30多座形態各異的橋涵紛紛比奇。在舊時關隘「嘴上隧道」附近,兩岩峰崇嶺峻,懸崖壁立,漳谷深險,坡度急陡,河水從落差65米的峭壁上直瀉而下,漾如飛煙,形成了著名的古稱八景之一——「靈泉瀑布」。這裡修建的東雙腦水電站,工程險巧構成一大奇觀。在路北隔河以下,二十里秀水隨路而下,繞山轉壁,波瀾不驚,被人們稱為「小灕江」。

王莽嶺風景區,位於山西省陵川縣古郊鄉境內,因西漢王莽趕劉秀到此地安營紮寨而得名。包括王莽嶺、錫崖溝、崑山、劉秀城四個景系,由晉城市蘭花集團2003年開始經營開發。總面積150多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700餘米,最低處跌入河南省輝縣市境內僅300米左右,是南太行的最高峰,風光秀 麗,景色誘人。這裡的雲海、日出、奇峰、松濤、掛壁公路、紅岩大峽谷、立體瀑布,形成了八百里太行最著名的自然景觀,素有 「清涼聖境」、「避暑天堂」「世外桃源」、「太行至尊」之美譽。毛澤東生前秘書、當代詩壇領袖李銳暢遊景區後稱讚道:「不登王莽嶺,豈識太行山。天下奇峰 聚,何須五嶽攀。」

王莽嶺風景旅遊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級全民健身戶外活動基地、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和國家精品紅色旅遊示範點。

著名人物

衛恆(1915-1967)原名魏來玉,陵川縣沙泊池村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王長居,靠打短工維持全家生計。幼時,因難以糊口,衛恆被送給附城村的一個魏姓親戚,當了養子,並改姓魏,魏家生活較為富裕,衛恆8歲到本村初級小學讀書。養父染上賭博、抽鴉片等惡習後,家境日漸敗落。後在生父及胞兄的支持下,得以讀完陵川縣第一高小附設的二年制簡易師範。畢業第二年,衛恆到本縣馬莊、雙泉村任小學教師。

衛恆曾任山西省副省長、代理省長,中共山西省委第一書記兼任山西省政協主席。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大、八大代表。「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被迫害致死。中共山西省委兩次做出決議,為其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郝經(1223——1275):字伯常,澤州陵川縣(今山西晉城市陵川縣)人。家世業儒,其祖父郝天挺是元好問之師。元世祖忽必烈為皇弟時,在藩府中召見郝經,對他所陳述的治國方略極其賞識,即位後,授予翰林侍讀學士之職,並派遣他為國信使,與南宋談判。入宋後遭拘禁達十數年,始終不屈身辱命,宋崩潰之際始歸朝,不久卒。有《陵川集》。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