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崔琰(?~216年),字季珪,清河郡東武城縣(今河北故城縣)人。東漢末年名士,司空崔林從兄,丞相曹操謀士。
相貌俊美,生有一部虬髯,很有威望。初隨袁紹,拜騎都尉。曹操平定河北,以為別駕從事,十分敬畏,遷東曹掾。曹操晉封魏公,以為魏國尚書,遷中尉。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通信楊訓,寫道「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被曹操認為有不遜之意。坐罪下獄,為曹操所賜死。
生平經歷
文武雙全
崔琰年少時性格樸實,言辭遲鈍,喜好擊劍,崇尚武功。二十三歲時,鄉里按規定將他轉為正卒,才開始感慨發奮,研讀《論語》、《韓詩》。到了二十九歲時,與公孫方等人結交,到鄭玄門下求學。學了沒有一年,徐州的黃巾軍攻破了北海,鄭玄與其弟子到不其山躲避兵難。那時買進的糧谷十分缺乏,鄭玄只好停止授學,辭謝眾學生。崔琰既被遣散,又到處都是盜寇,西去的道路不通,於是周旋於青、徐、兗、豫四州郊野,向東到過壽春,向南也幾乎到了長江、洞庭湖地區。自離開家鄉四年後才歸,在家中以彈琴讀書自娛。
佐命袁氏
大將軍袁紹聽說後徵召崔琰。當時袁紹的士兵專橫暴虐,挖掘墳墓,崔琰規勸說:「昔日荀況有過這樣的話:『對士兵平素不進行教訓,戰鬥力就不會強大,即使是商湯、周武王那樣的人,也不能憑藉他們作戰取得勝利。』如今道路上屍骨暴露,百姓未見到您的德政,應該命令各個郡縣掩埋屍骸,以顯示您的為死者傷痛的愛心,追隨周文王的仁慈之舉。」袁紹讓崔琰作了騎都尉。
後來袁紹在黎陽縣帶兵,將部隊駐紮在延津渡口,崔琰又規勸說:「天子如今在許昌,百姓的願望支持順從朝廷的一方,我部不如謹守治境,向天子述職,以便安定這一地區。」袁紹卻不聽從,於是在官渡大敗。等到袁紹死後,他的兩個兒子互相爭鬥,爭着想得到崔琰。崔琰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因此獲罪,被關進了監獄,依靠陰夔、陳琳營救,才免於一死。
效力曹操
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打敗袁氏後,兼任冀州牧,徵召崔琰任別駕從事,對崔琰說:「過去查核戶籍,可以達到三十萬之多,冀州可稱得上是大州了。」崔琰回答說:「如今漢家天下分崩,九州分裂,袁氏兄弟同室操戈,冀州百姓露屍荒野。王師駕到,沒聽說先傳布仁聲,以擴充實力為當務之急,這難道是敝州男女老少寄希望於明公的嗎?」曹操肅然動容,向他表示歉意。當時賓客都大驚失色。
勸諫曹丕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征討并州,留下崔琰在鄴城輔佐曹丕。曹丕照舊外出打獵,改換服裝、車輛,興趣全在追逐獵物上。
崔琰上疏規勸說:「曾聽說周文王不敢以打獵為樂,《尚書》記載此事以為後人借鑑;魯隱公外出觀魚,《春秋》因其非禮而譏刺之。這是周公、孔子的格言,兩部經典所闡明的大義。夏桀無道,成為商朝的一面鏡子,《詩經》說『殷鑑不遠』;王者的疾日不該舉樂,《禮記》記載此事作為忌戒。這又是比較切近的得失成敗的事例,不可以不深思明察啊。袁氏家族富強,而其公子放縱,遊玩作樂,極為奢侈,正義之舉天下不聞,明哲君子,頃刻間便欲離去,勇武壯士,不肯為其盡爪牙之用。這就決定了袁氏雖然擁有百萬民眾,地跨整個河北,卻沒有立足之地。現今國家衰敗,恩惠的施予尚不普遍,男女百姓企望、想念德政。況且您父親親自參與戎馬征討,上上下下,操勞辛苦,世子您應當遵循正道,謹慎地使行為端正,思慮治國的最高戰略,對內有所鑑戒,對外發揚高遠的節操,深加思索你太子的責任,寶貴你的身份。而您卻失了身份地穿着管理山澤園囿者的卑賤的服裝,急急地四處奔馳,身臨險地,志向只限於獵獲野雞兔子這類小小的娛樂,忘了國家社稷才是最重要的,這實在使有識者痛心啊。希望世子您燒毀獵具,捨棄行旅戎服,以滿足眾人的願望,不讓老臣獲罪於天。」曹丕答覆說:「從前奉悉您諄諄的教誨,要我燒獵具、棄戎服。如今獵具都已焚毀,戎服也已脫去了。以後再有類似的錯誤,還望您再次給我教誨。」
剛正不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做了丞相,崔琰又做了東西曹掾屬征事。起初授予他東曹職務時文告說:「您具有伯夷的風範,史魚的耿直,貪夫因敬仰您的大名而變得清廉,壯士因崇尚您的名聲而更加勉勵自己,這是可以作為時代表率的。所以授予東曹之職,你去履行職責吧。」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國剛剛建立,任命崔琰為尚書。這時尚未立太子,臨菑侯曹植有才華而且有愛心。曹操懷疑猶豫,發出信函命令在外地秘密訪探。只有崔琰信不封口答覆說:「我知道《春秋》有長子當立的大義,並且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應當承繼大統。崔琰將用死來堅守這個原則。」曹植,本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十分讚賞崔琰的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喟然嘆息,調其職為中尉。
崔琰體態雄偉,聲音洪亮,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很有威重的儀態,朝廷中人很是敬仰,而曹操對他也有幾分敬畏。崔琰曾經推薦過巨鹿人楊訓,說他雖然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以禮徵召了楊訓。 含冤而死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作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夸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崔琰從楊訓那裡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說:「讀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着時間的變化,情況也一定會發生變化的!」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說:「諺語說『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意思很不恭順。」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鬍鬚捲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忿。」於是賜令崔琰死。
亦有一說,崔琰的文集被人得到,攜帶的時候用布包裹。當時與崔琰有過節的人看到這個場景,就到曹操面前誣告崔琰,說他的文章中暗自諷喻朝政,故不得公之於人。曹操聞言大怒,將崔琰關入大獄而後處死。[1]
本來,曹操性格忌刻,凡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人,如魯國人孔融、南陽人許攸、婁圭,都因仗着自己是曹操的老朋友,有所不恭被誅殺。其中崔琰最為冤屈,因而歷朝皆有文人墨客為之伸冤。
軼事
床頭捉刀
曹操統一北方後,聲威大振,各遊牧民族部落紛紛依附。匈奴派使者送來了大批奇珍異寶,使者請求面見曹操。曹操將聲姿高揚、眉目疏朗的崔琰召來,要他代替自己接見使者。接見時,崔琰正中端坐,接受了匈奴使者的拜賀,曹操卻扮作侍衛模樣,手握鋼刀,挺立在坐榻旁邊。
接見完畢後,曹操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印象如何。使者不假思索地說:「魏王俊美,丰采高雅,而榻側捉(握、提之意)刀的那個人氣度威嚴,非常人可及,是為真英雄也!」
評價
曹操:君有伯夷之風,史魚之直,貪夫慕名而清,壯士尚稱而厲,斯可以率時者已。故授東曹,往踐厥職。
陳壽:崔琰高格最優,鮑勛秉正無虧,而皆不免其身,惜哉!大雅貴「既明且哲」,虞書尚「直而能溫」,自非兼才,疇克備諸![2]
《先賢行狀》:琰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魏氏初載,委授銓衡,總齊清議,十有餘年。文武群才,多所明拔。朝廷歸高,天下稱平。 《魏略》:明帝時,崔林嘗與司空陳群共論冀州人士,稱琰為首。群以『智不存身』貶之。林曰:『大丈夫為有邂逅耳,即如卿諸人,良足貴乎!』
袁宏:崔生高朗,折而不撓,所以策名魏武、執笏霸朝者,蓋以漢主當陽,魏後北面者哉!若乃一旦進璽,君臣易位,則崔生所以不與,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濟舟,亦所以覆舟;仁義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賢玉摧於前,來哲攘袂於後,豈天懷發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嚴從:崔子矯然,植青松之操,鯁詞直對,則左右失容,捐生取義,千載稱美,雖遇讒譖,藎亦其素志矣。
羅貫中:清河崔琰,天性堅剛;虬髯虎目,鐵石心腸;奸邪辟易,聲節顯昂;忠於漢主,千古名揚![3]
梁啓超:古者任官,各舉其所知,內不避親,外不避仇。漢、魏之間,尚存此意,故左雄在尚書,而天下號得人;毛玠、崔琰為東曹掾,而士皆砥礪名節。後世慮選人之請託,銓部之徇私也,於是崔亮、裴光庭定為年勞資格之法,孫丕揚定為掣籤之法。防之誠密矣,然而奇才不能進,庸才不能退,則考績廢也;不為人擇地,不為地擇人,則吏治隳也。
易中天:崔琰是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懾服。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