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巾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巾幗

巾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jīn guó。意思是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借指婦女。巾幗原是古時的一種配飾,寬大似冠,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裱黑色繒帛或彩色長巾,使用時直接戴在頭頂,再綰以簪釵。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出自《晉書·宣帝紀》:" 亮 ( 諸葛亮 )數挑戰,帝( 司馬懿 )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1]

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三國時有著名的一齣戲:諸葛亮出斜谷向司馬懿挑戰,但後者避而不出,諸葛亮便用激將法,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了"巾幗婦女之飾",以示羞辱。巾幗後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如今已是對婦女的一種尊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巾幗 [2]

拼音 jīn guó

注音 ㄐㄧㄣ ㄍㄨㄛˊ

釋義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借指婦女

出處 《晉書·宣帝紀》

反義詞 鬚眉

詞語概念

摺疊基本解釋 [women in general]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借指婦女

諸葛亮數挑戰,帝( 司馬懿)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晉書·宣帝紀》

巾幗英雄

引證解釋

古代婦女的頭巾和髮飾。

《晉書·宣帝紀》:" 亮 ( 諸葛亮 )數挑戰,帝( 司馬懿 )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幗。"後因以為婦女的代稱。

明 沉璟 《義俠記·征途》:"須髯輩,巾幗情,人間羞殺丈夫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二班》:"媼亦以陶椀自酌,談飲俱豪,不類巾幗。"

董必武 《武昌東湖九女墩詩》:"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

稱號由來

"巾幗"由來古時候的貴族婦女,常在舉行祭祀大典時戴一種用絲織品或髮絲製成的頭飾,這種頭巾式的頭飾叫巾幗,其上還裝綴着一些金珠玉翠製成的珍貴首飾。巾幗的種類及顏色有多種,如用細長的馬尾製作的叫"剪耄幗";用黑中透紅顏色製作的叫"紺繒幗"。因巾幗這類物品是古代婦女的高貴裝飾,人們便稱女中豪傑為"巾幗英雄",後人又把"巾幗"作為婦女的尊稱。

釋源:《三國志·魏志·明帝睿傳》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歷史記載

出處

說解:幗,婦女頭髮上的飾物。巾幗,婦女的頭巾和頭髮上的裝飾物。蜀漢丞相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巾幗,意謂司馬懿如同婦人。後以"巾幗"為婦女的代稱。

巾幗是古人使用的一種首飾,寬大似冠,高聳顯眼,內襯金屬絲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紮成各種新穎式樣,外緊裹一層彩色長巾而成。這種冠飾,戴在頭上,罩住前額,圍在髮際,兩側垂帶,結在項中,勒於後腦。既不是於髮式,也不同於裹巾,而且可以隨時取下(如脫帽),也可隨時戴上(只需繫緊側帶)。先秦時期,男女都能戴幗,用作首飾。到了漢代,才成為婦女專用。《夜讀拾得錄(101)·千慮一失》一文中,提到諸葛亮送給司馬懿一頂巾幗,就是譏諷司馬懿像個女人,不敢與蜀兵交戰。司馬懿當然受不了如此激將,但他並沒有中諸葛亮的圈套。在漢代,宮廷貴族夫人戴幗,還算做一種禮儀。因而,巾幗遂成了婦女的代稱。宋代抗金女將梁紅玉;近代民主革命家秋瑾,人贊她們是巾幗英雄、巾幗豪傑,意義就十分明白了。

巾幗不易保存,後世早已棄用。長期以來,人們能知此詞,卻未曾見過實物形狀。四川彭山崖墓發掘出土一件攝裳行走狀的女俑,頭上戴着如冠的首飾,罩在前額,勒於後腦,形象完整,這就是巾幗。另有漢墓出土的一件哺乳婦女,頭戴巾幗,也很美觀。

歷史故事

中國古代第一巾幗英雄

如果是按照歷史排應該是婦好,商朝著名女將。名好,"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商王武丁之妻。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

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參加並指揮對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戰,著名將領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對巴方作戰中,率領沚?布陣設伏,斷巴方軍退路,待武丁自東面擊潰巴方軍,將其驅入伏地,予以殲滅。

是為中國戰爭史上記載最早的伏擊戰。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的商代,婦好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為武丁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曾率兵鎮壓奴隸反抗鬥爭。竭心盡力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和特權,深受武丁寵幸,被封於外地,擔負守土、從征的重任。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