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慶陽香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慶陽香包

 

 

 

慶陽香包,甘肅省慶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慶陽香包是具有悠久歷史淵源的刺繡珍品,以獨具匠心的藝術構思、精湛嫻熟的刺繡工藝、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七彩絲線手工精製而成。千姿百態的慶陽香包造型豐富、圖案精美、淳樸典雅、芳香濃郁,表達着人們的圖騰崇拜、趨吉避邪、祈求福壽平安、子孫繁衍、愛情幸福及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嚮往。

2014年04月0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慶陽香包」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慶陽香包繡制是甘肅省慶陽市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按照剪紙的圖樣,在絲綢布料上用彩色的線繡出各種各樣的圖案,然後縫製成不同的造型,內芯填充上絲棉、香料,就做成一種小巧玲瓏、精緻漂亮的刺繡品。這種刺繡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慶陽民間稱作耍活子,作為慶陽地區端午節古老的民俗物品,寄託了地方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慶陽香包(絀絀)構型簡單質樸,但不失美觀和多樣;刺繡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蠻荒韻味,給人以原始生命的狀美感。造型五花八門,千姿百態,既是慶陽婦女世世代代對原始、傳統手工技能的承襲,又是個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現。多以人類童年時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圖騰為主題,以遠古歷史紋飾為主要內容,以裝飾功用為目的,兼以觀賞和佩戴,式樣以香包為主,有掛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頂等多種類型。

歷史淵源

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慶陽當地俗稱「絀絀」、「絀兒」、「耍活」。慶陽地方民間一直沿襲着巧女嫻婦製做香包比手工,端午節贈送、佩戴香包祛邪納福的傳統習慣。中國最古老的香包是在2001年慶陽市華池縣出土的,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歷史,出土時仍圖案如新,色澤艷麗,所以被稱為「千歲香包」。

據記載慶陽香包形成於公元前兩千三百多年,中國的著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香包的記載:歧伯曾攜一藥袋防疫驅瘟、禁蛇毒,開創「熏蒸法」,這種方法在當地漸成習俗,草藥被稱為「香草」,而藥袋變成為「香包」。

戰國時期,屈原《離騷》中有「扈江籬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說明香包在屈子所處的戰國時代已經成為一種裝飾了。

漢代,《禮記》里說道:「男女未冠笄者……衿纓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香包又演化為香囊和荷包兩種,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而香包則為男士專用。當時的香囊和荷包與現代香包又不完全一樣,香包里主要裝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至明清兩代,慶陽香包十分興盛,已發展成為人們佩戴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在清代,香包已發展成為愛情的信物了。

香包發展到近代,多是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主要的功能是求吉祈福,驅惡辟邪的。近二十幾年來香包的製作與刺繡又開始復興,2002年慶陽市被中國民學會命名為「香包刺繡之鄉」。

生產情況

2015年,慶陽市香包刺繡公司從45家增加到200多家。[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