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秉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秉文 | ||
---|---|---|
大明山东左布政使
| ||
籍贯 | 直隶桐城县 | |
族裔 | 汉族 | |
字号 | 字含之,号锺阳 | |
谥号 | 忠节(清乾隆年间追谥) | |
出生 | 万历十三年(1585年) 直隶桐城县 | |
逝世 | 崇祯十二年(1639年) 山东历城县 | |
出身 | ||
|
张秉文
张秉文(1585年-1639年),字含之,号锺阳,直隶桐城县(今属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山东左布政使。清军破济南,张秉文力战殉国。
生平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秉文考中庚戌科进士,授浙江归安县知县,历官广东按察使、山东左布政使。崇祯十一年冬(1639年),清军入关骚扰,攻破数十州县,张秉文于济南指挥抗击,殉难。妻方氏、妾陈氏投大明湖殉节。朝廷追赠太常寺卿,方氏赠一品夫人,并于大明湖畔立张公祠。清乾隆年间追赐谥忠节。[1]
基本信息
张秉文"少朗俊,风格标异,大父参政公许为远器。"大父即祖父,张秉文祖父是张淳"张一包",曾任陕西临巩道参政。
不久,调徽州教授,后迁户部郎中,出守抚州,累官湖广荆襄道,福建建宁兵巡道,广东按察使,广东右布政使,山东左布政使。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分几路入关,其中一路为大将军多尔衮所领人马,最为剽悍,从河北青山口一直打到山东济南,临近年关时,将济南城团团围住。而此时,济南城内兵力空虚,守军还不足两千人呢。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一面流星快马,急报朝廷,请求援兵,一面动员城中百姓拿起武器保家卫国。
张秉文衣不解甲,在济南城头苦苦死守。他天天盼着朝廷的援军到来,谁知替皇上督师的太监高起潜在临清坐拥重兵,偏不来救。另一路援军大将祖宽见状亦观望彷徨,贻误了战机。可怜山东布政使张秉文,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职行政官员,率济南百姓守城十余日,终于在次年正月初二被清军攻破城池。张秉文又率兵民与清军展开巷战,终是寡不敌众,中箭阵亡。清军攻占济南城,直至三月才撤退出关。
这一仗,清军俘虏了分封济南的德王朱由枢,掠走人口五十余万。
城破之后,张秉文虽一介文士,亦披甲仗剑,与敌周旋巷战。有人来报,说是张公已逃走。夫人怒斥:你们的主公岂是贪生怕死之徒?他绝不会弃城而逃!果然不久又有人来报:公已战死。夫人听了,泪下如雨:这回是真的了!对妾陈氏说:我说过要和夫子同死生的,家中幼孤就由你照顾了。妾说:你死我也死!于是,妻妾二人同出官署,赴大明湖而死。家中侍婢十多人,也一同投湖自尽。
"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方夫人之死,看似殉的是丈夫,其实殉的还是国家,守的还是大节。陈氏妾及十多个婢女,尽皆殉的是大节。方夫人后来也得到朝廷表彰,赠一品夫人。
张秉文抗清阵亡,以身殉国,方、陈二夫人也以身殉夫。他们的三个儿子克倬、克仔、克佑,继承父母之志,在清朝统治之后,虽然张氏一门出了"父子宰相"等诸多高官显宦,这三兄弟却一直孤高守节,终身不仕。
家族
参考资料
- ↑ 《明史·列传291卷》7468-7469:张秉文,字含之,桐城人。祖淳,官参政,事具循吏传。秉文举万历三十八年进士,历福建右参政,与平海寇李魁奇。崇祯中,历广东按察使,右布政使,调山东为左。
十一年冬,大清兵自畿辅南下。本兵杨嗣昌檄山东巡抚颜继祖移师德州,于是济南空虚,止乡兵五百,莱州援兵七百,势弱不足守。巡按御史宋学朱方行部章丘,闻警驰还,与秉文及副使周之训、翁鸿业,参议邓谦,盐运使唐世熊等议守城,连章告急于朝。嗣昌无以应,督师中官高起潜拥重兵临清不救,大将祖宽、倪宠等亦观望。大清兵徇下州县十有六,遂临济南。秉文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援兵竟无至者。
明年正月二日,城溃,秉文擐甲巷战,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陈,并投大明湖死。学朱、之训、谦、世熊及济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陈虞胤、通判熊烈献、历城知县韩承宣皆死焉,德王由枢被执。秉文赠太常寺卿,之训、谦光禄卿,承宣光禄少卿,皆建特祠,馀赠恤如制。学朱死,不得尸,疑未实,独格不予,福王时,赠大理卿。鸿业及推官陆灿不知所终,赠恤亦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