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秉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秉文 | ||
---|---|---|
大明山東左布政使
| ||
籍貫 | 直隸桐城縣 | |
族裔 | 漢族 | |
字號 | 字含之,號鍾陽 | |
諡號 | 忠節(清乾隆年間追諡) | |
出生 | 萬曆十三年(1585年) 直隸桐城縣 | |
逝世 | 崇禎十二年(1639年) 山東曆城縣 | |
出身 | ||
|
張秉文
張秉文(1585年-1639年),字含之,號鍾陽,直隸桐城縣(今屬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官至山東左布政使。清軍破濟南,張秉文力戰殉國。
生平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秉文考中庚戌科進士,授浙江歸安縣知縣,歷官廣東按察使、山東左布政使。崇禎十一年冬(1639年),清軍入關騷擾,攻破數十州縣,張秉文於濟南指揮抗擊,殉難。妻方氏、妾陳氏投大明湖殉節。朝廷追贈太常寺卿,方氏贈一品夫人,並於大明湖畔立張公祠。清乾隆年間追賜諡忠節。[1]
基本信息
張秉文"少朗俊,風格標異,大父參政公許為遠器。"大父即祖父,張秉文祖父是張淳"張一包",曾任陝西臨鞏道參政。
不久,調徽州教授,後遷戶部郎中,出守撫州,累官湖廣荊襄道,福建建寧兵巡道,廣東按察使,廣東右布政使,山東左布政使。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分幾路入關,其中一路為大將軍多爾袞所領人馬,最為剽悍,從河北青山口一直打到山東濟南,臨近年關時,將濟南城團團圍住。而此時,濟南城內兵力空虛,守軍還不足兩千人呢。山東布政使張秉文一面流星快馬,急報朝廷,請求援兵,一面動員城中百姓拿起武器保家衛國。
張秉文衣不解甲,在濟南城頭苦苦死守。他天天盼着朝廷的援軍到來,誰知替皇上督師的太監高起潛在臨清坐擁重兵,偏不來救。另一路援軍大將祖寬見狀亦觀望彷徨,貽誤了戰機。可憐山東布政使張秉文,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職行政官員,率濟南百姓守城十餘日,終於在次年正月初二被清軍攻破城池。張秉文又率兵民與清軍展開巷戰,終是寡不敵眾,中箭陣亡。清軍攻占濟南城,直至三月才撤退出關。
這一仗,清軍俘虜了分封濟南的德王朱由樞,掠走人口五十餘萬。
城破之後,張秉文雖一介文士,亦披甲仗劍,與敵周旋巷戰。有人來報,說是張公已逃走。夫人怒斥:你們的主公豈是貪生怕死之徒?他絕不會棄城而逃!果然不久又有人來報:公已戰死。夫人聽了,淚下如雨:這回是真的了!對妾陳氏說:我說過要和夫子同死生的,家中幼孤就由你照顧了。妾說:你死我也死!於是,妻妾二人同出官署,赴大明湖而死。家中侍婢十多人,也一同投湖自盡。
"夫子之死生惟官守,妾之死生惟夫子。"方夫人之死,看似殉的是丈夫,其實殉的還是國家,守的還是大節。陳氏妾及十多個婢女,盡皆殉的是大節。方夫人後來也得到朝廷表彰,贈一品夫人。
張秉文抗清陣亡,以身殉國,方、陳二夫人也以身殉夫。他們的三個兒子克倬、克仔、克佑,繼承父母之志,在清朝統治之後,雖然張氏一門出了"父子宰相"等諸多高官顯宦,這三兄弟卻一直孤高守節,終身不仕。
家族
參考資料
- ↑ 《明史·列傳291卷》7468-7469:張秉文,字含之,桐城人。祖淳,官參政,事具循吏傳。秉文舉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歷福建右參政,與平海寇李魁奇。崇禎中,歷廣東按察使,右布政使,調山東為左。
十一年冬,大清兵自畿輔南下。本兵楊嗣昌檄山東巡撫顏繼祖移師德州,於是濟南空虛,止鄉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勢弱不足守。巡按御史宋學朱方行部章丘,聞警馳還,與秉文及副使周之訓、翁鴻業,參議鄧謙,鹽運使唐世熊等議守城,連章告急於朝。嗣昌無以應,督師中官高起潛擁重兵臨清不救,大將祖寬、倪寵等亦觀望。大清兵徇下州縣十有六,遂臨濟南。秉文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甲,援兵竟無至者。
明年正月二日,城潰,秉文擐甲巷戰,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陳,並投大明湖死。學朱、之訓、謙、世熊及濟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陳虞胤、通判熊烈獻、歷城知縣韓承宣皆死焉,德王由樞被執。秉文贈太常寺卿,之訓、謙光祿卿,承宣光祿少卿,皆建特祠,餘贈卹如制。學朱死,不得屍,疑未實,獨格不予,福王時,贈大理卿。鴻業及推官陸燦不知所終,贈卹亦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