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後黎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後黎朝

圖片來自pixta

後黎朝(越南語:Nhà Hậu Lê),越南的一個朝代,由黎利於1428年(天慶三年;明宣德三年)創立,國號大越,又稱黎朝皇黎等。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前期與占城對峙;到了後期,阮主鄭主分據南北對峙,後黎朝皇帝僅為鄭主的傀儡。[1]

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初朝,後將1533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黎中興朝,以示區別。

歷史

抗明建國

黎利出生於越南陳朝清化省,其家族為當地豪族。1407年,中國明朝南下消滅越南胡朝,併吞越南,郡縣其地,史稱「大虞與明戰爭」。但在安南屬明時期,中國官吏多貪污腐敗,苦役當地百姓,使得越南反明衝突不斷。

1418年,黎利在藍山鄉起義反明,自稱「平定王」,史稱藍山起義。黎利聽從少尉黎隻建議的「乂安險要,地大人眾,……今宜先取茶隆,略定乂安,以為立腳之地」,先佔領越南中部地區,再佔領東都(今河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黎利在支棱昌江之戰大敗明軍,陣砍主將安遠侯柳升、副將保定伯梁銘(一說病死)、參將都督崔聚、兵部尚書李慶等,又俘虜工部尚書黃福。黎利命阮廌撰《與王通書》,以「夫大廈將傾,非一木之所能支;長堤將潰,非杯土之所能障」,勸成山侯王通退兵,並告知王通明朝援軍已經幾路覆沒的事實,威脅「倘若猶豫不決,吾之將士,疲於攻㦸,廢其農桑,決意兼攻」。王通最終被迫議和,領兵退回廣西,黎利軍最終在長達十年的抗明戰爭中獲勝,使越南再次恢復獨立。

明朝放棄直接管轄越南後,改封黎利於1426年所立之傀儡君主陳嵩為安南國王。黎利將明軍驅逐之後,便對陳嵩不利,陳嵩死因眾說紛紜,一說是遁逃時被朝廷所獲,便飲毒藥而死;一說是他「潛駕海船而卒」;一說是潛逃時被黎利令人追殺。1428年,黎利建立後黎朝,定都東京(今河內),並頒布《平吳大誥》。

黎初政局與諒山篡弒

黎利於1428至1433年在位。在位之初,明朝不承認其地位,要求立陳朝後裔為安南國王。1431年,黎利表明遍尋不著陳朝宗室後裔之後(或將他們全部屠殺),明宣宗妥協,封黎利為「權署安南國事」。黎利即位後,即大封追隨他藍山起義功臣,建立了中央集權的體制。

黎利建國後,朝廷內部陷入立儲之爭,分成長子黎思齊和幼子黎元龍兩派。最初,黎利採取折衷的方式,下旨「若思齊方臨朝聽政,則元龍監國撫軍,一遵趙宋故事」,以黎思齊為國王,以黎元龍為皇太子。後來,黎利病逝前還是把黎思齊廢黜,降為郡王,黎元龍被正式定為皇位繼承人。

黎利死後,其子黎元龍(1433年9月5日至1442年9月7日在位)即位,是為黎太宗。當時黎太宗僅十歲,因此國事皆由黎察裁決。1438年,黎察因濫權而遭處決,黎思齊也遭到誣衊殺害。黎太宗時期對國家禮制和科舉多有完善,史稱「典章文物,粲然大僃」,也是其統治時期後黎朝君主正式被明朝正名為「安南國王[2]。黎元龍的皇后本為楊氏賁,原有一子黎宜民被封為皇太子。楊氏賁被廢後,黎太宗改立黎邦基為皇太子,而黎宜民則被降為諒山王,埋下後來黎宜民發動兵變殺黎仁宗之因。黎太宗其人耽心酒色,1442年強迫侍奉阮薦的婢女阮氏路隨駕伺候,不久黎元龍意外以虐疾暴斃,阮薦家族亦遭牽連。

黎元龍死後,由其子黎邦基(1442至1459年在位)即位,是為黎仁宗。黎仁宗與其父一樣是年幼繼位,因此由其母宣慈太后阮氏英攝政,國政則由阮氏英及大臣鄭可把持。黎仁宗在位初期,越南內部相對和平繁榮,史稱「十七年間天下太平,安居樂業」,同時後黎朝開始向占城擴張。大和九年(1451年),宣慈太后阮氏英殺鄭可,但1453年仁宗親政時,便赦免了鄭可的罪名,並給其家人官田。仁宗名義上親政時只有十二歲,阮氏英仍掌大權。延寧六年(1459年),諒山王黎宜民勾結都指揮黎得寧,發動兵變進入皇宮,殺死仁宗,太后阮氏英為免被擒獲或被叛軍所殺,使一僕人將自己殺。

諒山王黎宜民為仁宗之兄,於1459年發動兵變殺仁宗,即位為皇帝。不久,大臣阮熾丁列殺黎宜民,改立太宗四子黎思誠為帝。黎宜民在位僅243天(1459年10月7日至1460年6月6日)。

聖宗與憲宗治世

黎思誠(1460至1497年在位)是一個深受儒教影響的人,黎仁宗年間被封為平原王,後改封為嘉王。勛臣們廢立黎宜民後,便以「嘉王明睿雄略,非諸王比,人心咸屬,天意可知」,擁立黎思誠為帝,是為黎聖宗。黎聖宗即位後,以中國宋朝理學為樣本著手改變越南,改革了官制和行政區劃。

此外,他認為政務應由有學問品德的人而非出身豪門的人來主掌,當時越南科舉僅斷斷續續地舉行,為了使更多豪門之外的人入仕,聖宗重啟了科舉制度,定製為會試三年一科。聖宗也在各地進行普查,在各省廣設文廟以尊儒教,停止興建新的佛教、道教寺院,並限制僧侶購置新的田產。同時,黎聖宗又頒布了《洪德法典》(1483年),並下令吳士連編寫的《大越史記全書》成為官方史書。聖宗本人也喜好詩書,在宮中闢有「九歌瓊苑」,常與文人唱和,其擅長用喃字創作,也擅長漢文,本人也著有許多作品。

黎聖宗的治世是越南極盛的時期,史稱「四夷賓服,八極傾風,三十八年,天下安治」。後黎朝先後對外討伐了北方山夷、琉球海盜、哀牢、瀾滄以及占城等國。1469年,越南佔領盆蠻 (今老撾孟潘),設鎮寧府。1471年,越南佔領占城的首都毘闍耶(Vijaya),俘虜占城國王槃羅茶全(Bàn La Trà Toàn或Pau Kubah),占城人民大批向柬埔寨馬六甲移民,自此占城北部阿摩羅波胝(Amaravati)、中部毘闍耶均被越南佔領 (越南設為廣南承宣道),越南在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讓軍人及農民屯田,而占城僅剩南部賓童龍(Panduranga)保有部分獨立,成為越南的保護國。1477年,侵佔明朝雲南納更山以南地區,設廣陵州。1479年,越南又攻打瀾滄王國(今寮國)。越南攻陷瀾滄首都琅勃拉邦,殺國王刀板雅,自此使得瀾滄向越南朝貢。黎聖宗征伐四克,志得意滿,甚至繼續向西征討了蘭納王國(今泰北地區),但被擊敗損兵折將,加上在老撾的快速擴張使得後黎朝不勝重負,最終黎聖宗決定引兵回國。

黎聖宗死後,其子黎鏳即位,是為黎憲宗,在位時間為1497至1504年。憲宗為人仁慈溫和,存心圖治,屢行善政,政事照太祖及聖宗之例而無甚更張,但其於農業民政上特別關注,大修堤防水車以備水旱。憲宗在位期間國內無有盜賊作亂,國外亦無戰事攻伐,越南處於太平時期。

黎運中衰

憲宗死後,其子黎敬甫即位,是為黎肅宗。黎肅宗主政後展現出賢君形象,似乎他就要把黎聖宗、黎憲宗的事業發揚光大,但不料其在位僅六個月(1504年)便暴斃而亡。這一意外使得黎憲宗生前認為「不德」的皇子黎濬繼承皇位。

肅宗死後,肅宗之兄黎濬即位,是為威穆帝,在位時間為1505至1509年。威穆帝好酒色,行暴政,專用外戚,雄猜好殺,使得許多後黎朝宗親皆有反意。明朝使臣許天錫與威穆帝見面後,作詩以「安南四百運尤長,天意如何降鬼王」形容其人。威穆帝雇有一批侍衛保護自己,其中之一便是後來篡位建立莫朝的莫登庸,他與威穆帝非常親近,並升到了天武衛都指揮使之位,最終逐漸坐大。威穆帝的堂弟簡修公黎瀠原來被威穆帝關於獄中,後來賄賂守衛得以脫逃,隨後便與其他大臣一起舉兵推翻威穆帝。威穆帝的死因說法不一,大越史記全書所載說法有二,一說被黎瀠所俘後飲酖自殺,一說逃亡時被殺,明史外國傳二則說阮種逼黎濬自殺後立其弟阮伯勝為帝,黎廣誅阮伯勝,再立黎晭為帝。

簡修公黎瀠借大臣廢立威穆帝,是為襄翼帝,在位時間為1509至1516年。即位之初,襄翼帝銳意「恢太祖立極之圖,弘聖宗覿文之治」,不但開啓經筵,又頒治平寶範五十條於國內,敷敎愼罰,似乎要有所作為。但他在位不久後本性盡露,優游不斷,大興土木,史稱「更之築之,年年無窮」,頻繁的工程使得民眾困苦,士卒疲勞。襄翼帝更被明朝使臣潘希曾嘲以「貌美而身傾,性好淫,乃豬王也,亂亡不久矣」 。

洪順八年(1516)年,國中民變日益頻繁,襄翼帝先親征平定陳公寧等,又值陳暠造反,襄翼帝再次親征,不料被陳暠擊敗,官兵死傷慘重。大臣鄭惟㦃以往多次勸諫襄翼帝而被罰廷杖,心懷不滿,於是與黎廣度,程志森等人同謀廢立,領兵入宮在太學門弒殺襄翼帝。

莫氏代黎

鄭維㦃殺襄翼帝後,立黎光治為帝。僅三天,又立錦江王黎漴的長子黎椅為帝,改元「光紹」,是為黎昭宗。陳暠一度攻入首都,昭宗短暫出逃,鄭維㦃收復首都後,昭宗復位。之後,鄭維岱殺黎光治。昭宗在位的時期,權臣互鬥,政非己出,一派為莫登庸,另一派則是鄭氏與阮氏兩個有權勢的家族。

光紹七年(1522年),黎昭宗越加憚忌莫登庸威權日重,於是與大臣航獻、范恕等密謀,趁內亂逃離首都投靠鄭綏,莫登庸則以「光紹皇上被奸人脅遷於外」為由,改立昭宗之弟黎椿即位,改元「統元」,是為黎恭皇。黎昭宗雖然成功逃出,但其號召的勤王勢力旋即被莫登庸擊敗,昭宗又淪為被鄭綏挾制。統元四年(1525年),莫登庸擊敗鄭綏於清華 (今越南清化省),擒黎昭宗,次年殺之。統元六年(1527年),莫登庸被封為安興王,加九錫,數月後便迫使黎恭皇禪位於自己,又逼恭皇母子自殺。

黎氏再興

莫登庸篡黎後,黎氏宗室和忠於黎氏的舊勲功臣屢有起義,例如莫大正元年(1530年),黎意起事於清華 (今越南清化省),甚至兩度大破莫軍,軍聲大振。但黎意最終因兵勝心驕,被莫國楨突襲擒獲,而其他黎氏舊部一些留在清華繼續對抗莫朝,另一些則轉投在哀牢的安清侯阮淦。莫大正三年(1532),阮淦扶持昭宗之子黎寧 (有爭議,一說為冒充,明朝亦有質疑) 復位,改元「元和」,是為黎莊宗。自此黎氏再興,莫朝佔據著紅河三角洲,而黎氏則佔據著清華(今越南清化省) 以南,與莫南北對峙,史稱黎中興朝

黎莊宗復位後,曾經多次派大臣北上明朝,請求明世宗出兵討伐篡位的莫登庸明世宗一度打算討伐莫登庸,但最終考慮到「益兵繼餉,必舉天下全力」、「登庸父子悔罪革心」、「議者尚以黎氏為疑」等,最終轉而決定接受莫登庸的請降,但也革去王號,只冊封莫登庸為從二品的「安南都統使」,這時期黎氏政權並不得到中國的承認。

元和十三年(1545年),阮淦意外被莫朝降將楊執一毒殺,其婿鄭檢繼承其權柄,出任太師諒國公、節制各處水歩諸營,繼續扶黎滅莫,是為鄭主之始。黎英宗正治二年(1559年),鄭檢成功收復太原、諒山等大片領地。正治十三年(1570年),鄭檢去世,其子鄭檜繼承其位,但不久後便被鄭松取代。鄭松在黎世宗光興十五年(1592年)成功收復東都(今河內),使黎天子得以還京,光復舊物,並取代莫朝明朝冊封為「安南都統使」。自此中興黎朝名義上重新統一越南,而莫朝就拒守高平一隅之地。

這時期,前太師阮淦的次子阮潢因為被鄭檢猜疑,阮潢請教阮秉謙怎麼辦,阮秉謙回答「橫山一帶,萬代容身」,因而阮潢決定自請出鎮南方,得到鄭檢的允許。這時期阮潢仍向後黎朝朝廷效忠,每年向朝廷上繳白銀400斤、絲帛500匹,並屢次出兵支援鄭氏進攻莫朝。但後來阮主逐漸割據自雄,成為鄭主政權的大患。

黎皇鄭主

權臣鄭松比其父鄭檢更加專權跋扈,先後廢立黎英宗黎敬宗,並能隨意干預皇嗣繼承。在收復東都(今河內)後,鄭松便被其黨羽推舉為「平安王」,史稱「國家事權皆自裁之,財賦兵民悉歸王府」,他在世時黎世宗黎敬宗黎神宗俱傀儡天子,只是「端拱受朝謁而已」。這時期鄭氏儘管掌握國家實際的核心權力,但其面臨著高平莫朝和宣光裒主的威脅、廣南阮主的崛起與中國潛在干涉可能,故而鄭主並未像莫登庸行篡位之事,使得當時越南的政局形成一種微妙的平衡,出現「黎氏為皇、鄭氏執政」的二元格局。

在這時期,黎朝皇室的手中財力僅夠日常開支,禁軍宿衛也全是鄭氏指派,黎世宗以降的全部黎朝皇帝只作為一個象徵式的虛位元首,其除了祭祀、外交、科舉、禮節性活動外並無存在感。鄭松以後的歷代鄭主逐漸完善這一種「黎皇鄭主」的格局,鄭主設座於黎朝皇帝旁邊,穿紫色龍袍,臨政視事。朝廷大事由鄭主決斷,庶務由「府僚」負責,府僚以「六番」虛化了朝廷的六部職能。

在名義統一越南後,廣南的阮主逐漸坐大,又允許葡萄牙商人建立商業港口費福(Faifo,今會安),雖然其名義上仍奉黎氏為主及使用中興黎朝年號,但已然成為威脅鄭氏政權的存在。鄭松之子清都王鄭梉非常憚忌阮福源,於是他便在永祚九年(1627年)要求阮福源入朝拜謁,但被阮福源拒絕,鄭梉因而決定南征阮主,自此開啟了鄭阮紛爭的時代。這時期鄭主雖然擁有紅河三角洲的富裕領土和更龐大的人口,但是阮主修建長育壘柴壘和任用陶維慈阮有鎰等名將抗衡,鄭阮兩家對戰不休,最終雙方的分界線大致定在今廣平省的𤅷江上。

影片

【史圖館】越南歷史地圖(五):後黎朝

參考文獻

  1. 後黎朝大越國初代皇帝・黎利の銅像 ,pixta
  2. 《抑齋集》(謝冊封國王表):「安南權署國事臣黎某謹上言,正統二年正月十三日,伏睹欽差天使李郁李亨持節橐捧詔勅金印,封臣為安南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