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恐貓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恐貓 圖片來自google搜尋

恐貓(Dinofelis)已滅絕動物,是後貓族下的一。牠們廣泛分布在歐洲亞洲非洲北美洲,估計屬於最少500-120萬年前。在洛沙岡亦有發現非常似恐貓的化石,可以追溯至800萬年前的中新世末期。


物種特性

恐貓的體型介於現存的獅子之間,多數成員體型接近美洲豹(肩高約 70cm,體重約 120kg),具有劍齒和較現今貓科粗壯許多的前足。

古生物學家Serge Legendre與Claudia Roth針對兩個樣本所估算的體重。第一個樣本體重約 31.4公斤(69磅),第二個樣本體重約 87.8公斤(190磅)。

恐貓的犬齒較現存貓科長而扁平,但是沒有劍齒虎這麼長。因此恐貓與獵虎的犬齒常被稱為「偽劍齒」(但恐貓與獵虎並非近親,而是分屬於不同的科別)。恐貓的裂肉齒並沒有像獅子或現存其他貓科發達。

根據推論恐貓可能偏好棲息於森林,動物行為學家William Allen等人認為牠們身上可能具有如的斑點或是如的條紋。


習性

恐貓壯碩的身體代表牠們可能跟美洲豹一樣適合生存在多種棲息地中,包括森林或是較開闊的濕地

恐貓的獵物包含猛瑪象幼崽、乳齒象以及巧人。不過針對斯泰克方丹出土化石的碳同位素分析顯示,恐貓仍以狩獵大型草食動物為主。推測當時巧人主要的天敵可能為巨頦虎,同樣來自於碳同位素分析的結果。

在南非,恐貓和狒狒化石常常一起發現。恐貓與非洲南方古猿的化石也在數個考古地點一起被發現。另外,在恐貓的化石旁也曾發現過傍人的顱骨化石,其上有犬齒造成的傷痕。這表示恐貓在當時可能以這些靈長類為食,然而碳同位素的分析認為這些只是少數特例。

恐貓和花豹美洲豹一樣擅長爬樹,但似乎不夠快速敏捷。它們的捕獵方式推測可能是以夜間偷襲為主,而不是靠追擊和肉搏。在南非的一些洞穴中曾發現過食肉獸吃剩下的骨骸化石,其中有些是體型很大的羚羊,也許只有恐貓有獵食它們的能力。除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狒狒南方古猿遺骸,主要是頭骨。

專家們認為,與劍齒長而脆弱的巨劍齒虎不同,恐貓「不標準」的短粗劍齒反而更適合捕食靈長類動物,因為這樣的劍齒更加堅固,可以像花一樣咬開靈長類動物的頸部甚至頭骨而不會斷裂。對恐貓而言,南方古猿四肢軟弱,又沒有發達的犬齒和人工武器保護自己,無論靈活性還是自衛能力都不如狒狒,相比之下更容易得手。想像一下,在某個漆黑的夜晚,正在熟睡中的南方古猿突然被身後的低吼聲驚醒,尚未作出反應便被恐貓的劍齒咬穿脖子,然後被它當作戰利品帶回樹上或山洞中……。

冰河期開始造成的森林衰退可能是恐貓絕種的主要原因。

視頻

遠古人類的天敵

參考文獻

Did Saber Cats Have Spotted and Striped Coats?

Dinofe­lis – hominid hunter or mis­un­der­stood feline?

恐貓,能肆意的蹂躪人類祖先的動物

史前陸地猛獸王者之爭,劍齒虎與恐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