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恐龙化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恐龙化石,是指恐龙死后身体中的软组织因腐烂而消失,骨骼(包括牙齿)等硬体组织沉积在泥沙中,处于隔绝氧气的环境下,经过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沉积作用,骨骼完全矿物化而得以保存。此外恐龙生活时的遗迹,如脚印等有时间也可以石化成化石保存下来。

当恐龙死去并很快地被沉积物或水下泥沙所覆盖时,石化过程就开始了。这些沉积物中含有细小的颗粒,会在尸体表面形成一层松软的覆盖物。这条“毯子”可保护动物尸体免受食腐动物的侵袭,也可隔绝氧气,抑制微生物的分解。

中国考古学家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挖掘出了许多恐龙化石[1],其中所拥有的数量、种类、完整度、保存度以及科学价值,在世界恐龙研究上均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恐龙大国,同时也得到了世界考古研究人员的认同和肯定。

目前为止,我们所发现的身材最大的恐龙是震龙,它的身长有39至52米!身高可以达到18米!体重达到130吨!也就是说,2到3条震龙头尾相接地站在一起,就可以从足球场的这个大门排到另一个大门。

产生背景

石化过程

恐龙的骨骼和牙齿等坚硬部分是由矿物质构成的。矿物质在地下往往会分解和重新结晶,变得更为坚硬,这一过程被称为“石化过程”。随着上面沉积物的不断增厚,遗体越埋越深,最终变成了化石。而周围的沉积物也变成了坚硬的岩石。这个过程是极其缓慢的。

在石化回归地表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危险。在成千上万的石化过程中,周围的岩石可能会弯曲变形,这样化石就会被压扁。另外,地壳底部的高温也有可能让化石熔化。逃过这些劫难后,还得有人赶在化石从周围岩层中分离前找到它,否则化石就会碎裂消失。

发掘过程

在发现恐龙化石的埋藏地点后,考古人员就要把化石挖掘出来。起出那些零星的小化石可能只需要一个人花上几分钟的时间,但如果是要将大块化石从坚硬的岩石中起出,就需要大批人员费时数星期或数月,侵蚀中的悬崖和河岸都是寻找化石的好地点动用各种机械工具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测量并记录作业细节也同样重要。

探寻恐龙的最佳地点是在中生代沉积岩层露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山路旁、采石场、海岸、悬崖、河岸甚至煤矿都可能是挖掘的地点。然而占地最广、恐龙蕴藏量最多又露出地表的地区多半位于崎岖的不毛之地或遥远的沙漠之中。

在恐龙化石的挖掘中,工作人员会根据挖掘地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挖掘方式。比如在某些沙漠地区,工作人员只要把上面的沙子清除,就能整理出骨骼来。但要挖掘埋藏在硬岩石里的大骨架,就必须使用炸药、开路机或强有力的钻孔机。

人们在恐龙挖掘现场移除任何东西之前都会先用网络分区,在不同的分区内找到的化石都要标示清楚,经过摄影并精确绘测现场图,这样到最后就会得到一张精密完整的现场绘图。这个处理过程几乎和化石本身一样重要。记录挖掘现场的精确位置和彼此的相对位置,有助于揭示标本恐龙当时的致死原因以及为何保存下来。

化石在移动前要先进行稳定处理。有时只需要用胶水或树脂涂刷暴露部分,有时则必须以粗麻布浸泡热石膏液做成的绷带来包裹。小块化石可以用纸张包起来,或收藏在样品袋中以免受损。大块化石或用石膏包裹,或在最脆弱的部位用聚胺甲酸酯泡沫来保护。有些较大的内藏化石的石块则必须先劈开再运输。

寻找、挖掘作业只是认识恐龙化石的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将化石骨骼一块块地拼凑起来,重新构建一副骨架。而复原工作则是在骨架上添加筋肉,使之重现生前的模样。所以有时古生物学家花在实验室里的时间比花在野外的时间还长。

在实验室里取出恐龙化石时需要特别小心。去除岩石、露出化石的精巧细部构造需要谨慎处理,也相当费时。可视需要移除的岩石多寡来决定使用的工具。在去除化石周围的岩石后,需要在化石上涂胶水和树脂来加以保护。

稀释后的乙酸甲酸可以用来溶蚀化石周围的岩石,而不会伤及化石本身。但整个作业过程必须谨慎监看,因为有时酸剂会由内部将化石分解。并且有些酸剂相当危险,可能会灼伤皮肤,因此使用者必须穿戴安全面罩、手套及防护服。

学术描述与命名

等化石完全准备妥当,古生物学家就可以描述化石的构造,并与相关或类似的恐龙做比较。如果有可能是新的属或种类,就要为这个化石恐龙起个新学名。拿新化石的特征和其他化石做比较,就可以把新化石纳入种系发生关系中。

图解描绘

图解描绘的过程是描述恐龙实际长相的关键。图解的方式很多,有的精确素描岩石中埋藏的化石,有的是结构完整、标示清楚的重建复原骨骼图。为求精确,科学家通常会使用摄像描绘器。虽然素描作品不如照片精确,但还是很有用。因为借由素描可以将可能同时出现在单件化石上的特征结合呈现。

论文发表

完成化石研究后就可以把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公布发表。论文内容可能是新恐龙的描述,或是重新评估某种早已认识的恐龙种类。可以用图表、照片来辅助说明。因为所有论文在正式发表之前都需要经过同行审阅,所以多半相当可靠。

重组骨架

在弄清楚了某种恐龙骨骼的结构之后,就会尽可能地重组该副骨架。失落的骨架用玻璃纤维制作的模型来代替。现在能够看到的大部分大型的展示骨架也都是用质量较轻的玻璃纤维模型来代替,并将细金属条隐藏其中,以便支撑架构。重组的骨架是重塑某种恐龙生前模样的基本依据。现存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的身体结构也可以用来参考。它们有助于指出恐龙内部器官的大小、外形、位置和构成腹部的肌肉情况。皮肤的构造则参照化石上的皮肤印痕。

发掘历史

古代中国人将恐龙化石认为是中国神话中的龙骨头,可当作中医的药材。例如在东晋时期成书的《华阳国志》中,作者常璩便记录到,四川武城曾经发现龙的骨头。在欧洲,恐龙化石则被认为是神话中的巨人遗骸,或是大洪水时期前的大型动物。居住于古代中亚地区的西徐安人,可能将当地发现的原角龙化石,描述成狮子身体、大型爪、以及鹰头,且守卫黄金的生物,成为狮鹫的形象来源。

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的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出土了一个骨头化石。牛津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普劳特研究后,认为是一只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波尔蒂认为这些骨头过大,所以并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而是来自于某种巨大人类的大腿骨。这些骨头之后就遗失了,但留下了详细的叙述。1824年,牛津大学的地质学家威廉·布克兰将其命名为斑龙。

1699年,Edward Lhuyd在牛津市近郊发现一颗牙齿化石,命名为Rutellum implicatum。在2002年,科学家发现这颗牙齿属于蜥脚下目恐龙。

1822年,英国动物学家吉迪恩·曼特尔萨塞克斯郡采石场找到了几颗巨大的牙齿,并认为这些化石与鬣蜥有类似处。此后他又先后发现了31具带着牙齿的骨骼化石,经过拼凑进行了复原,并在1825年建立了禽龙属(Iguanodon)。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认为斑龙、禽龙、林龙等物种具有许多明显共同特征,因此建立Dinosauria一词,以包含这三个属。

1858年,北美洲正式发现第一个恐龙化石。早在1838年,新泽西州哈登菲尔德镇的一个泥灰坑挖出大型的骨头,直到20年后,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佛克(William Parker Foulke)在当地挖出更多的化石,并由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命名为鸭嘴龙。这副鸭嘴龙标本是首次发现的接近完整恐龙化石,也显示它们是种二足动物,在此之前,大部分科学家认为恐龙是群类似蜥蜴的四足动物。佛克发现的鸭嘴龙标本,开启了美国的恐龙狂潮。

在19世纪后期的恐龙狂潮中,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爱德华·德林克·科普间有激烈的竞争,两人竞相发现新的恐龙,这段著名的竞争称为化石战争。许多恐龙标本,因为两人的粗略挖掘与处理步骤,而遭到损毁或破坏,例如采用火药来挖掘化石。尽管如此,他们的贡献却非常巨大,马什命名了86个恐龙的新种,科普则命名了56个,共计142个新种恐龙。马什发现的化石存放于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馆,科普的化石则存放在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1861年,德国南部的索伦霍芬石灰岩矿床中发现了始祖鸟化石,是第一个所谓的“有羽毛恐龙”。始祖鸟是个过渡化石,明显具有现代爬虫类与鸟类的中间特征。这种早期鸟类非常像恐龙,至少有一个标本,因为周围没有明确的羽毛痕迹,而被误认为是美颌龙。

1878年,比利时贝尼沙特发现了31个禽龙化石,可能是洪水所造成的集体死亡,这是恐龙群居行为的第一个证据。

1907年,非洲坦尚尼亚境内的坦德古鲁地区出土了巨大的骸骨,被命名为长颈巨龙。1908至1912年间,柏林自然史博物馆艾德文·亨尼希韦尔纳·亚南施来到这里探勘,又挖掘出一只腕龙属的巨大恐龙,以及一只剑龙属的肯特龙骸骨。

1922至1925年间,美国自然史博物馆的工作队在蒙古戈壁考察,也发现了恐龙骸骨。1971年,在蒙古戈壁沙漠发现了一个极为著名的化石标本,一只伶盗龙正在攻击一只原角龙,这是恐龙会猎食其他恐龙的直接证据。

1986年南极州罗斯岛上发现了第一个恐龙化石,来自南极甲龙;但在1994年,兽脚亚目的冰脊龙首先在科学期刊中被正式命名、叙述,成为第一个被命名的南极洲恐龙。

1998年,意大利一处石灰岩地层出土了幼年棒爪龙化石,保存了极为良好的软组织痕迹,包含部分气管、小肠、结肠、肝脏及肌肉。1999年,美国北达科他州发现了一具保存完好的恐龙木乃伊[2],它保存了大部分外皮组织、肌肉、肌腱乃至消化系统内的食物。

目前的主要新化石挖掘处,多是在过去没被探索过的区域,例如:印度南美洲马达加斯加南极洲、尤其是中国,大部分的新发现有羽毛恐龙多出自于中国,因为当时的干燥气候有助于保存化石与化石化的过程。

相关研究

恐龙化石是研究恐龙的基础。最熟悉的恐龙化石如牙齿和骨骼的化石被称为体躯化石;而恐龙的遗迹如粪化石、蛋化石、足迹化石、胃石等也有可能形成化石保存下来,被称为生痕化石[3]

一般而言,只有很小比例的恐龙最后会成为化石保存下来,况且绝大部分的化石都仍埋藏于地底。只有极少数的已被发现的样本保留有完整的骨骼,而其中保存有皮肤和其他软组织痕迹的则更为稀有。借由比较不同骨头的大小与型态,来重建一副完整的骨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重塑肌肉和器官则更为困难。亲缘分支分类法是以不同生物的特征来确定彼此关系,被成功地应用在恐龙的分类上。亲缘分支分类法与其他现代科学方法,有助于解决不完整、破碎化石所产生的许多疑点。

恐龙的粪化石显示,白垩纪晚期的大部分草食性恐龙仍以裸子植物为食,只有少部分以开花植物为食。

蜥脚类恐龙的化石,大部分发现于过去为干旱或季节性干旱的地层中,它们可以大量、低营养价值的植物为食,以在这些环境中维持生存。

公共展览

自从19世纪早期,第一批恐龙化石被科学方法鉴定后,重建的恐龙骨架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欧文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艾伯特亲王的支持下,在伦敦南肯辛顿建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以展出英国的恐龙与其他动物的化石。

德国柏林洪堡博物馆展放着长颈巨龙的骨架模型,是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组合而成的。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被认为是最高和最重的恐龙。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展放有1907年在怀俄明州发现的梁龙,有27米长。

中国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展出的恐龙化石包括了3个纲、11个目、15个科的属种。

主要遗址

恐龙化石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更不容易。现在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埋藏地主要有德国索伦候芬蒙古戈壁沙漠火焰崖、中国云南禄丰县、中国山东诸城市等。

索伦霍芬

德国的索伦霍芬采石场在恐龙生活的时代是个热带浅海,当时还有岛屿散布。索伦霍芬的细致石灰岩层中保存有美颌龙属的化石,另外还有鱼类的纤细遗骸,以及早期鸟类始祖鸟等岛栖动物的遗骸。

火焰崖

蒙古戈壁沙漠的火焰崖保存了很多白垩纪晚期的动物化石,包括原角龙窃蛋龙迅掠龙等。从20世纪20年代发现火焰崖蕴藏着化石以来,人们已经在这里挖掘了不少闻名世界的。

科摩断崖

19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在位于美国怀俄明州的科摩断崖发现了不少恐龙的骨骼化石,其中大部分都是蜥脚类恐龙的骨骼。美国自然博物馆的科学家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这里挖掘,目前已发现数百件标本。

月谷

月谷是一个位于阿根廷西部的荒芜的峡谷,人们从这里发现的化石中才知道恐龙的存在[4]。从月谷发现的化石包括三叠纪晚期的喙龙类群和其他爬行动物类群,其中包括早期的兽足类恐龙始盗龙属和埃雷拉龙属。这个偏远地点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晚期人们才知道这儿的化石蕴藏量非常丰富。

禄丰

中国云南禄丰县恐龙山方圆10平方千米的地区,是闻名于世的恐龙之乡[5]。1938年考古学家在这里首次发现完整的恐龙化石,之后陆续挖掘出数十具恐龙化石。经鉴定,其中有24属30多种恐龙,是世界上最原始、最古老、最丰富、最完整的脊椎动物化石群。

诸城龙骨涧

龙骨涧是闻名中外的“巨型山东龙”和世界之最“巨大诸城龙”的出土地,位于诸城市吕标镇库沟村北部,距诸城市区10公里。该涧为东西走向大冲沟,长约350米,宽约100米,深约20米。 据专家考证,龙骨涧及其周围地区,均属距今约7000万年的中生代晚白垩纪地层,含化石层最深处达2米,位于冲沟东头南坡阶地之上,呈28度角向冲沟北延伸下去,涧中所藏化石十分丰富,是一处世界罕见的恐龙化石宝库,种类主要为鸭嘴龙化石,同时发现有霸王龙牙齿 、恐龙蛋化石等。自1964年以来,龙骨涧先后挖掘出至少10具恐龙化石,约50多吨,有4具已装架成鸭嘴龙骨架标本陈列于北京天津济南和诸城,其中陈列于诸城市恐龙博物馆的“巨大诸城龙”高9.1米,长16.6米,是世界上同类型中最高大的[6]。 目前 ,龙骨涧化石区被定为潍坊市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240米,总面积153600平方米。

彭亨州

2014年2月,考古学家在马来西亚彭亨州发现第一块恐龙化石[7]

这块长2.3厘米,宽1厘米的恐龙化石是棘龙科恐龙的牙齿。这种恐龙有类似现代长吻鳄的颌部和牙齿,以鱼类为主食。

马来亚大学教授曾根正敏博士说,由马来亚大学和日本大学组成的考察队在彭亨内陆一个村庄,发现了这块化石。

这个牙齿化石应该出现在晚中生代,也就是说早在0.75亿到1.45亿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存在。

棘龙科可分为鳄龙、重爪龙等种类,还不知道牙齿化石属于哪个种类。

视频

恐龙化石相关视频

中国发现白垩纪的恐龙化石,专家证明恐龙并未在6500万年前灭绝!
北京自然博物馆,恐龙化石展馆,太震撼了
侏罗纪霸王龙和许多的恐龙化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