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照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慈照寺,又稱為銀閣寺,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左京區,是公元15世紀末,室町幕府第8代將軍「足利義政」效倣其祖父曾建造的金閣寺而下令興建的別墅。足利義政死後,根據他的遺囑,這座別墅被改建成寺院。由於寺院境內有一棟被稱作「銀閣」的建築物,所以這座寺院也被稱作「銀閣寺」。寺內的庭院,具有當時「東山文化」的獨特風格。「東山文化」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段輝煌的文化。「銀閣寺」的庭院又被當作「東山文化」的典範而聞名。庭院佔地面積達2萬平方米。庭院內的「觀音殿」、「東求堂」保留了當初的原貌,牠們均已被指定為國寶級文物。
歷史沿革
營造東山殿
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文明5年(1473年)把將軍職位讓給嫡子足利義尚,並於文明14年(1482年)在東山的月待山麓里開始營造東山山莊(東山殿)。
應仁之亂
在足利義政晚年執政時發生了應仁之亂[1] (被一些歷史學家視為戰國時代的起始事件),戰亂燒毀了無數東山文化的建築,可惜只有銀閣寺的銀閣和東求堂被保存下來。而足利義政死後,銀閣和周邊建築被改造成今天的銀閣寺和寺內各個景點。
應仁之亂平息後不久,雖然京都的經濟疲憊,但是足利義政仍然通過向民眾增收臨時的稅金和課以勞役(夫役)來推進東山殿的建造,獨自過着風雅安逸的奢華生活。東山殿的建造共耗時8年,直到義政逝世前不久才正式完工,義政沒有等到山莊的徹底完工,在工程開始的第二年即文明15年(1483年)便移居到了這裡 。 在東山殿中,建有「會所」、寢殿、釣秋亭、龍背橋、泉殿、西指庵、洗漱亭等大規模建築。雖然規模比不上義政的祖父—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所建造的北山殿(鹿苑寺),但是也具有某種程度上的政治機能。只不過,後來只剩下了當時建築的銀閣與東求堂。
創立慈照寺
延德2年(1490年)2月,為了供奉同年1月死去的義政的化身菩提,將東山殿改為寺院,後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創立為慈照寺。寺號來自於義政的法號慈照院。 戰國時代中期的天文19年(1550年),第12代將軍足利義晴、足利義輝父子二人在慈照寺的後山建造了中尾城(短期內便廢棄)。
戰國時代末期
在戰國時代末期,這裡又成為了前關白(官職的一種)近衛前久的別墅,這是因為慈照寺第6代住持陽山瑞暉是前久的弟弟。前久去世後的法名為東求院龍山空譽。近衛前久死後,慈照寺作為相國寺的末寺,再次興盛起來。
現況
1952年3月29日,慈照寺的庭園被日本政府指定為特別史跡和特別名勝。
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為「古都京都的文化財」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銀閣寺現存的主要建築物是銀閣與東求堂,現皆被日本政府列為國寶級建築,銀閣的正面為「觀音殿」,為足利義政模仿金閣而建造的,銀閣寺與金閣寺、西本願寺的飛雲閣同被稱為「京之三閣」,而被稱為銀閣寺是為了與金閣寺(正式名稱為「鹿苑寺」)相呼應,有說法是因當年計劃以銀箔鋪造,但最後因足利義政的財政拮据而無法完成,還有另外一說,就是足利義政打算把銀閣寺當作隱居場所,建造初始就希望以原木色呈現,才為現在銀閣寺的樣子。
參考文獻
- ↑ 「應仁之亂」的爆發與影響,market.cloud.edu.tw,2016-02-04